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頑童,還是天才?

關燈
,也沒有想到命運會在茫茫人海中挑中了自己,讓他一生像過山車一樣大起大落。

     1873年7月,袁保慶突感霍亂死于南京。

    這對年僅十四歲的袁世凱來說,無疑晴天霹靂。

    極度悲傷之下,袁世凱卧床不起竟達五個月。

    袁保慶的喪事由生前好友劉銘傳、吳長慶代辦。

    年底,刺骨的寒風之中,袁世凱陪伴嗣母牛氏,乘馬車扶着靈柩回到了項城。

    安葬了袁保慶之後,在郭老太太的主持下,袁氏家族又将袁世凱和袁世廉教育的重任轉交給袁保恒。

    袁保恒是袁甲三的兒子,早年一直跟袁甲三征剿撚軍,智勇雙全,戰功卓越,曾被清廷授予“巴圖魯”(勇士)稱号。

    平定撚軍之後,袁保恒又随左宗棠參加陝甘平叛。

    這個時候的袁保恒,剛剛離開西北,赴北京就職。

    他富有雄才大略,頭腦清晰,對于國際國内的一些大事,提出過很多好建議。

    在俄國人強占伊犁之後,他就未雨綢缪,上書朝廷,要求加強東三省的防務,指出俄國才是清廷最大的危險,提出國家應精選良将,負責東三省的練兵事宜,既可以加強對東三省的保護,同時可以拱衛京城。

    後來的形勢發展,證明了袁保恒是極富戰略眼光的。

    袁保恒所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1876年向光緒皇帝建議,在台灣設置巡撫。

    這一點,後來也為清廷所采納。

     袁世凱跟随叔父袁保恒來到京城。

    袁保恒先是以翰林院侍讀學習補用,然後又被提拔為内閣學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

    袁保恒的弟弟,即袁世凱的另一個堂叔袁保齡不久也當上内閣中書,來到了京城。

    為了幫助袁世凱兄弟應對科舉,袁保恒、袁保齡兄弟在北京辦了私塾,聘請了三位舉人做老師,全力教授袁世凱兄弟。

    一年之後,袁保恒受命幫辦左宗棠轉饷,進駐肅州(今甘肅酒泉),監督袁世凱兄弟讀書的責任落在了袁保齡的身上。

    這個時候,袁世凱仍不改頑劣,不用心學習。

    袁保齡很生氣,對袁世凱的評價是“資分不高而浮動非常”,決定對袁世凱進行嚴加管教:首先,不準袁世凱随便外出,将袁世凱的書桌放在老師的書案旁,又将袁世凱弟弟袁世廉的書桌安排到裡面,将兩人隔開,不讓他們交頭接耳;袁保齡還将袁世凱住宿的房間安排在老師隔壁,讓老師監督他晚上用功,早睡早起。

    袁世凱學習期間,在河南老家的生父袁保中去世,袁保齡因為怕耽誤袁世凱學習,以袁世凱已過繼給袁保慶為理由,不讓袁世凱回老家奔喪,依舊留京苦讀。

    在袁保齡的嚴厲監督之下,袁世凱的學業有了明顯進步,個性也收斂了不少。

    在與其兄袁保恒的書信中,袁保齡高興地談到袁世凱的變化,說袁世凱雖然“文章尚不入門”,但“竟是中上美才”了。

    又過了一年,袁保恒回到了北京,更是加緊督促袁世凱學習。

    就這樣,兩個叔叔硬是緊逼袁世凱苦讀了三年。

     科舉學習,以及所有的應試教育,要求的都是一種馴服的學習态度。

    這種态度,不僅是行為上的順服,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稱臣。

    否則,那種油然于内心的抵觸,就會讓教育的滲入大打折扣。

    雖然袁世凱這時候已竭盡全力适應科舉,但在内心當中,那種由性格而産生的抵觸力量無疑是強大的,這也決定了袁世凱很難成為這種教育方式的佼佼者。

    1876年秋天,鄉試的日子到了,袁保恒因為擔任順天武鄉試正考官,為了避嫌,袁世凱隻好回河南開封參加鄉試。

    盡管袁世凱對自己充滿信心,結果公布時,袁世凱卻名落孫山。

    首次科舉的失敗,讓袁世凱心灰意懶。

    年底,按照長輩們的意思,袁世凱在老家把婚事辦了,迎娶了大他兩歲的陳州淮甯縣的于氏。

    不久,于氏生下了兒子袁克定。

    後來,袁世凱恢複帝制,于氏也自然而然成為皇後。

     1877年2月,袁世凱再度回京城讀書,準備三年後的第二次考試。

    這一回,有了家室的袁世凱懂事了不少,在學業上自覺了很多。

    到了這一年秋天,天降大災——黃河以北的地區大旱,其中河南旱災更嚴重,全省九十多個州縣,重災達到七十五個,很多地方顆粒無收,麥收最多者,也僅是往年的四成;與旱災并行的是蝗災——勉強種上的一點秋禾,也被鋪天蓋地的蝗蟲吃完。

    在這種情況下,災民們隻好吃野菜、草根、樹皮、樹葉、麥苗、豆苗等,甚至以吃觀音土果腹。

    中原沒辦法生存了,災民們就流浪逃荒。

    每天渡黃河南逃的人,黑壓壓的一大片;河南西部數十萬人逃到陝西,陝西同樣無以為生,災民們不得不又逃回本土。

    輾轉之中,死者不計其數。

    由于災情太重,民間竟有人以吃人肉維生。

    官方和民間的報告,不斷披露這一類的駭人事件。

    由于腐敗,朝廷和官府的一些有限的救濟糧,也到不了災民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清廷下诏,将赈荒不力的河南巡撫李慶翺革職,以東河河道總督李鶴年兼署河南巡撫,同時調任刑部左侍郎的袁保恒幫辦赈務,從京城回河南主持赈災。

     袁保恒接到朝廷的調令時,有人好心地勸說袁保恒推辭,袁保恒堅決回絕了。

    袁保恒以當時最莊重的形式,對天明誓,以報朝廷,盡瘁桑梓。

    然後,袁保恒特意将袁世凱帶在身邊,悲壯地上路了——當年,為了使袁世凱安心讀書,袁保恒在袁世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