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頑童,還是天才?

關燈
天有不測風雲,袁耀東突然死于一場大病,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不僅如此,自袁耀東到袁世凱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幾乎沒有活過六十歲的,這四代的三十餘個男人當中,先袁世凱而死的十四人當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虛齡五十八歲以前,僅袁世凱的四叔祖死于六十歲。

    袁家的男子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怪圈之中,恐怖也随着年齡與日俱增。

    由此,也可以想象這樣的事件給袁世凱等人留下的陰影。

    袁世凱步入天命之後,一直對于這個事情頗為忌憚,時刻琢磨着去改變自己家族的命運。

    與此相反的是,袁家的女性壽命都很長,最長的就是袁耀東的妻子郭氏,一生操勞的情況下,竟然活到了九十九歲。

    這真是一件怪事!袁耀東死後,留下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共五兄妹,長子才十五歲,小兒子、女兒還在襁褓之中。

    袁家四個兒子分别是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以及袁重三。

    他們就是袁世凱的祖父輩,袁世凱的祖父是排行老大的袁樹三。

     袁世凱的家世,就像袁家屋前屋後枝丫繁多的大槐樹一樣,茂盛複雜。

    這一點,從圖表中可以看得更清晰一點。

    袁耀東死時,郭氏才三十五六歲。

    與中國農村幾乎所有勤勞善良的婦女一樣,郭氏忍辱負重,獨自支撐起了這個家庭。

    郭氏知書達理,對中國社會出人頭地的路徑心知肚明,這個堅韌女子培養兒子的目标,并沒有因丈夫早逝而改變。

    在生活極其困苦的情況下,郭氏仍讓她的幾個兒子心無旁骛地讀聖賢之書,堅持走科舉之路。

    舊時代的科舉就像一場暗無天日的馬拉松,而一旦跑過了終點,即是魚躍龍門,翻天覆地——經過近二十年的奮鬥,老二袁甲三率先考取了舉人,然後,又成為進士。

    他的三個兄弟也先後考中了秀才,成了廪生、貢生。

    由于四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守寡多年的郭夫人在五十歲以後,像《紅樓夢》中的賈母一樣變得德高望重。

    在此之後,由于袁甲三的榜樣力量,袁家第三代,也就是“保”字輩這一代,袁保恒中舉人、中進士、點翰林;保齡、保慶中舉人,保中取副貢。

    這樣,連同以前的袁甲三,一門共有兩個進士、兩個舉人。

    袁家終于揚眉吐氣了,大宅的門樓上也高懸起“一門兩進士”的巨匾。

    到了袁家最鼎盛的時期,袁甲三任欽差大臣、河道總督;袁保恒任頭品頂戴的部院侍郎,并先後任李鴻章淮軍的翼長即參謀長、左宗棠湘軍的會辦;袁保慶任一個實缺的鹽法道員;袁保齡也官至四品候補道;袁鳳三也為陳留縣訓導。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袁世凱出生前後的事情了。

     alt 袁氏世系表 袁世凱呱呱墜地之時,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他的童年,正巧趕上劇烈的社會大動蕩。

    袁世凱出生前的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争。

    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擄走了兩廣總督葉名琛。

    自此,這個清廷高官一直在印度度過了他悲慘的餘生。

    1858年,英法聯軍攻下北京城,鹹豐皇帝倉皇出逃。

    與此同時,在與太平軍的對壘中,清軍陷入窘狀,清軍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接連被破。

    在中原地區,受太平軍節節勝利的鼓舞,大量撚軍出沒無常,馳騁黃淮平原。

    這個帶有很大迷信和宗教色彩的地下組織,在中原和北方地區一直根深蒂固,在清政府呈現出衰敗之氣時,它适時地公開了,星火燎原一般遍地開花。

    袁世凱的家鄉河南項城一帶,成了撚軍最活躍的地方之一。

    袁世凱出生之前,袁家一直住在祖居地張營,由于撚軍不斷侵擾,袁家不得不在袁世凱出生之前,搬到了相對偏僻的袁寨。

    在此之前,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被朝廷委任協助工部侍郎呂賢基督辦安徽團練,不久,呂賢基被撚軍擊斃,袁甲三奉旨接統駐宿州的清軍,兼督辦安徽團練大臣。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差事,身處太平軍和撚軍活動之中,人單勢薄,腹背受敵。

    但這個文弱的書生一直堅持在北方跟撚軍周旋,全力配合他的同年曾國藩在長江沿岸跟太平軍作戰。

    袁甲三的堅韌與果敢,給曾國藩的正面戰場以有力的支持,以至撚軍無法南下給太平軍直接支持。

    袁甲三死後,曾國藩在給袁甲三撰寫碑文時,對袁甲三表示了充分肯定。

     袁世凱誕生的那一年秋天,袁氏家族喜事不斷:袁甲三大勝撚軍,收複了臨淮關;凱旋班師後,被朝廷實授漕運總督、欽差大臣,督辦安徽、河南、江蘇三省軍務。

    這一連串的好消息讓袁家非常高興,于是袁保中将剛剛出生的第四子取名為世凱。

    袁世凱出世之後,他的家族并沒有像他名字一樣變得一帆風順,反而,在短暫地攀上一個高峰之後,又開始走下坡路——袁世凱四歲的時候,家族的棟梁袁甲三去世;在此之後,鳳三和重三又相繼去世。

    至此,郭老太的四個兒子全部先她而去。

    袁保中因為是長子,便承擔了袁氏家族“管家人”的職責,放棄了科舉。

    這個留着山羊胡須的缙紳,自此一直性格溫和而嚴謹地管理着袁氏家族的大業,他做事精細,在自己的家族和當地,享有很高的威信。

     曾國藩攻下金陵之後不久,應朝廷的征召,北上剿撚。

    曾國藩吸取了僧格林沁等人的失敗教訓,所到之處堅壁清野,讓撚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