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暴風驟雨

關燈
談起康梁變法。

    李鴻章先是試探伊藤博文的态度,然後為康梁辯解說:“論其罪狀,無非煽惑人心,緻于衆怒。

    ”對于朝廷重責的罪人,李鴻章的看法還是與他們不一樣,隻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并且預言:康梁日後必大有作為! 譚嗣同 楊銳 不過老辣而狡猾的李鴻章還是借助于維新變法的失敗讓自己東山再起了。

    政治就是一種多人圍坐的撲克牌局,即使是同仁身敗名裂,自己仍可以從中獲利。

    李鴻章是深谙政治牌道的。

    1898年11月,朝廷在平息了戊戌變法之後,打算廢立光緒,慈禧最擔心的是洋人們集體幹涉,于是派榮祿來李鴻章這裡,想讓李鴻章打探消息,安撫洋人。

    李鴻章就湯下面說:“洋人直接的态度可能難以直接問起,不如任命自己為兩廣總督,這樣,各國領事就會來祝賀,到那時,就好跟洋人們溝通了。

    ”榮祿回去後向慈禧轉達了李鴻章的意思。

    平息了維新變法的風波之後,慈禧此時正想借助于老臣們的力量穩定政局。

    這種情況下,上谕很快就下了,李鴻章東山再起,被任命為兩廣總督。

    李鴻章愉快地接受了這樣的任命。

     冬日的陽光下,李鴻章在賢良寺的門廊裡迎接着英國公使窦納樂的到來。

    英國公使首先祝賀李鴻章被重新任命,說自己是特意來為他送行的。

    李鴻章為公使安排了家宴,在酒宴上,窦納樂突如其來發問道:“聽說貴國要廢掉光緒皇帝?” 英國駐華公使窦納樂 問話的同時,窦納樂死死地盯着李鴻章的臉,試圖在這張蒼老的面容上尋找一些蛛絲馬迹。

    李鴻章沒有任何表情,隻是用一種标準的外交辭令溫和地說:“公使大人,我想,無論如何,這應該是中國的内政問題吧?”窦納樂也不甘示弱,一闆一眼地說:“我是大英帝國的駐華公使,如果以後有外交上的交涉,關于中國的最高元首,除了光緒皇帝之外,大英帝國不承認别的什麼人。

    ”李鴻章點點頭,他算是明白英國公使的态度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待維新變法的事情上,李鴻章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看法,絲毫也沒有因為朝廷對于康有為的态度而改變。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各地紛紛奉懿旨捉拿康梁。

    準備就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臨走前晉見慈禧謝恩,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彈劾他是康黨的奏折給他看,沒想到李鴻章硬嗆嗆地說:“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

    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

    ”慈禧沒料到李鴻章竟這樣回答自己,一驚之下,竟不知怎麼把話題問下去了。

    李鴻章到了廣州之後,又有人向他請教對康有為的看法,李鴻章再次脫口而出:“朝廷意抓康黨,爾等無需怕,吾即是康黨!”把在場的人吓了一大跳。

    在這件事上,李鴻章可以說是悲憤交加,對于朝廷如此對待改革者的方式,李鴻章傷透了心。

    從本質上說,李鴻章一直是比較有個性的人,隻是在很多時候,出于各種各樣的利益和權衡,李鴻章将個性隐藏了起來,給人一個老謀深算的印象。

    在經曆一系列大起大落之後,77歲的李鴻章已覺得無所謂了,他看透了清國腐朽而頑固的做派,也對這個風雨之中的朝廷深感失望。

    盡管李鴻章與康有為在很多地方的觀點不盡相同,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康有為們遭到的下場,不免讓李鴻章傷透了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冒出這樣的話來,也不足為怪了。

     不僅如此,在對待康梁問題上,李鴻章還有一系列相應的行動。

    當康有為和梁啟超流亡國外,驚魂未定之時,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他們竟收到了李鴻章托人捎來的“問候”,甚至還收到了李鴻章的一封親筆信,在信中,李鴻章勉勵康梁“精研西學,曆練才幹,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時境遇,遽灰初心”。

    一個清國顯赫地位的高官如此慰問流亡海外的朝廷通緝犯,自然讓人感動。

    康梁急忙回信,以表達自己的感激心情。

    對于康梁,李鴻章确實是有“私愛”的,不管是對維新黨人的同情也好,還是給自己留後路也好,李鴻章最起碼表現了自己的勇氣和主見。

    中國的确需要關鍵時候能夠立得起來的人才,需要有新觀念、新思想、有想法、有膽略的新式知識分子,李鴻章幻想着有朝一日如果真正地對清國進行改造的話,那麼像康梁這樣的人才,是必然要用的。

     1900年1月,在賢良寺居住了5年之久的李鴻章離開了京城。

    在接到朝廷的任命書後僅10天,李鴻章就帶着他的三眼花翎,像一隻候鳥一樣飛去了南方。

    在陽光明媚雨水充足的地方,李鴻章有了短暫時間的好心情,這裡遠離紛争的朝廷,遠離龐雜的朝中事務,更遠離晦暗而腐朽的人心。

    雖然偏居一隅,但踩在自己腳下的,畢竟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地盤,這種感覺還是好的。

    對于70多歲的李鴻章來說,他已不想再追求什麼了,隻想惬意而輕松地度過自己的餘生。

    當然,李鴻章也希望與自己一樣風燭殘年的清國,波瀾不驚,平平穩穩地度過最後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