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無私,還是抓權?

關燈
要求見國王也受阻。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當機立斷,決定帶兵強行進宮。

    吳兆有率兵入左門,袁世凱率兵入前門,張光前殿後策應。

    日軍見清軍入宮,首先開槍,袁世凱立刻進行了還擊。

    叛軍抵禦不住,挾持國王且戰且退。

    袁世凱帶兵追擊,将日軍團團圍困在一小山坡上。

    晚上,日軍和朝鮮叛黨堅持不住,突圍而逃。

    吳兆有與袁世凱将國王李熙搶回。

    然後,國王召集文武大臣,宣布日本陰謀及亂軍罪狀,宣布改組政府,抗議日本公使勾結作亂。

    日本駐朝公使竹添一看形勢不妙,自焚使館,狼狽逃回日本。

    衆叛臣金玉均、樸泳孝等也随之逃往日本。

    甲申政變遂告平定。

     alt 闵氏畫像 alt 伊藤博文與朝鮮王子 袁世凱在朝鮮經曆的描述,資料一般出自沈祖憲、吳alt生的《容庵弟子記》。

    這一本由袁世凱親信和弟子編撰的書,當然不乏溢美之詞。

    但不能否認的是,袁世凱在朝鮮的事迹還是非常突出的,也是有着凜然大義的。

    這同樣可以從清廷對于袁世凱的屢次嘉獎中看出。

    肩負使命的袁世凱在朝鮮英氣勃發、堅定勇敢,雖然有些方面做得過于激進,但在總體上,袁世凱對于朝鮮時局的把握是準确的,也是妥當的。

     甲申事變之後,朝鮮國王李熙請袁世凱居于王宮偏殿,代為主持内政、外交、軍事等一切政務。

    不過經過兩場政變之後,袁世凱對于朝鮮的局勢明顯憂心忡忡。

    年輕氣盛的袁世凱上書李鴻章,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請求清國大軍全面入駐朝鮮,以斷絕日、俄等國侵略的念頭。

    袁世凱建議說:總之,示以必戰,則和局可成;示以為和,則戰事必開。

    由于中法戰争此時正如火如荼,清廷顯然不想因為朝鮮問題激怒日本,以緻腹部受敵,因此,袁世凱的建議被擱置一邊。

    不過李鴻章對袁世凱關于朝鮮局勢的分析還是認可的,對于袁世凱的能力,也更加賞識了。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另外一些事情,卻讓袁世凱灰頭土臉:先是袁世凱在叛亂平定之後,未經請示,即挪用軍饷撫恤被親日派殺害的朝鮮大臣闵台鎬等人的家屬。

    袁世凱打報告要求李鴻章将這筆款項作為正當開支給予報銷,遭到李鴻章的嚴厲呵斥,要求吳兆有責令袁世凱自己解決這筆費用。

    袁世凱的堂叔袁保齡也寫信批評袁世凱,讓他自己賠償。

    再一件事就是袁世凱過于抓權和自作主張,引起吳兆有、張謇等人對袁世凱的不滿,吳兆有寫信揭發袁世凱蓄養官妓、販賣煙土、貪污軍饷。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面臨日本方面對清廷的施壓——日本緻函清廷,認為袁世凱尋釁挑事,是此次中日沖突的罪魁禍首,要求清政府追究袁世凱的責任;同時派外相井上馨帶團來朝鮮,與朝鮮政府商談賠償一事。

    針對各方面的攻擊,清廷派會辦北洋防務吳大alt、鹽運使續昌,赴朝鮮查明甲申事變的真相。

    袁世凱再次顯示了他處變不驚、辦事幹練的才能。

    赴朝調查人員來之前,袁世凱就将甲申事變的經過及證據材料整理好,彙集成冊。

    使團一到朝鮮,袁世凱立即将書面報告及有關證據呈上。

    吳大alt、續昌根據事實認定,袁世凱并沒有蓄養官妓、販賣煙土等行為,所采取的軍事行動,也是從捍衛清廷利益的立場出發,是正确的。

    吳、續因此并沒有責備袁世凱,反而表揚袁世凱勞苦功高。

    在确鑿的證據面前,日本隻得悻悻地承認失敗。

    考慮到中法戰争正在進行,朝鮮在與日本談判時,也有意識作了一些讓步,雙方達成共識:朝鮮派使者赴日本謝罪;賠償日商損失十一萬元;賠償日本兩萬元重修日本使館等。

    雖然給了日本面子,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一回,日本還是輸得體無完膚。

     盡管事實真相得到了澄清,但清廷的軟弱低效以及腐朽陰晦,讓意氣風發的袁世凱很是失望。

    這個時候,袁世凱的養母牛氏在老家河南,聽說袁世凱身處危地,吓得舊疾複發,急函敦促袁世凱回國。

    袁世凱考慮到自己集各種矛盾于一身,也不便久留,于是以養母牛氏生病為由,向吳大alt提出請假回國。

    接到袁世凱的請求,吳大alt頗有感慨:這個年輕人有如此大局意識,拿得起,放得下,真是上天的造化啊!得到批準之後,袁世凱于1月30日早晨離開了漢城。

    1日,到達馬山浦時,丁汝昌親自駕着小船來迎接。

    對于袁世凱這個晚輩,丁汝昌不吝溢美之詞:功成退歸,君舍得開,走得出,偉人也! 袁世凱的朝鮮摯友金允植也作詩一首《送慰廷歸河南》: 名高人多嫉,功成衆所忌, 此事古今同,處世諒不易。

     曩值危急日,人皆斂手避, 黠者懷首鼠,懦夫常惴惴, 事定反免疵,利口交漸漬, 遂将功為過,摧折丈夫志, 君今浩然歸,俯仰無所愧, 天日照孔明,賢才豈中葉? 相見知不遠,努力勉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