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無私,還是抓權?
關燈
小
中
大
過吳長慶那時候還是想讓袁世凱繼續科舉之路的,畢竟,在當時的社會,科舉之路才是正途。
吳長慶雖是行伍出身,但一直知書達理,對于文人與文化很尊重。
吳長慶安排他的幕僚,也就是後來在甲午年一舉中狀元的張謇,去教授袁世凱。
和袁世凱一起跟張謇學習的,還有吳長慶的次子吳保初。
雖然張謇當時也不過二十多歲,但學問和見識,高過袁世凱一大塊,袁世凱從張謇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
一段時間之後,袁世凱有了明顯的進步,在與家人的通信中,袁世凱也流露出重新走科舉之路的想法。
畢竟,科舉兩試不中,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隻要咬緊牙關接着考就是。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連袁世凱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一生就這樣與科舉永遠失之交臂。
科舉,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和心病。
1882年,也即光緒八年壬午發生的朝鮮内亂,對于袁世凱來說,是改變他個人命運的一次大事。
關于這次内亂的原因和詳情,目前有很多版本,莫衷一是。
得到公認的一點是,此次内亂是由當時朝鮮國王生父李alt應和王妃闵氏之間的權力鬥争引發的。
當時的朝鮮國王李熙,是由旁支入繼的,即位之初,年僅十二歲。
因其未成年,朝廷商定由李alt應執政,稱為大院君。
大院君富有才略,思想上卻相對守舊。
執政十年之中,雖然朝鮮社會秩序安定,王室的威望提升,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以及王公大臣的貪污腐化,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約束和改變,依舊是閉關鎖國。
朝鮮政治的因循守舊,在鄰國日本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自然成為國内改革和激進派的攻擊目标。
國王李熙親政之後,由于性格懦弱,朝政大權很快被王妃闵氏攬走。
闵氏以國王的名義,效仿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雖有良好的初衷,但由于控制不力,親日勢力日見膨脹,諸多勢力渾水摸魚。
一時間,朝鮮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
大權旁落的大院君一直盤算着東山再起,動亂的形勢正好給他提供了機會。
不久,闵氏政權的軍事改革,又因拖欠軍饷,引起了廣大士兵的不滿。
大院君抓住時機開始反擊了,他一方面派人在社會上散布流言,一方面組織力量準備反撲。
一場發生在父子之間的争鬥開始上演,大院君發起暴動,唆使叛軍圍攻王宮以及敵對勢力的宅第,殺死政敵闵鎬謙、金輔铉等,闵氏毫無防備,隻好倉皇逃跑,藏匿于民間。
漢城的局面變得不可控制,叛亂的朝鮮軍隊又襲擊了日本使館,日本公使逃至仁川,乘英艦返回日本。
朝鮮的動亂,正好給觊觎朝鮮半島的日本找到了借口,日本内閣立即開會研究朝鮮形勢,決定派兵至朝鮮問罪。
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這一消息後,急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上報朝廷,火速派兵增援朝鮮。
這個時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适逢母親去世,開缺回到合肥老家守制。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暫由李鴻章的老部下、兩廣總督張樹聲署理。
張樹聲在接到電報後,立即與總理衙門進行了商議,決定派兵前往朝鮮平亂,調吳長慶所部六營開往漢城,并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戰艦接應。
1882年8月16日,吳長慶率六營官兵及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主力鎮東、泰安、日新、拱北四艦,從登州向朝鮮開拔,行駛到半程的時候,台風大作,吳長慶隻好帶人馬回威海衛暫避。
8月19日,慶軍再次出發。
袁世凱的職責是在“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和勘定行軍的路線。
此前,精明的袁世凱就通過朝鮮使者金允植,把朝鮮的政治、軍事以及地理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
8月20日早晨,船隻到達朝鮮南陽馬山浦港後,袁世凱帶領前敵營務處數人率先登陸,選定了大軍登陸地點及進抵朝鮮的行軍路線。
第二天,吳長慶指令某營為先鋒率先上岸,該營官表示士兵不習航海,多數暈船,請求稍緩。
吳長慶大發雷霆,将該營官當場撤職,命令袁世凱接替。
袁世凱接管後,立即部署登陸,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在此之後,袁世凱在向導金允植的帶領下,以前敵營務處第一營代理管帶的身份,率部向朝鮮京城挺進。
這個時候,當年李鴻章的精銳部隊淮軍已呈出暮氣沉沉的狀态了,由于久疏戰事,清軍行軍緩慢,紀律松弛。
行軍途中,竟有士兵對朝鮮民衆進行奸淫搶掠。
袁世凱知曉之後,一口氣殺了七個違紀士兵,提着違紀士兵的腦袋去見吳長慶。
清軍士兵被震懾住了,再也不敢胡亂違紀。
吳長慶見袁世凱如此果敢,對袁世凱更信任了。
清軍進駐漢城之後,依照事先商量的方針,決定繼續維持朝鮮的現狀,支持現任國王。
對于大院君,按照上峰的要求,押解至中國;對于其他勢力的暴動,采取堅決鎮壓。
考慮到大院君手下尚有數千武裝,吳長慶在與袁世凱等人商議之後,決定先拜訪大院君,穩定他的情緒,然後用計生擒。
8月26日,吳長慶等人專程來到大院君住處拜
吳長慶雖是行伍出身,但一直知書達理,對于文人與文化很尊重。
吳長慶安排他的幕僚,也就是後來在甲午年一舉中狀元的張謇,去教授袁世凱。
和袁世凱一起跟張謇學習的,還有吳長慶的次子吳保初。
雖然張謇當時也不過二十多歲,但學問和見識,高過袁世凱一大塊,袁世凱從張謇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
一段時間之後,袁世凱有了明顯的進步,在與家人的通信中,袁世凱也流露出重新走科舉之路的想法。
畢竟,科舉兩試不中,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隻要咬緊牙關接着考就是。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連袁世凱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一生就這樣與科舉永遠失之交臂。
科舉,成了他一輩子的遺憾和心病。
1882年,也即光緒八年壬午發生的朝鮮内亂,對于袁世凱來說,是改變他個人命運的一次大事。
關于這次内亂的原因和詳情,目前有很多版本,莫衷一是。
得到公認的一點是,此次内亂是由當時朝鮮國王生父李alt應和王妃闵氏之間的權力鬥争引發的。
當時的朝鮮國王李熙,是由旁支入繼的,即位之初,年僅十二歲。
因其未成年,朝廷商定由李alt應執政,稱為大院君。
大院君富有才略,思想上卻相對守舊。
執政十年之中,雖然朝鮮社會秩序安定,王室的威望提升,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以及王公大臣的貪污腐化,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約束和改變,依舊是閉關鎖國。
朝鮮政治的因循守舊,在鄰國日本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自然成為國内改革和激進派的攻擊目标。
國王李熙親政之後,由于性格懦弱,朝政大權很快被王妃闵氏攬走。
闵氏以國王的名義,效仿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雖有良好的初衷,但由于控制不力,親日勢力日見膨脹,諸多勢力渾水摸魚。
一時間,朝鮮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
大權旁落的大院君一直盤算着東山再起,動亂的形勢正好給他提供了機會。
不久,闵氏政權的軍事改革,又因拖欠軍饷,引起了廣大士兵的不滿。
大院君抓住時機開始反擊了,他一方面派人在社會上散布流言,一方面組織力量準備反撲。
一場發生在父子之間的争鬥開始上演,大院君發起暴動,唆使叛軍圍攻王宮以及敵對勢力的宅第,殺死政敵闵鎬謙、金輔铉等,闵氏毫無防備,隻好倉皇逃跑,藏匿于民間。
漢城的局面變得不可控制,叛亂的朝鮮軍隊又襲擊了日本使館,日本公使逃至仁川,乘英艦返回日本。
朝鮮的動亂,正好給觊觎朝鮮半島的日本找到了借口,日本内閣立即開會研究朝鮮形勢,決定派兵至朝鮮問罪。
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這一消息後,急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上報朝廷,火速派兵增援朝鮮。
這個時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适逢母親去世,開缺回到合肥老家守制。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暫由李鴻章的老部下、兩廣總督張樹聲署理。
張樹聲在接到電報後,立即與總理衙門進行了商議,決定派兵前往朝鮮平亂,調吳長慶所部六營開往漢城,并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戰艦接應。
1882年8月16日,吳長慶率六營官兵及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主力鎮東、泰安、日新、拱北四艦,從登州向朝鮮開拔,行駛到半程的時候,台風大作,吳長慶隻好帶人馬回威海衛暫避。
8月19日,慶軍再次出發。
袁世凱的職責是在“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和勘定行軍的路線。
此前,精明的袁世凱就通過朝鮮使者金允植,把朝鮮的政治、軍事以及地理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
8月20日早晨,船隻到達朝鮮南陽馬山浦港後,袁世凱帶領前敵營務處數人率先登陸,選定了大軍登陸地點及進抵朝鮮的行軍路線。
第二天,吳長慶指令某營為先鋒率先上岸,該營官表示士兵不習航海,多數暈船,請求稍緩。
吳長慶大發雷霆,将該營官當場撤職,命令袁世凱接替。
袁世凱接管後,立即部署登陸,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在此之後,袁世凱在向導金允植的帶領下,以前敵營務處第一營代理管帶的身份,率部向朝鮮京城挺進。
這個時候,當年李鴻章的精銳部隊淮軍已呈出暮氣沉沉的狀态了,由于久疏戰事,清軍行軍緩慢,紀律松弛。
行軍途中,竟有士兵對朝鮮民衆進行奸淫搶掠。
袁世凱知曉之後,一口氣殺了七個違紀士兵,提着違紀士兵的腦袋去見吳長慶。
清軍士兵被震懾住了,再也不敢胡亂違紀。
吳長慶見袁世凱如此果敢,對袁世凱更信任了。
清軍進駐漢城之後,依照事先商量的方針,決定繼續維持朝鮮的現狀,支持現任國王。
對于大院君,按照上峰的要求,押解至中國;對于其他勢力的暴動,采取堅決鎮壓。
考慮到大院君手下尚有數千武裝,吳長慶在與袁世凱等人商議之後,決定先拜訪大院君,穩定他的情緒,然後用計生擒。
8月26日,吳長慶等人專程來到大院君住處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