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忠與奸

關燈
慈禧察覺到恭親王自以為功高蓋主得意洋洋之時,她就毫不猶豫地收拾了自己的第一個合作者,一個曾經親密的盟友,一個傑出的政治人物。

    作為女人,慈禧還有着女人的政治方式,罷黜恭親王的同時,慈禧還拿出女人才具有的溫柔,收恭親王的女兒為義女——這個女人,是深得這樣的政治藝術的,就像她經常使用的一枚印章,上面镌刻着:恩風長扇。

    慈禧,就這樣經常輕擺她的羽扇,不時拂出徐徐的恩風。

     曆史是不能假設的,但不妨假設一下。

    假如李鴻章對清王朝取而代之,那又将如何? 李鴻章至少有三次機會面對這個問題。

    第一次是曾經的洋槍隊統領戈登提出來的。

    1880年清國與俄國關系危急,俄國以伊犁之役,對清國進行威脅恫吓,大有進一步擴大事端之勢。

    戈登這時候正好去天津拜訪李鴻章。

    當李鴻章向戈登問詢對于時局看法時,戈登直言不諱地說:“中國今日如此情形,終不可以立于往後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權以大加整頓耳。

    君如有意,仆當執鞭效犬馬之勞。

    ”李鴻章聽完此話後,沉默半晌,然後說:“那當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從未背叛過朝廷。

    ”接着,李鴻章又說:“另外,那是不會成功的,我會掉腦袋的。

    ” 第二次,就是孫文給李鴻章的上書了。

     1894年6月甲午戰争前夕,孫文曾到達北洋大臣李鴻章駐節地天津,向李鴻章遞交了一份《上李傅相書》。

    在此之前,孫文先到上海拜見已是名滿天下的鄉賢鄭觀應,将此書交給鄭觀應一閱。

    鄭觀應談了一番感想後,轉請王韬潤色,并給孫文寫了引薦書,推薦他去見李鴻章。

    在這本《上李傅相書》中,孫文大膽地向李鴻章提出了“取而代之”的建議。

    由于這時中日在朝鮮對峙已經劍拔弩張,加上孫文上書的内容過于敏感,李鴻章并沒有對此事有所表達。

    也許,在李鴻章眼中,像孫文這樣的“知識青年”還是太過稚嫩了,不足以從長相議。

    并且,李鴻章到底有沒有接見孫文,一直存有争議,上書的結果是,李鴻章安排其幕僚給孫文弄了一張護照,讓他“先遊曆泰西各國,學習農務,藝成然後返中國”。

     第三次則是1901年。

    當義和團運動無法控制、八國聯軍群起進攻北京之時,西太後急诏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北上議和。

    有一種說法是,在此關鍵時期,梁啟超到了廣州,拜會了李鴻章,為李鴻章定下上中下三策以應對此事:上策擁兩廣自立,以李鴻章在當時國内外的影響力,旗幟鮮明地恢複漢族統治,建立新政體;中策為起兵廣東,北上剿拳勤王,以謝洋人,以兵馬給洋人以威懾;下策就是奉诏單騎入虎狼之穴議和了。

    國亂紛擾之際,清室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上策無疑也是一種大膽的選擇。

    但李鴻章對于所有的方案都未置可否。

    還有消息表明,李鴻章在廣東期間,還同意幕僚劉學詢與英國駐香港總督蔔力的策劃,同流亡在外的革命黨人孫中山暗中聯絡,準備策劃兩廣獨立,自立為王或是總統,用孫中山來施行新政。

     盡管最終這些行為煙消雲散,但這樣的傳聞,聽起來還像是煞有介事。

    也許,到了這個時候,李鴻章是對那個腐朽的朝廷徹底地失望了。

    這個腐朽的朝廷在這半個多世紀中,内憂外患,苟延殘喘,犧牲人民,綏靖洋人,讓李鴻章本人受夠了窩囊氣。

    如果李鴻章真有打算鼓足勇氣重寫自己的人生,結果或者不出人意料,隻是,時也,運也,李鴻章在猶豫中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和可能性,隻能一以貫之,以一個“糊裱匠”的形象留在曆史的記憶中。

     垂暮之年的李鴻章 作為擁有重兵的地方諸侯,與朝廷的關系處理一直是潛在的,也是最具危險性的問題。

    随着清國腐朽和沒落程度的加深,這種關系肯定會變得越來越迫切。

    從表面上看,李鴻章是有這個能力的,他手頭一直握有重兵,無論是在智慧膽略上,還是從資曆上,他比朝廷諸多的迂腐舊儒酒囊飯袋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并且以當時淮軍的實力,相比較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要想取而代之,并不是件太困難的事。

    但李鴻章似乎從未這樣做,而且幾乎從不對朝廷說不,在一輩子官場生涯中,李鴻章一直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從未違反過朝廷的有關授意,也從未對朝廷表現過一絲不恭。

     應該說李鴻章有很多次非常好的“取而代之”的機會。

    李鴻章為什麼不這樣做?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實力問題,而是世界觀問題,“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從性格和世界觀上來說,李鴻章顯然不是曹操那樣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枭雄”。

    李鴻章雖然很聰明,但他卻不是一個渴望成就霸業的人,他隻是渴望着為朝廷所用。

    成為一個“治世之能臣”,就是李鴻章全部的追求。

    在這一點上,李鴻章顯然與他的同鄉,三國時期的曹孟德不一樣。

    李鴻章雖然從才情上說也是“中人以上”,但他缺乏曹操那樣的雄才大略,也缺乏曹操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