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頑童,還是天才?

關燈
那是一個腐朽的年代,也是一個破落的年代,更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年代。

    龐大的中華帝國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在經曆了數千年的風吹雨淋之後,以不可逆轉的勢頭坍塌了;然後,泥沙俱下,萬物萌發。

    如所有的改朝換代一樣,這樣的過程既有史詩般的雄壯,也極易被陰謀和殘酷所玷污。

    在這樣的轉化中,人們興奮、惶恐、哀怨、無奈、遷怒、驚悸、急躁……人類的所有情感,在這樣的動蕩中,都會不可遏制地激發出來……外部世界如此捉摸不定,人們自保的最好方式,就是随波逐流,聽天由命,挨過時間和危險,然後艱難地爬上岸來,尋找一隅之地,消磨自己的人生光陰。

    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也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這樣的激流之中,是最容易被犧牲,也是最容易被旋渦席卷而走的。

     alt 袁林 袁世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時代裡——它應該是所有中國人的故事,因為袁世凱的故事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警惕和自省。

    當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強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靈柩裡回歸故土的時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費。

    盡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況下,撥了五十萬元用于陵墓的建設,但這一筆費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規模不力,遠遠不能滿足安葬的需要。

    最後,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個人湊了二十萬,用于彌補他安葬的漏洞。

    這個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後竟淪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來莊重肅穆,其實隻是敷衍了事。

    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對如此結局,袁世凱若地下有知的話,會永遠合不上眼睛的。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故事開始與結束于同一個地方。

    袁世凱似乎也是。

    袁世凱的問世,似乎就具有某種代表性,也具有某種象征意義——袁世凱出生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原地區。

    這個曆史上一直兵荒馬亂的地方,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

    這裡的人們,既有老莊的高蹈和智慧,也有管子的務實和詭變,同時也有着商鞅和韓非的心狠手辣,以及李斯的見風使舵。

    中原文化熏陶出來的每一個人,即使是最底層的民衆,都不可小觑。

    當然,這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三國時的曹操。

    這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枭雄”将人情世故和權謀之術結合得天衣無縫,将人格當中的那種高蹈、雄奇、陰鸷和殘暴合而為一。

    曹操身上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高峰,也是中原文化的高峰。

     由于自小耳濡目染,在袁世凱身上,無所不在中原文化的影子:既具有謀略和集體意識,又擁有強悍的性格和堅韌的意志力忍耐力。

    袁世凱在晚清登上權力的巅峰,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為之: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然後,讓他擇機沖天而起,有所作為;最後,又毫不留情地讓他一敗塗地,遺憾終身。

    袁世凱一生中的大起大落,更像是有意設計的一個巨大謎語,暗示和孕育着某種無限的啟迪。

     1859年9月16日(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一個大戶家中。

    項城隸屬河南省陳州府,與安徽的臨泉縣接壤,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的交通要道。

    袁世凱出生的地方,距曹操的家鄉亳州,隻有數百公裡。

    後來,有很多人聯系到袁世凱的出生環境、多變的性格以及末代權臣的地位,以為袁世凱在整體上像極了曹操。

    真實的情況是,袁世凱的性格和命運,與其說像曹操,不如說更像其遠祖袁紹(袁世凱家族,就是三國袁紹的遺脈)。

    袁世凱和袁紹,在性格和命運上似乎更具相似之處——曹操一生不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一心稱帝,最後落得家破人亡。

    袁世凱與其遠祖袁紹,雖然所處時代大相徑庭,但他們的殊途同歸,不由令人歎腕。

     從袁世凱這一代上溯,袁家四代當中,最榮光的,是袁世凱的二叔祖袁甲三。

    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1835)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與曾國藩以及李鴻章父親李文安是同年,并且交情甚厚。

    鹹豐二年(1852),曾國藩任江西主考官,赴任途中走到現在安徽太湖縣境内一個叫做小池驿的地方,突然接到了母親去世的噩耗。

    曾國藩一邊改道趕往湖南老家奔喪,一邊寫信給在京的十三歲的兒子曾紀澤,告知此訊,要兒子處置完家産之後,舉家遷徙,回湖南老家奔喪守制。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特意交代兒子去找他的幾位老友幫忙并籌措旅費。

    列舉的名單之中,就有袁世凱的二叔祖袁甲三。

    由此可見曾國藩與袁甲三的關系非同一般。

    這樣的背景,使得後來的袁世凱獲得了很多便利,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門派和親緣是很能促成一些事的。

     一個家族就像一條河流一樣,先是細流涓涓,流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變成滔滔江水了。

    袁氏家族到了袁世凱曾祖父袁耀東這一代時,似乎得到命運之神的關注了,袁氏家族呈現出興旺趨勢,也集體墜入一個宿命——袁耀東自幼讀書求學,十八九歲時,同郭姓女子結婚成家,成婚之後,袁耀東一直堅持負笈在外求學,郭氏在籍持家教子。

    十年之後,屢試不第的袁耀東終于考中了秀才。

    科舉之路眼看開始啟航時,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