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暴風驟雨

關燈
不順,以區區四品,怎麼指揮那些一品二品大臣呢?朝廷老臣頓時不滿,他們紛紛跑到頤和園向太後哭訴。

     沒過幾天,事情輪到在家賦閑的李鴻章了,光緒突然下诏:罷免李鴻章總署大臣之職,令其勿在總理衙門行走。

     接到聖旨的李鴻章不由得啼笑皆非,此時,李鴻章已基本賦閑在家了,除了前一段時間讓他代表朝廷去黃河赈災,其餘時候,李鴻章已基本不去總理衙門,尤其是維新變法開始後,李鴻章就更懶得去惹那個是非了。

    李鴻章真弄不懂光緒這一招到底是什麼意思,畢竟,闆子再怎麼也輪不到打在自己身上啊!也許,光緒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勇氣嗎?想“殺雞給猴看”?畢竟,李鴻章身上一直背着“賣國賊”的罵名,也曾大權在握名聲顯赫。

    雖然前兩年周遊列國的風光讓李鴻章挽回一點影響,但畢竟已是75歲的老人了,再折騰,也折騰不出大名堂了。

    想到這,李鴻章不由長歎一口氣,他也不想再解釋什麼,隻有暫時先咽下這點委曲,觀望一下事态的走勢吧。

     在此之後的局面更不可收拾了。

    大約是光緒自感壓力很大,維新政策推不動,整日在宮中大發雷霆,弄得手下大臣和太監惶惶不可終日。

    朝廷老臣們不敢怪罪于光緒皇帝,于是,便遷怒于那些變法的維新黨人。

    時間到了9月下旬,北京的政局變得更加微妙了。

    慈禧憑着豐富的政治經驗,感到維新局面的漸漸失控,感到了威脅的陰影。

    而這時候,光緒方寸大亂,不知要做些什麼,并且,一意孤行聽不得别人的意見。

    更讓人覺得鬼使神差的,可能是光緒預先知道危險信号了,他突然下旨,讓康有為離開京城。

    到了下旬,一件事情讓頤和園的慈禧覺得非常震驚——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訪華,光緒安排20日在宮中接見他,外界傳聞光緒拟聘伊藤博文為清國維新顧問;同時拟邀擔任清國顧問的,還有美國人李提摩太。

    這樣的說法讓慈禧很生氣,畢竟,伊藤和日本是清國的仇人,舊恨未消,皇上卻私下有這樣的打算,實在有傷體統!慈禧一直是一個愛面子的人,在她看來,面子是做人最根本的,縱觀她一生的決定,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尊和面子來左右。

    并且,更讓慈禧感到危險的是,有人報告,光緒召見了駐紮在天津小站的新軍首領袁世凱! 李提摩太夫婦 9月20日這一天在一種微妙無比的氣氛中度過:早晨,光緒在宮中第三次召見袁世凱;上午,康有為離開了生活數年的南海會館,悄然“奉旨出京”;中午,袁世凱乘火車回到天津;下午,光緒接見了伊藤博文,會見的同時,慈禧在屏風那邊聆聽。

    21日,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下令捉拿“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康有為、康廣仁兄弟。

    24日,朝廷宣布将張蔭桓、徐緻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革職治罪。

    26日,上谕派禦前大臣會同軍機大臣、刑部、都察院審訊此案。

    28日,軍機大臣傳谕刑部,将譚嗣同等6人一起綁赴菜市口正法。

    被殺的6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林旭 維新的結果真的被李鴻章預料到了。

    變法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缺乏根基和策略,缺乏缜密的實施方案,缺乏方向性,也缺乏争取與妥協,最後不可避免地變成帶有悲壯意味的一廂情願和一意孤行,導緻了最後的失敗。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康梁對于西方政治和科技缺乏深入的了解,對自己所處的政治地位缺乏清醒的認識,都構成了他們的軟肋;而他們本身也不像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那樣在朝廷中有很深的根基,加上自身性格上的短處,使得維新充滿破綻和弱點,很難看到成熟的政治手腕、理性精神和必要的妥協,堅定和執著變成了執拗和剛愎自用。

    缺少經驗和閱曆使得維新黨人很難在深似大海的衙門中實現自己的主張。

     康廣仁 對一般民衆來說,人們還未能來得及了解變法維新的内容,朝廷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态,完成一輪“周而複始”了。

    在賢良寺,李鴻章在第一時間裡聽到了這樣的變故,驚詫之餘,李鴻章也頗為難過。

    畢竟,維新隻有短短的3個多月!或者說,隻有短短的100天!對于維新改革,李鴻章的内心一直很複雜。

    畢竟,戊戌變法是應該邁出的一步,而這第一步剛剛邁出,就輸得一塌糊塗,再往下,對于這個垂垂欲老的清國來說,連走路都會哆嗦,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李鴻章甚至因此産生一種絕望:指望由上而下的改革,幾乎已經不可能!剩下的,隻有麻木而絕望地熬年頭了!對于熬年頭,自己倒并不太怕,反正,自己已是70多歲的老人,熬一天是一天。

     楊深秀 劉光第 那段時間裡,李鴻章一直把自己緊閉在賢良寺中,他既沒有參與慈禧幽禁光緒的行動,也沒有發表同情光緒維新的言語。

    他與這一切都保持着距離,隻是暗中設法保護一些“新黨”人士。

    9月24日,李鴻章宴請伊藤博文及其随員大崗育造,酒過三巡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