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忠與奸
關燈
小
中
大
氣、豪爽、灑脫、風趣、機敏、詭谲、狡詐、冷酷以及殘忍,同時,最缺乏的,是曹孟德那樣對于天地人生的全面的哲學思考和感悟。
曹孟德曾在那首著名的《觀滄海》中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從詩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對于天地萬物有着通徹了悟的人。
隻有具備這樣的感悟,才會有如此博大的胸襟和氣度。
一個不具備浩然之氣的人,通常是不敢在亂世之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的。
從思想上看,李鴻章還是一個傳統知識分子,有着傳統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忠義節孝的道德對他影響非常大,這種儒學義理的教育對于中國知識分子行為掌握是根本的。
在李鴻章的内心深處,他是一直承認“真命天子”的。
當時,層層疊疊的科舉選拔制度更是加劇了人們的機械與謹慎。
從這樣的體制與思想出口所湧現的人物往往盡顯處心積慮。
由于科舉制度的嚴格和缜密,加上理學的滲透,在明清兩朝,已經沒有土壤能出現趙匡胤式的亂世重臣,也很難出現諸如諸葛亮那樣的英才了,能夠出現的,隻是這種體制設定的模具所鑄造的器用者。
對于絕大多數朝廷重臣來說,已經很少有虎狼之性了,有的隻是犬性和羊性,見利忘義,或者是亦步亦趨、無所事事。
對于李鴻章來說,他的性格、所受的教育以及成長經曆都不足以支撐他成為一世枭雄。
李鴻章出身社會下層官僚家庭,從性格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有着天地情懷的人,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他對于天地萬物的思考與感悟也非常有限。
李鴻章人文理想、宗教感以及曆史感的缺乏,使得他在更大程度上隻會在意個人的利益與功名,并不是一個為理想和情懷甘心舍棄功名和地位的人,他不可能有“反骨”,也不可能有着大境界,李鴻章擁有的,隻是商人似的精明,以及官場的老謀深算。
在這樣的思想本源之下,李鴻章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隻會是淺層次上的追求,談不上從本質和深層次上的理解。
越到晚年,李鴻章變得越來越現實,疲于奔命各種事務,很難從諸多的事務中脫開身來。
從追求上說,李鴻章對于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狀況已相當滿意,他更願意在一種光環下生活而不願意去做那個光環,因為這樣更安全。
李鴻章最終選擇了一種安全的生命方式,那就是以執行者的面目來出現,在現存的制度下做事,同時,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國,服務于朝廷,而又有着自己的獨立性。
與此同時,制度上的掣肘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中國的中央集權,發展到明清之時,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
政壇那種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及推崇的傾向,使得官吏們很難保持一種銳氣。
知識分子那種因為擁有真理和才華,而具備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已經蕩然無存。
盡管李鴻章權傾朝野,也擁有廣泛的權力網和關系網。
但是,在當時清朝的那種繁瑣無比、互相掣肘的政體以及組織方式下想要有所作為,必定難上加難。
更何況李鴻章要想使其組織在全國範圍内發生效力,他還缺少最重要的力量支撐,那就是絕對權力。
李鴻章從未掌握過中央大權,他一直在軍機處外,甚至在洋務運動時期也與總理衙門大臣職務無緣,李鴻章在最盛時期也隻不過是京城所在的直隸省的總督。
雖然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當清國總理衙門沒有能力處理對外事務時,李鴻章以北洋通商大臣的地位,赢得了辦理對外交涉事務的權力,使自己成為與總理衙門并駕齊驅的一個單人外交部。
但李鴻章掌控外交大權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李鴻章的權力也受到很大限制,他所需要的财政和其他資源,經常有賴于他管轄的以外的省份。
官僚體制的一個共性就是,很多事情如果按照慣性來操作的話,順理成章輕而易舉,但隻要稍稍有悖僵化的程序的話,事情的進展就顯得無比艱難。
除此之外,李鴻章在很多事情上,還不得不主動适應當時的“潛規則”,那就是必須大量地向他的上級獻禮和谄媚。
當醇親王在甲午戰争前寫信給李鴻章,說修萬壽山的銀子不夠用,希望李鴻章和各位督撫能籌集點銀子時,李鴻章不得不挪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建頤和園。
在那樣的制度中,類似的貪贓枉法再正常不過。
李鴻章熟悉這個制度的一切潛規則,同樣,他也是運用潛規則的高手。
李鴻章不肯上前台可能還有更深一層次的考慮。
那就是對于亂世的擔心,時局不明,前台的人極可能成為犧牲品。
李鴻章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當清國陷入洋槍洋炮打開國門的泥淖之中時,中國何去何從,中華民族何去何從,李鴻章顯然缺乏清醒的認識。
正是因為認識上的困惑,李鴻章更願意幻想去輔助一個名主,艱難而安全地去從事着自己的事業。
或者像曹操一樣,做一個
曹孟德曾在那首著名的《觀滄海》中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從詩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對于天地萬物有着通徹了悟的人。
隻有具備這樣的感悟,才會有如此博大的胸襟和氣度。
一個不具備浩然之氣的人,通常是不敢在亂世之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的。
從思想上看,李鴻章還是一個傳統知識分子,有着傳統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忠義節孝的道德對他影響非常大,這種儒學義理的教育對于中國知識分子行為掌握是根本的。
在李鴻章的内心深處,他是一直承認“真命天子”的。
當時,層層疊疊的科舉選拔制度更是加劇了人們的機械與謹慎。
從這樣的體制與思想出口所湧現的人物往往盡顯處心積慮。
由于科舉制度的嚴格和缜密,加上理學的滲透,在明清兩朝,已經沒有土壤能出現趙匡胤式的亂世重臣,也很難出現諸如諸葛亮那樣的英才了,能夠出現的,隻是這種體制設定的模具所鑄造的器用者。
對于絕大多數朝廷重臣來說,已經很少有虎狼之性了,有的隻是犬性和羊性,見利忘義,或者是亦步亦趨、無所事事。
對于李鴻章來說,他的性格、所受的教育以及成長經曆都不足以支撐他成為一世枭雄。
李鴻章出身社會下層官僚家庭,從性格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有着天地情懷的人,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他對于天地萬物的思考與感悟也非常有限。
李鴻章人文理想、宗教感以及曆史感的缺乏,使得他在更大程度上隻會在意個人的利益與功名,并不是一個為理想和情懷甘心舍棄功名和地位的人,他不可能有“反骨”,也不可能有着大境界,李鴻章擁有的,隻是商人似的精明,以及官場的老謀深算。
在這樣的思想本源之下,李鴻章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隻會是淺層次上的追求,談不上從本質和深層次上的理解。
越到晚年,李鴻章變得越來越現實,疲于奔命各種事務,很難從諸多的事務中脫開身來。
從追求上說,李鴻章對于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狀況已相當滿意,他更願意在一種光環下生活而不願意去做那個光環,因為這樣更安全。
李鴻章最終選擇了一種安全的生命方式,那就是以執行者的面目來出現,在現存的制度下做事,同時,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國,服務于朝廷,而又有着自己的獨立性。
與此同時,制度上的掣肘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中國的中央集權,發展到明清之時,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
政壇那種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及推崇的傾向,使得官吏們很難保持一種銳氣。
知識分子那種因為擁有真理和才華,而具備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已經蕩然無存。
盡管李鴻章權傾朝野,也擁有廣泛的權力網和關系網。
但是,在當時清朝的那種繁瑣無比、互相掣肘的政體以及組織方式下想要有所作為,必定難上加難。
更何況李鴻章要想使其組織在全國範圍内發生效力,他還缺少最重要的力量支撐,那就是絕對權力。
李鴻章從未掌握過中央大權,他一直在軍機處外,甚至在洋務運動時期也與總理衙門大臣職務無緣,李鴻章在最盛時期也隻不過是京城所在的直隸省的總督。
雖然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當清國總理衙門沒有能力處理對外事務時,李鴻章以北洋通商大臣的地位,赢得了辦理對外交涉事務的權力,使自己成為與總理衙門并駕齊驅的一個單人外交部。
但李鴻章掌控外交大權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李鴻章的權力也受到很大限制,他所需要的财政和其他資源,經常有賴于他管轄的以外的省份。
官僚體制的一個共性就是,很多事情如果按照慣性來操作的話,順理成章輕而易舉,但隻要稍稍有悖僵化的程序的話,事情的進展就顯得無比艱難。
除此之外,李鴻章在很多事情上,還不得不主動适應當時的“潛規則”,那就是必須大量地向他的上級獻禮和谄媚。
當醇親王在甲午戰争前寫信給李鴻章,說修萬壽山的銀子不夠用,希望李鴻章和各位督撫能籌集點銀子時,李鴻章不得不挪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建頤和園。
在那樣的制度中,類似的貪贓枉法再正常不過。
李鴻章熟悉這個制度的一切潛規則,同樣,他也是運用潛規則的高手。
李鴻章不肯上前台可能還有更深一層次的考慮。
那就是對于亂世的擔心,時局不明,前台的人極可能成為犧牲品。
李鴻章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
當清國陷入洋槍洋炮打開國門的泥淖之中時,中國何去何從,中華民族何去何從,李鴻章顯然缺乏清醒的認識。
正是因為認識上的困惑,李鴻章更願意幻想去輔助一個名主,艱難而安全地去從事着自己的事業。
或者像曹操一樣,做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