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國社會這100年中,從溫和的改良主義到激進的革命方式,都是一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匆匆行程。
它是那樣的神速變遷錯綜複雜,以至于任何一方的思想都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來醞釀成熟,然後來構架一套較完整深刻的哲學政治的思想體系,更不可能心平氣和地付諸實施。
在這100年,無數思想與流派都成為一個環節,成為短暫的過程,而人們從未細細地品味着這些思想,靜心比較,或者理性地思索,而是生吞活剝,生拉硬扯,或者一知半解地體味着這些思想;或者幹脆就是拉大旗作虎皮。
這樣的思想沒有真正地生根開花,結出果實。
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想寫的有關李鴻章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不應是一本外部的作文,那是外部事件在李鴻章身上的反映;我想要表述的,是那種由外及裡的東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李鴻章的一本内部傳記。
人的精神和心路曆程,同樣也是曆史的一部分,是一種内在的曆史。
曆史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和特性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隻有在我們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種熔爐,使确鑿的東西變為真實的東西,使研究人的文學和研究世界的哲學攜手去産生曆史。
在這種情況下,我一直試圖将一束光照到李鴻章的内心深處,但不可否認的是,通往李鴻章内心的隧道太窄也太深了,這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五千年的洞穴!我的光進入不了他的最深處,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當中的波瀾,也看不到他内心當中開放着的花朵。
我隻能影影綽綽看到漾起的一點光亮,如深山裡出現的燭光,大海中波濤的反射一樣,片刻之後,便恍然消失。
傾聽一個人的内心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甚至連人們自己,也離自己的内心很遠。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微薄的力量,靜下心來,擦去自己眼中那種與生俱來的翳雲,然後開始揣摩和傾聽。
曆史是架不住追問的,在那種刻意的追問下,曆史往往會變成一盤散沙。
同樣,對于曆史人物來說,同樣也是這樣。
那種過度的追問反而顯得淺薄而無知。
每個時代都洋溢着濃重的沙文主義的意識,一個時代,總想自以為是地割裂與前塵的聯系,仿佛自己高高在上,不食時間的煙火。
這樣的方式,顯然愚蠢至極,對待曆史與曆史人物,我們必須削平自己足下的坎坷,讓自己站直,讓自己放松;當我們抛棄情感以及别有用心的動機時,也就意味着,至少,我們會看到那個曆史人物,以真實的背影,出現在你的面前。
現實即曆史。
這就是說,現實往往是曆史的循環往複。
古往今來,隻有兩樣東西意味着永恒,那就是,人頭頂燦爛的星空,以及人内心深處的神靈。
它是那樣的神速變遷錯綜複雜,以至于任何一方的思想都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來醞釀成熟,然後來構架一套較完整深刻的哲學政治的思想體系,更不可能心平氣和地付諸實施。
在這100年,無數思想與流派都成為一個環節,成為短暫的過程,而人們從未細細地品味着這些思想,靜心比較,或者理性地思索,而是生吞活剝,生拉硬扯,或者一知半解地體味着這些思想;或者幹脆就是拉大旗作虎皮。
這樣的思想沒有真正地生根開花,結出果實。
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想寫的有關李鴻章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不應是一本外部的作文,那是外部事件在李鴻章身上的反映;我想要表述的,是那種由外及裡的東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李鴻章的一本内部傳記。
人的精神和心路曆程,同樣也是曆史的一部分,是一種内在的曆史。
曆史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和特性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隻有在我們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種熔爐,使确鑿的東西變為真實的東西,使研究人的文學和研究世界的哲學攜手去産生曆史。
在這種情況下,我一直試圖将一束光照到李鴻章的内心深處,但不可否認的是,通往李鴻章内心的隧道太窄也太深了,這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五千年的洞穴!我的光進入不了他的最深處,我看不到他的内心當中的波瀾,也看不到他内心當中開放着的花朵。
我隻能影影綽綽看到漾起的一點光亮,如深山裡出現的燭光,大海中波濤的反射一樣,片刻之後,便恍然消失。
傾聽一個人的内心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甚至連人們自己,也離自己的内心很遠。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微薄的力量,靜下心來,擦去自己眼中那種與生俱來的翳雲,然後開始揣摩和傾聽。
曆史是架不住追問的,在那種刻意的追問下,曆史往往會變成一盤散沙。
同樣,對于曆史人物來說,同樣也是這樣。
那種過度的追問反而顯得淺薄而無知。
每個時代都洋溢着濃重的沙文主義的意識,一個時代,總想自以為是地割裂與前塵的聯系,仿佛自己高高在上,不食時間的煙火。
這樣的方式,顯然愚蠢至極,對待曆史與曆史人物,我們必須削平自己足下的坎坷,讓自己站直,讓自己放松;當我們抛棄情感以及别有用心的動機時,也就意味着,至少,我們會看到那個曆史人物,以真實的背影,出現在你的面前。
現實即曆史。
這就是說,現實往往是曆史的循環往複。
古往今來,隻有兩樣東西意味着永恒,那就是,人頭頂燦爛的星空,以及人内心深處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