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頑童,還是天才?
關燈
小
中
大
到供給。
在袁寨,袁家深挖溝壑,高築寨牆,架設炮樓、吊橋,抵擋撚軍馬隊的沖擊。
撚軍馬隊一來,袁家人全部遷徙到圍子裡面,鳴槍放炮,進行抵抗。
袁世凱五歲那年,大批撚軍進攻到袁寨附近,與清軍展開厮殺,家裡人帶袁世凱登上圍牆眺望,小小的袁世凱看着雙方人仰馬翻,毫無懼色。
自幼生長的環境,對于袁世凱的性格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袁世凱七歲左右的時候,撚軍基本被平息。
廣袤的北方農村暫時恢複了平靜,人們繼續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以維持基本的溫飽。
袁世凱的家族也恢複了正常生産,孩童們重新攻讀千年不變的科舉。
不過袁世凱自小養成的野性未改,就如同當年的袁紹和曹操一樣,不愛讀書,到處惹是生非。
這時候,袁保慶應朝廷的征調,赴山東濟南候補知府。
袁保慶年屆四十一直無子,夫人牛氏在袁世凱出生前後,也曾生過一個小孩,但早早夭折。
而袁保中卻育有六子,一大家人在商議之後,決定把袁世凱正式過繼給袁保慶。
在此之前,由于親生母親劉氏奶水不足,袁世凱一直吃袁保慶妻子牛氏的奶水長大,情同母子。
袁世凱到了濟南之後,袁保慶特地為袁世凱物色了位頗有名望的舉人做他的啟蒙先生。
但自小養成的野性,加上嗣母的溺愛,令袁世凱根本無心讀那些八股文,整日裡遊手好閑,極喜歡惡作劇。
有一次,袁世凱故意裝作肚子疼向先生請假,然後埋伏在先生回家的必經之地。
晚上,等先生路過這裡時,袁世凱将早已準備好的大把螢火蟲搓碎,抹到臉上,悄無聲息地向先生走來。
夜色之下,教書先生見到一個臉上閃爍着白光的怪物,以為是鬼魂,吓得扭頭便跑。
袁世凱遠遠地看着先生的狼狽樣,大笑不止。
教書先生慌不擇路地跑到家中之後,又驚又吓,在床上躺了好幾天。
濟南生活兩年後,曾是袁保慶戰友的馬新贻升任兩江總督,将袁保慶從濟南調至揚州,後又調至金陵,署理江南鹽法道,督銷官鹽。
這一個收入頗豐的肥缺很快改變了袁保慶的生活。
在揚州,袁保慶帶着袁世凱拜訪了自己的老友、昔日湖南巡撫張亮基。
張亮基見少年袁世凱異常聰慧,便向袁保慶提出,讓袁世凱留在揚州,和他三個兒子一道讀書。
因為當時張府的私塾老師是江南名儒王伯恭,袁保慶便同意讓袁世凱留下。
陌生的環境裡,袁世凱一開始還循規蹈矩,但幾天下來,袁世凱的老毛病又犯了,除了調皮搗蛋之外,袁世凱還食量驚人不講禮貌,常常是張家人剛剛端上飯碗,袁世凱便已風卷殘雲将桌上的飯菜吃得一幹二淨,弄得張家人大眼瞪小眼。
有一次,袁世凱與張家一個親戚比食量,由輸者付錢。
袁世凱一口氣吃了十個饅頭,二十個雞蛋。
那人認輸了,但不願付錢。
袁世凱不依不饒,硬讓對方吃了同樣數量的食物,結果對方一下吃撐了,大病一場。
一段時間之後,張亮基實在容忍不了袁世凱的調皮搗蛋,便找了一個借口,将袁世凱送出揚州,去了南京袁保慶身邊……少年袁世凱就這樣一副闊少和衙内的味道,“無厘頭”的程度,讓人匪夷所思。
這個時期的袁世凱,連後來專門為他當大總統制造輿論,擡轎子吹喇叭的《容庵弟子記》一書都無法為之掩飾。
alt 袁世凱故居 在南京,袁世凱過上了五年相對安定的生活。
這一段時間是從1869年(同治八年)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也是袁世凱十歲到十四歲的時候。
此後,袁世凱再沒去過江南,即使是在朝鮮後期,朝廷冊封了他一個溫處道員的職務,袁世凱也未去上任。
為了讓袁世凱好好讀書,袁保慶特地聘請了江南名儒張曲治給袁世凱授課,并把袁世凱的哥哥世敦、世廉從家鄉接來同讀。
但此時的袁世凱仍舊喜歡騎馬、打拳、飲酒、下棋、賭博;或者,跟一幫小兄弟策馬登覽清涼山、雨花台、莫愁湖等勝景,所到之處一片雞飛狗跳。
不過袁世凱這時候已顯現出很強的組織能力了,那幫小弟兄無論長少,都願意聽袁世凱的指揮。
袁保慶見此狀,便有意識地培養袁世凱為人處事上的能力,讓袁世凱幫他料理一些事務,經常提醒袁世凱做人要有大志向、大雄心。
在袁保慶的言傳身教之下,袁世凱這方面倒是有了很大提升。
與幾乎所有傳統青年書生一樣,在南京的那一段時間,袁世凱也寫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宏大的志向,他在七律《雨花台懷古》一詩中寫道: 我今獨上雨花台,萬古英雄付劫灰; 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
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郁郁何時開? 隻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另外一首則是: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平心而論,袁世凱的詩很一般,沒有平仄,也不講對仗。
不過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袁世凱還是有着鴻鹄之志的,也透着一股濃烈的草莽之氣。
當然,少年的狂妄、蠻橫以及志大才疏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有沒有在宏大目标之下的不斷精進,以及用一種準備好的姿态,等待命運的垂青。
這時候的袁世凱,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攀上那麼高的位置
在袁寨,袁家深挖溝壑,高築寨牆,架設炮樓、吊橋,抵擋撚軍馬隊的沖擊。
撚軍馬隊一來,袁家人全部遷徙到圍子裡面,鳴槍放炮,進行抵抗。
袁世凱五歲那年,大批撚軍進攻到袁寨附近,與清軍展開厮殺,家裡人帶袁世凱登上圍牆眺望,小小的袁世凱看着雙方人仰馬翻,毫無懼色。
自幼生長的環境,對于袁世凱的性格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袁世凱七歲左右的時候,撚軍基本被平息。
廣袤的北方農村暫時恢複了平靜,人們繼續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以維持基本的溫飽。
袁世凱的家族也恢複了正常生産,孩童們重新攻讀千年不變的科舉。
不過袁世凱自小養成的野性未改,就如同當年的袁紹和曹操一樣,不愛讀書,到處惹是生非。
這時候,袁保慶應朝廷的征調,赴山東濟南候補知府。
袁保慶年屆四十一直無子,夫人牛氏在袁世凱出生前後,也曾生過一個小孩,但早早夭折。
而袁保中卻育有六子,一大家人在商議之後,決定把袁世凱正式過繼給袁保慶。
在此之前,由于親生母親劉氏奶水不足,袁世凱一直吃袁保慶妻子牛氏的奶水長大,情同母子。
袁世凱到了濟南之後,袁保慶特地為袁世凱物色了位頗有名望的舉人做他的啟蒙先生。
但自小養成的野性,加上嗣母的溺愛,令袁世凱根本無心讀那些八股文,整日裡遊手好閑,極喜歡惡作劇。
有一次,袁世凱故意裝作肚子疼向先生請假,然後埋伏在先生回家的必經之地。
晚上,等先生路過這裡時,袁世凱将早已準備好的大把螢火蟲搓碎,抹到臉上,悄無聲息地向先生走來。
夜色之下,教書先生見到一個臉上閃爍着白光的怪物,以為是鬼魂,吓得扭頭便跑。
袁世凱遠遠地看着先生的狼狽樣,大笑不止。
教書先生慌不擇路地跑到家中之後,又驚又吓,在床上躺了好幾天。
濟南生活兩年後,曾是袁保慶戰友的馬新贻升任兩江總督,将袁保慶從濟南調至揚州,後又調至金陵,署理江南鹽法道,督銷官鹽。
這一個收入頗豐的肥缺很快改變了袁保慶的生活。
在揚州,袁保慶帶着袁世凱拜訪了自己的老友、昔日湖南巡撫張亮基。
張亮基見少年袁世凱異常聰慧,便向袁保慶提出,讓袁世凱留在揚州,和他三個兒子一道讀書。
因為當時張府的私塾老師是江南名儒王伯恭,袁保慶便同意讓袁世凱留下。
陌生的環境裡,袁世凱一開始還循規蹈矩,但幾天下來,袁世凱的老毛病又犯了,除了調皮搗蛋之外,袁世凱還食量驚人不講禮貌,常常是張家人剛剛端上飯碗,袁世凱便已風卷殘雲将桌上的飯菜吃得一幹二淨,弄得張家人大眼瞪小眼。
有一次,袁世凱與張家一個親戚比食量,由輸者付錢。
袁世凱一口氣吃了十個饅頭,二十個雞蛋。
那人認輸了,但不願付錢。
袁世凱不依不饒,硬讓對方吃了同樣數量的食物,結果對方一下吃撐了,大病一場。
一段時間之後,張亮基實在容忍不了袁世凱的調皮搗蛋,便找了一個借口,将袁世凱送出揚州,去了南京袁保慶身邊……少年袁世凱就這樣一副闊少和衙内的味道,“無厘頭”的程度,讓人匪夷所思。
這個時期的袁世凱,連後來專門為他當大總統制造輿論,擡轎子吹喇叭的《容庵弟子記》一書都無法為之掩飾。
alt 袁世凱故居 在南京,袁世凱過上了五年相對安定的生活。
這一段時間是從1869年(同治八年)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也是袁世凱十歲到十四歲的時候。
此後,袁世凱再沒去過江南,即使是在朝鮮後期,朝廷冊封了他一個溫處道員的職務,袁世凱也未去上任。
為了讓袁世凱好好讀書,袁保慶特地聘請了江南名儒張曲治給袁世凱授課,并把袁世凱的哥哥世敦、世廉從家鄉接來同讀。
但此時的袁世凱仍舊喜歡騎馬、打拳、飲酒、下棋、賭博;或者,跟一幫小兄弟策馬登覽清涼山、雨花台、莫愁湖等勝景,所到之處一片雞飛狗跳。
不過袁世凱這時候已顯現出很強的組織能力了,那幫小弟兄無論長少,都願意聽袁世凱的指揮。
袁保慶見此狀,便有意識地培養袁世凱為人處事上的能力,讓袁世凱幫他料理一些事務,經常提醒袁世凱做人要有大志向、大雄心。
在袁保慶的言傳身教之下,袁世凱這方面倒是有了很大提升。
與幾乎所有傳統青年書生一樣,在南京的那一段時間,袁世凱也寫了好幾首詩來抒發自己宏大的志向,他在七律《雨花台懷古》一詩中寫道: 我今獨上雨花台,萬古英雄付劫灰; 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
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郁郁何時開? 隻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另外一首則是: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平心而論,袁世凱的詩很一般,沒有平仄,也不講對仗。
不過從詩中可以看出,少年袁世凱還是有着鴻鹄之志的,也透着一股濃烈的草莽之氣。
當然,少年的狂妄、蠻橫以及志大才疏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有沒有在宏大目标之下的不斷精進,以及用一種準備好的姿态,等待命運的垂青。
這時候的袁世凱,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攀上那麼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