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無私,還是抓權?

關燈
見,雙方言談甚歡。

    大院君很高興,主動提出回訪看望。

    吳長慶回到營地之後,立即安排袁世凱部署親軍抓獲大院君。

    當天下午,大院君率領數十位随從來到清軍駐地。

    袁世凱設計将大院君的衛隊阻攔在中軍之外,吳長慶對大院君宣讀了朝廷旨意,然後請大院君入轎,強行轉移到軍艦上,押解到了天津。

     由于大院君束手就擒,群龍無首,朝鮮的内亂很快就平息。

    日本此時還沒來得及派兵,沒了借口,也就不好派兵了。

    接着,闵妃也回到了宮廷,對清國恢複她的地位和統治,非常感激。

    朝鮮國王和闵妃設宴招待吳長慶、張謇、袁世凱等,又單獨會見了袁世凱,聆聽他對朝鮮事務的意見。

    朝鮮事件平息下來之後,清廷獎賞有關人士,袁世凱自然也在其列——袁世凱從七品“中書科中書”的虛銜,一躍為正五品的同知。

    這一年,袁世凱才二十四歲。

     朝鮮平叛後,袁世凱按照清廷的要求,繼續駐軍朝鮮。

    幾個月後,朝鮮國王向朝廷提出,希望派人幫他們組建一支帶有現代化意味的新軍。

    這個時候,因外交形勢吃緊,李鴻章已接到朝廷的召喚,提前結束了丁憂,重新回到北洋大臣的位置上。

    接到朝鮮的要求後,李鴻章把這項任務交給了駐守朝鮮的吳長慶,吳長慶也就把任務交給了袁世凱等人。

     alt 清陸軍 袁世凱接到命令後很高興,自己很長時間研究軍事,終于有了一個用武之地。

    因為對西方軍事科學已有所接觸,袁世凱在訓練朝鮮軍隊時,以自己熟悉的淮軍訓練方式為主,也借鑒了一些英國德國的操法陣法等。

    袁世凱在當地招募了一千人,分為左右兩營,配備了新式火槍、大炮等彈藥裝備,親自對這些士兵進行訓練。

    一個月以後,朝鮮國王在春塘台進行檢閱,在袁世凱口令的指揮之下,這一千名昔日的農民和自由職業者,無論是出操隊列,還是射擊搏鬥,一個個有模有樣。

    李熙非常高興,對袁世凱的才幹贊不絕口,又将自己的舊軍調撥五百人給袁世凱。

    不久,國王李熙再次閱兵,看到這支新軍又有很大進步,大為贊賞,竟要封袁世凱為全國陸軍大元帥,由于李鴻章的幹涉,這項動議不了了之。

    這一支朝鮮新軍,在後來的“甲申政變”中,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在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袁世凱的生活與經曆,就跟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有關了。

    從1882年開始,一直到1894年,除去當中回國的兩年時間,算起來,袁世凱一直在朝鮮生活了整十年。

    從現在的資料看,袁世凱在朝鮮這十年的情況,一直含混而模糊,沒有翔實記載。

    也的确,那一段時間袁世凱隻是一個影子,他最大的任務,就是按照李鴻章和朝廷的意思,遏制日本和俄國的勢力,阻止可能來臨的危險。

     到了1884年,風雲突變,由于中法戰争硝煙再起,國内防務空虛,李鴻章不得不将吳長慶部從朝鮮撤回一部分,以加強遼東半島的防務。

    李鴻章命吳長慶帶三營兵力回國,其餘在朝鮮的三營,由吳兆有擔當統帥,袁世凱輔助。

    清國撤出一半兵力之後,日本人認為機會來了,這時候清國正跟法國作戰,哪有精力來處置朝鮮事務呢?在日本勢力的直接支持下,朝鮮國内親日派“開化黨人”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等,計劃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對于朝鮮“開化黨人”的行蹤,精明的袁世凱了解得一清二楚。

    1884年12月2日,金玉均等人向吳兆有、袁世凱、張光前等人遞上請柬,想在宴會上見機行事,突然動手,殺了吳兆有等人。

    吳兆有、張光前心生疑慮,準備回絕邀請。

    袁世凱不同意,說,如果我們全部不去,等于向對方示弱。

    于是,袁世凱讓吳兆有和張光前留守,自己輕騎簡從,上門赴約。

    袁世凱提前一個小時到達,在主人還沒到齊的情況下,獨自要了份酒菜,大吃大飲,談笑風生。

    等桌上酒菜席卷得一幹二淨時,袁世凱對樸泳孝等人說:我今晚有事,不能久待,要立即回營。

    沒等樸泳孝反應過來,袁世凱攥住樸泳孝的手,一直走到自己馬前,飛身上馬,帶着幾個随從絕塵而去。

    這樣的情景,就像是當年關雲長“單刀赴會”的再現! 兩天後,政變爆發了,清廷的史書把這一次暴亂稱為甲申政變。

    “開化黨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占了王宮,活捉了國王李熙及闵妃,殺死了執政六大臣,宣布改組政府,逼迫國王用鉛筆書寫了“日使入衛”四個字,送至駐日使館,為日本入侵朝鮮制造理由。

    袁世凱在第一時間得到政變的消息後,當即和吳兆有、張光前商讨對策,吳兆有和張光前主張等候北洋命令,袁世凱認為時不待人,極力主張用武力保護朝鮮國王。

    商議後的結果,是由吳兆有緻函朝鮮國王,請求允準率兵保護。

    信函送達朝鮮國王手中後,由叛亂分子挾持的國王李熙當然下诏,不許清國軍隊進行幹涉。

    朝鮮大臣金允植、南廷哲來到清兵大營求救,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