第三章 英勇,還是退縮?

關燈
制定了詳細的《征讨清國策》,實施了為期十年的擴軍備戰。

    到甲午戰争爆發之前,日本已擁有一支六萬餘人的新式陸軍,海軍的噸位也達到五萬噸。

    日本大力擴軍備戰之時,俄國也在實施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意味俄國也将遠東擴張列入計劃。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要在俄國西伯利亞鐵路竣工及歐美各國擁有遠征東洋實力之前,吞并朝鮮,打敗中國。

    《征讨清國策》的既定目标,是将清朝勢力逐出朝鮮,向中國本土進攻,占領中國“蓋平以南的旅順半島、山東登州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台灣及長江兩岸十裡左右的地方”。

    因此,甲午中日戰争終于在一種不可逆轉的形勢中爆發了。

    直接的導火索,就是在朝鮮不斷發生的小摩擦。

     到了1894年,日本為戰争所做的準備工作已暗中就緒,接下來,就是想方設法挑起對清國的戰争了。

    恰巧這時候朝鮮境内爆發了“東學黨”人起義,這一回,日本反應神速,他們立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出兵幫助朝鮮平亂。

    袁世凱火速向李鴻章建議,立即派大批清軍進駐朝鮮,以免日本趁火打劫。

    1894年6月4日,李鴻章一面命直隸提督葉志超及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選帶淮軍一千五百人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一面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調濟遠、揚威兩艦赴仁川掩護,同時,根據《天津條約》電告駐日公使汪鳳藻,将中國出兵朝鮮之事照會日本。

    這個時候,日本内閣已經在兩天前就決定出兵朝鮮了——6月5日,先遣日軍七千人已分批秘密進發。

    日方明确答複,不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并告知日本已派兵赴朝。

    到了8日、9日、10日,日本大軍陸續開進仁川。

    袁世凱見此情景,一方面敦促朝鮮要求日本撤回軍隊;另一方面,緊急召見各國駐朝公使,要求聯合敦促日本撤軍。

    在日本鐵心進行這場戰争的形勢下,袁世凱的努力當然沒有效果。

    袁世凱隻好向李鴻章再次建議,盡可能地多調集清軍來朝,方能給日本以震懾。

     這個時候,行動相對遲緩的李鴻章還沉湎在自己“以夷制夷”的思路中,一直試圖通過俄國與英國的施壓,避免戰争的發生。

    李鴻章知道清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弱點,如果要打這一場戰争,根本沒有取勝的把握。

    但在西方列強眼中,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古老帝國,日本則是一個向西方學習頗有成效的新銳國家,這兩者之間的争鬥,應該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

    就心理上來說,列強們還稍稍同情日本。

    對于兩國之間的争鬥,列強們都隔岸觀火。

    當李鴻章一直遲遲下不了增兵決心時,日本軍隊源源不斷地開到了朝鮮。

    6月24日,袁世凱在十萬火急之下,連發四份電報向李鴻章要求增加軍隊。

    李鴻章仍是想通過外交努力來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袁世凱知道朝鮮不可能保住了。

    到了7月5日,日本駐朝鮮公使大烏向朝鮮政府提出照會,要求朝鮮在制度、财政、律法、兵務、學政五方面進行改革,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朝鮮遵從日本旨意。

    同一天,袁世凱在電報中向李鴻章提出,要麼進兵朝鮮,要麼撤出在朝鮮的軍隊,以免日軍挑釁,引發沖突,後果将不堪設想。

    對于袁世凱的建議,李鴻章一直猶豫,撤兵吧,似乎有損大國的體面;增兵吧,似乎又易引發沖突。

    就這樣,在猶豫中,李鴻章喪失了很多機會。

     李鴻章一直不發布增兵的命令,袁世凱意識到事态的緊急了。

    袁世凱當然知道日本人對自己的仇恨,如果自己再待在這個地方的話,隻有束手就擒的份,因此得趕快離開朝鮮。

    袁世凱趕忙給李鴻章打報告,以自己生病發燒周身疼痛為由,讓李鴻章速調自己回國内。

    同時,袁世凱又緻電好友盛宣懷,讓他勸說李鴻章調自己回國。

    在給盛宣懷的電報中,袁世凱打了個比方,妻子被人蹂躏,急呼丈夫,丈夫卻無力相争,隻有坐視,情何以堪!他請求調任自己回國,讓别人來代理。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完全可以想象袁世凱心情的忐忑。

    到了7月中旬,鑒于俄、英調停的失敗,光緒皇帝決定迎戰。

    可能李鴻章還是想保留袁世凱這個人才吧,宣戰的同一天,緻電駐朝公署,将袁世凱調回國内,将其經手之事,交給唐紹儀。

    這個時候,漢城已戰雲密布,氣氛緊張得令人窒息。

    有人告知袁世凱,日本方面正在布置一個刺殺他的計劃,得先走為上。

    于是,在英國駐朝領事朱爾典的幫助下,袁世凱先逃到英國駐朝領事館,然後易裝從後門騎馬離開。

    唐紹儀手持雙槍,腰佩雙刀,護送着袁世凱一直來到江邊,登上英國船隻返回國内。

     在此之後的朝鮮形勢風雲突變:日軍以朝鮮方面隻承諾改革内政,不允諾與清政府斷絕藩屬關系為理由,攻入王宮,擄獲朝鮮國王李熙和闵氏。

    之後,又将闵氏活活燒死。

    名義上以大院君李atl應為監國,實際上日本全權控制了朝鮮一切政治和軍事,下令廢除朝中一切條約,驅逐中國軍隊。

    同時,對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進行了圍攻。

     緊接着,黃海大戰爆發,日本海軍突襲了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的中國運兵商船,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号,中國官兵兩千人罹難。

    日本陸軍又向牙山中國駐軍發動進攻。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甲午中日戰争正式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