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諸君莫作等閑看
關燈
小
中
大
1903年2月,也就是在李鴻章逝世16個月後,李鴻章的遺體運回了自己的家鄉合肥,葬東鄉夏小郢(今大興集)。
夏小郢離李鴻章的老家磨店并不遠,隻有10來公裡,在此之前,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也安葬在這裡。
當年這一帶瀕臨淝河,幅員開闊,山勢拱起,像一隻潛伏在河流邊的偌大神龜。
宋朝時的名相包拯,以及明朝朱元璋的開國大将張得勝,也都安葬在這一塊。
當李鴻章的遺體安葬在這裡之後,這裡更是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局面:包拯的墓在這隻神龜的頭部,張得勝的墓在這隻神龜的尾部,而在高高隆起的背部,就是李鴻章的墓地了。
墓地的選擇得到李鴻章的認可。
李鴻章在1865年就任兩江總督後不久,他的家人,在征得李鴻章的同意後,就開始替他尋找着合适的墓地了。
選了很多地方,但李鴻章一直不太滿意。
一直到李家人在夏小郢這裡選定之後,李鴻章才自算是認可了這塊地方。
1892年李鴻章給兒子李經方的信中,曾經談到了對這塊墓地的看法: 夏小郢生圹,大伯與王少谷看定有年,汝應亦聞知。
前年少谷赴金匮縣任之先,帶桐城善作墳工匠至彼處堪開圹穴,寄來土色甚佳,内有小靈龜四個,謂是真穴。
此次伯父書慫恿趁今年山向大利蔔葬,餘惟恐趕不及……風水之說,吾不甚為然,隻求無水無蟻,以安體魄,言人人殊,各挾小術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遺體懸擱不葬,于心忍乎? 信中提到的大伯,是李鴻章的大哥,時任兩廣總督的李瀚章。
而從信的内容來看,李鴻章雖然說自己不太信風水的,但對于墓地的位置和土質,看得出來,他還是比較在乎的。
在李鴻章給李瀚章的家信中,李鴻章還寫道:“弟本不知堪輿,亦不甚信風水,但喜鄰近包公墳,又濱大河。
”從李鴻章的态度來看,能夠與包拯墓相毗鄰,是李鴻章最開心的一件事了。
這也說明,李鴻章至少内心深處是以他的前輩同鄉為榜樣的,也願意像包拯一樣青史留名。
至于自己最後的結局,那實在是李鴻章所無法預料的。
人生,就是這樣地無法左右。
現在,在被稱為合肥大興集的地方,正是合肥鋼鐵廠的所在地。
而它的周邊,已與現代化的合肥市連為一體了。
當年墓地一帶的神龜模樣的地勢,已完全沒了蹤影。
1958年,在全國一片大煉鋼鐵的口号聲中,當地人民公社挖墳取寶,興辦工廠,李鴻章的遺骸也被人從墓地裡挖出。
據說,當年的李鴻章棺柩被打開的時候,這位晚清重臣全身裹着黃袍馬褂,屍骨未腐,面色安詳,栩栩如生。
狂熱的人們用繩子拴着李鴻章的屍體,挂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陪伴他遊街,并且同時粉身碎骨的,是他的夫人趙小蓮。
李鴻章享堂一景 李鴻章的夫人和女兒 現在的李鴻章享堂是2004年才落成的,除了一些老碑石外,其他的,都是一些新做的“古董”。
漫步在李鴻章享堂的院落裡,高高的圍牆外,全是鋼鐵廠的高爐和車間。
這樣的情景真是命運的安排,當年一直倡導并且親曆親為大辦洋務煉鋼鐵的李鴻章,死後安睡在這樣的地方,真可謂是冥冥之中的幽默。
值得一提的,在李鴻章死後兩個月内,梁啟超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梁啟超又說,“李鴻章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勞,不畏謗言,是其長也。
”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從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的剖析來看,這把手術刀可以說是刀刀犀利,準确異常。
可以說,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的了解,對中國一些痼症的了解,也到了非常透徹的程度。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曾經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這樣寫道:“在全世界流行的各種形式的政府中,似乎沒有比世襲君主制更容易遭人譏笑的了。
父親死後,整個國家便像一群羊一樣,遺傳給了對人類以及對他自己還全然一無所知、處于襁褓之中的兒子,而這時最英勇的軍人和最明智的政治家,全得放棄他們對帝國的自然權利,來到皇子的搖籃之前雙膝跪下,嚴肅地聲稱将對他絕對效忠。
”李鴻章所面臨的情況以及他所處的環境正是如此,這樣的環境和傳統當然可以将一個英才平庸化,将人的創造力毀于無形,處于這樣的機制中的所有人,都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英才。
因為他在更多的程度上無力施展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無力改變曆史。
李鴻章的悲劇當然是他所處的體制與時代所造成的。
可以說,這樣的體制和時代根本無力支撐起蓬勃向上的力量,支撐不了健康的人心和思想,因為它本身是那樣的孱弱、神經過敏、色厲内荏。
李鴻章之所以遭受到最後的悲劇命運,從根本上來說,是李鴻章缺少可以依靠和支撐的根本力量——清政府不足以依靠,清國腐朽的制度不足以依靠,龐大而呆闆的官僚階層不足以依靠,孱弱的中國文化不足以依靠,更重要的,是廣大的國民的力量同樣不足以依靠。
從習慣上來說,我們的文化一直缺乏對國民本身的批判和反省。
應該說,李鴻章的失敗,是一個時代的失敗,是國民性的失敗,而不是個人的失敗。
晚清政治失敗的責任
夏小郢離李鴻章的老家磨店并不遠,隻有10來公裡,在此之前,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也安葬在這裡。
當年這一帶瀕臨淝河,幅員開闊,山勢拱起,像一隻潛伏在河流邊的偌大神龜。
宋朝時的名相包拯,以及明朝朱元璋的開國大将張得勝,也都安葬在這一塊。
當李鴻章的遺體安葬在這裡之後,這裡更是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局面:包拯的墓在這隻神龜的頭部,張得勝的墓在這隻神龜的尾部,而在高高隆起的背部,就是李鴻章的墓地了。
墓地的選擇得到李鴻章的認可。
李鴻章在1865年就任兩江總督後不久,他的家人,在征得李鴻章的同意後,就開始替他尋找着合适的墓地了。
選了很多地方,但李鴻章一直不太滿意。
一直到李家人在夏小郢這裡選定之後,李鴻章才自算是認可了這塊地方。
1892年李鴻章給兒子李經方的信中,曾經談到了對這塊墓地的看法: 夏小郢生圹,大伯與王少谷看定有年,汝應亦聞知。
前年少谷赴金匮縣任之先,帶桐城善作墳工匠至彼處堪開圹穴,寄來土色甚佳,内有小靈龜四個,謂是真穴。
此次伯父書慫恿趁今年山向大利蔔葬,餘惟恐趕不及……風水之說,吾不甚為然,隻求無水無蟻,以安體魄,言人人殊,各挾小術以欺世射利,而置先人遺體懸擱不葬,于心忍乎? 信中提到的大伯,是李鴻章的大哥,時任兩廣總督的李瀚章。
而從信的内容來看,李鴻章雖然說自己不太信風水的,但對于墓地的位置和土質,看得出來,他還是比較在乎的。
在李鴻章給李瀚章的家信中,李鴻章還寫道:“弟本不知堪輿,亦不甚信風水,但喜鄰近包公墳,又濱大河。
”從李鴻章的态度來看,能夠與包拯墓相毗鄰,是李鴻章最開心的一件事了。
這也說明,李鴻章至少内心深處是以他的前輩同鄉為榜樣的,也願意像包拯一樣青史留名。
至于自己最後的結局,那實在是李鴻章所無法預料的。
人生,就是這樣地無法左右。
現在,在被稱為合肥大興集的地方,正是合肥鋼鐵廠的所在地。
而它的周邊,已與現代化的合肥市連為一體了。
當年墓地一帶的神龜模樣的地勢,已完全沒了蹤影。
1958年,在全國一片大煉鋼鐵的口号聲中,當地人民公社挖墳取寶,興辦工廠,李鴻章的遺骸也被人從墓地裡挖出。
據說,當年的李鴻章棺柩被打開的時候,這位晚清重臣全身裹着黃袍馬褂,屍骨未腐,面色安詳,栩栩如生。
狂熱的人們用繩子拴着李鴻章的屍體,挂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陪伴他遊街,并且同時粉身碎骨的,是他的夫人趙小蓮。
李鴻章享堂一景 李鴻章的夫人和女兒 現在的李鴻章享堂是2004年才落成的,除了一些老碑石外,其他的,都是一些新做的“古董”。
漫步在李鴻章享堂的院落裡,高高的圍牆外,全是鋼鐵廠的高爐和車間。
這樣的情景真是命運的安排,當年一直倡導并且親曆親為大辦洋務煉鋼鐵的李鴻章,死後安睡在這樣的地方,真可謂是冥冥之中的幽默。
值得一提的,在李鴻章死後兩個月内,梁啟超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梁啟超又說,“李鴻章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勞,不畏謗言,是其長也。
”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從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的剖析來看,這把手術刀可以說是刀刀犀利,準确異常。
可以說,梁啟超對于李鴻章的了解,對中國一些痼症的了解,也到了非常透徹的程度。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曾經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這樣寫道:“在全世界流行的各種形式的政府中,似乎沒有比世襲君主制更容易遭人譏笑的了。
父親死後,整個國家便像一群羊一樣,遺傳給了對人類以及對他自己還全然一無所知、處于襁褓之中的兒子,而這時最英勇的軍人和最明智的政治家,全得放棄他們對帝國的自然權利,來到皇子的搖籃之前雙膝跪下,嚴肅地聲稱将對他絕對效忠。
”李鴻章所面臨的情況以及他所處的環境正是如此,這樣的環境和傳統當然可以将一個英才平庸化,将人的創造力毀于無形,處于這樣的機制中的所有人,都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英才。
因為他在更多的程度上無力施展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無力改變曆史。
李鴻章的悲劇當然是他所處的體制與時代所造成的。
可以說,這樣的體制和時代根本無力支撐起蓬勃向上的力量,支撐不了健康的人心和思想,因為它本身是那樣的孱弱、神經過敏、色厲内荏。
李鴻章之所以遭受到最後的悲劇命運,從根本上來說,是李鴻章缺少可以依靠和支撐的根本力量——清政府不足以依靠,清國腐朽的制度不足以依靠,龐大而呆闆的官僚階層不足以依靠,孱弱的中國文化不足以依靠,更重要的,是廣大的國民的力量同樣不足以依靠。
從習慣上來說,我們的文化一直缺乏對國民本身的批判和反省。
應該說,李鴻章的失敗,是一個時代的失敗,是國民性的失敗,而不是個人的失敗。
晚清政治失敗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