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似乎還是有話可說。
1000多年前,哲人奧古斯丁在闡述解釋自己時,曾經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本身出了問題。
”是的,人在與世界的對抗中,看起來強大無比,其實,最不了解的,還是自己本身。
一個人在他的寫作中所描繪的絕對真實,就像是塵世中的絕對公正、自由和完美那樣荒唐。
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着完美的東西,任何存在物,不管它是實的,還是虛的,都是有着缺陷的。
最熱切的決心,最堅定的信念,最确鑿的事實,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
寫李鴻章,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我覺得難度最大的一點是,我們如何擦亮自己的眼睛——在很多時候,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這個世界的清晰程度,取決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立場本身。
不可否認的是,假如我們自己的視覺出了問題,或者是我們的立場出現問題,那麼我們看到的,就不會是真相本身,而是扭曲了的東西。
在寫作李鴻章的過程中,我曾認真地閱讀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這樣的閱讀讓我異常吃驚。
我吃驚的是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異常準确的把握;也吃驚為什麼後來竟會對這樣的準确的把握進行着全盤的颠覆。
我一直認為,如果要列舉中國文化一個最緻命的軟肋的話,那麼就是它一直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反思和忏悔,缺乏這種忏悔的精神和習慣。
這樣的反思和忏悔,應該是與人自身那種具有無限深度的自省相連的。
而在絕大多數問題上,這個民族很容易墜入情緒的蛛網,墜入是非糾葛之中;即使是反思,也隻是那種淺層次的、一種情緒和功利的總結,很少有那種真正的、平和而有深度地對于内心和人性的挖掘和警惕。
而且這樣的思索又極容易受到各種各樣派别、立場、權力或者别有用心的陰謀左右。
這樣的狀态,使得我們在五千年不算短的文明史中不斷地犯着同樣的錯誤,缺少實質性的進步和飛躍。
前段時間看餘華的《兄弟》。
這部轟動的小說曾經引起了廣泛的争議,但我卻一直對它看好。
我覺得《兄弟》最成功的一點在于它揭示了我們曾經的荒誕以及正在延續的荒誕。
我們能夠意識到曆史的荒誕性,但我們卻意識不到現實的荒誕性。
這樣的缺乏,是因為我們對于現實缺乏足夠的警覺,也缺乏一種由思想高度所拉開的距離,以及對曆史和幻象應該保持的冷靜。
餘華提醒了我們,提醒了我們的醜陋和荒誕,并提示我們反思。
這樣的情形,就如同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或者卡夫卡的《變形記》一樣。
中國近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因為社會變動的迅速,它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内走完西方幾百年來發展的過程,這還不包括西方近代思想數千年的積澱和背景。
在中
1000多年前,哲人奧古斯丁在闡述解釋自己時,曾經說過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本身出了問題。
”是的,人在與世界的對抗中,看起來強大無比,其實,最不了解的,還是自己本身。
一個人在他的寫作中所描繪的絕對真實,就像是塵世中的絕對公正、自由和完美那樣荒唐。
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着完美的東西,任何存在物,不管它是實的,還是虛的,都是有着缺陷的。
最熱切的決心,最堅定的信念,最确鑿的事實,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
寫李鴻章,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我覺得難度最大的一點是,我們如何擦亮自己的眼睛——在很多時候,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這個世界的清晰程度,取決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立場本身。
不可否認的是,假如我們自己的視覺出了問題,或者是我們的立場出現問題,那麼我們看到的,就不會是真相本身,而是扭曲了的東西。
在寫作李鴻章的過程中,我曾認真地閱讀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這樣的閱讀讓我異常吃驚。
我吃驚的是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異常準确的把握;也吃驚為什麼後來竟會對這樣的準确的把握進行着全盤的颠覆。
我一直認為,如果要列舉中國文化一個最緻命的軟肋的話,那麼就是它一直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反思和忏悔,缺乏這種忏悔的精神和習慣。
這樣的反思和忏悔,應該是與人自身那種具有無限深度的自省相連的。
而在絕大多數問題上,這個民族很容易墜入情緒的蛛網,墜入是非糾葛之中;即使是反思,也隻是那種淺層次的、一種情緒和功利的總結,很少有那種真正的、平和而有深度地對于内心和人性的挖掘和警惕。
而且這樣的思索又極容易受到各種各樣派别、立場、權力或者别有用心的陰謀左右。
這樣的狀态,使得我們在五千年不算短的文明史中不斷地犯着同樣的錯誤,缺少實質性的進步和飛躍。
前段時間看餘華的《兄弟》。
這部轟動的小說曾經引起了廣泛的争議,但我卻一直對它看好。
我覺得《兄弟》最成功的一點在于它揭示了我們曾經的荒誕以及正在延續的荒誕。
我們能夠意識到曆史的荒誕性,但我們卻意識不到現實的荒誕性。
這樣的缺乏,是因為我們對于現實缺乏足夠的警覺,也缺乏一種由思想高度所拉開的距離,以及對曆史和幻象應該保持的冷靜。
餘華提醒了我們,提醒了我們的醜陋和荒誕,并提示我們反思。
這樣的情形,就如同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或者卡夫卡的《變形記》一樣。
中國近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因為社會變動的迅速,它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内走完西方幾百年來發展的過程,這還不包括西方近代思想數千年的積澱和背景。
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