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暴風驟雨
關燈
小
中
大
章是太熟悉中國舊式知識分子了,熟悉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如果說中國女人之足是被裹腳布緊緊纏裹住的話,那麼,中國舊知識分子的靈魂就是被散發着酸腐氣息的八股文化所緊緊纏裹住的。
中國的舊知識分子一直習慣于作繭自縛,缺乏創新求變的精神,千百年來,他們隻會啃那幾個幹骨頭,隻會清談,隻會喊喊口号,對于外部世界的千變萬化一概不知,對事物的理解也一知半解,實際操作能力也非常弱。
在李鴻章看來,康有為、梁啟超同樣是這樣的土壤中長成的。
這樣的書生,隻是空談和滿腔熱血,沒有政治謀略和經驗,也缺乏起碼的政治手腕和妥協精神。
而依靠着他們進行改革,肯定是絕難成功的。
李鴻章對于變法的不看好,還在于他深深了解光緒這個人。
隻不過李鴻章對于皇上不好直接評價罷了。
李鴻章深知,在帝制傳統的國度中,帝王本身的素質對于國家的前途太重要。
甚至可以說,國家命脈,系于一人之身。
在這樣的體制中,最高權力才是撬動社會前行的唯一杠杆。
被寄予厚望的光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迂腐而懦弱,意志薄弱,神經過敏,他的人品、才幹、意志力等,都談不上能擔當大任,更談不上扭轉乾坤。
對這一點,洞察人情的李鴻章豈能不明白呢? 變法後不久,曾有一個外國人這樣描述光緒:“大清國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實際年齡衰老得多。
他額部凹陷,臉色發黃。
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傷的、疲憊的和帶有孩子氣的笑容。
當他咧開雙唇時,嘴裡露出的是參差不齊的長長的黃牙齒,兩側臉頰上都出現了深深的凹坑。
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過更多表現出的是麻木不仁。
從他的容貌上看,我們看不到一點生趣。
事實上,光緒皇帝給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無趣、缺乏精力、疲憊不堪,整個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樣子……好像生活對他來說已成為一種負擔,這樣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
” 當然,這裡描述的光緒,已是變法失敗後的光緒了。
盡管如此,一個人的本質是很難改變的。
光緒的性格、身世,他的成長經曆,決定了他是一個絕難擔當大任的人。
更何況這個懦弱的皇帝并不擁有絕對權力,在他之上,還有心狠手辣的慈禧。
這樣的權力架構,也決定了當這次看起來“氣壯如牛”的維新改革,隻要一觸及體制的内核時,就肯定會支撐不下去。
而光緒的草率和幼稚,更使得這一次維新變法如同兒戲。
變法期間,有人曾對李鴻章建言道:“現在太後與皇上意見不合,您是國家重臣,應該出來調和調和才是。
”李鴻章歎了一口氣說:“你們小孩子懂得什麼?”李鴻章實在是不想趟這一攤渾水,他隻想遠遠地站在一邊看看。
李鴻章當然希望暮氣沉沉的局面有所改善,也希望那些腐朽的觀念和人物在暴風雨中得到濯洗,有時候,李鴻章甚至願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将這個腐朽的朝廷沖得一幹二淨,一了百了。
當然,這樣的想法,是李鴻章賭氣時候的觀點。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李鴻章還是千方百計地想着補救的,在李鴻章看來,濯洗更重要的是方式,沒有方式,再好的動機,隻會是一廂情願。
随着年歲的與日俱增,對于口号和主張,李鴻章已提不起大的興趣了。
實際上在李鴻章與康有為之間,有關維新的想法和主張是有很多相同點的,無論是光緒倡導的“中體西用”,還是康有為的“尊君權”,都與李鴻章的主張一緻或相近。
隻不過,李鴻章從來不以這樣的過激而高調的方式來進行操作,也不想大張旗鼓地提出口号。
在更多時候,李鴻章一直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種忍辱和妥協的方式,像一個農夫一樣,尋求着在歲月中一點一點地改變。
從變法的第一天起,李鴻章就對光緒以及康梁的能力和方式持懷疑态度。
維新變法的那段時間裡,老謀深算的李鴻章一直躲在賢良寺中,遠離着變法的風暴。
他像一個鼹鼠一樣,在暗中默默地注視着不遠處的風雲變幻。
1898年9月,光緒的一個雷霆動作引發了軒然大波。
9月初,禮部一個與康有為關系密切的六品主事王照看到皇帝與太後關系微妙,大膽上了一個奏折,建議光緒母子二人出訪外國,并以日本為出訪的第一站。
禮部尚書懷塔布認為奏折太出格,便将奏折扣下。
光緒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認為禮部尚書無端阻撓言路,将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骙與另外四個侍郎一同革職,讓王照連升三級,官至三品,以示激勵。
緊接着,光緒又下了一道更令人驚駭的聖旨:任命四位新軍機章京,他們是:内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内閣候補中書林旭和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
明确規定:所有奏章,由4人圈閱;所有上谕,均由4人拟定。
原來的王公大臣和軍機處之軍機大臣,被擱置一邊。
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雖然表示了光緒帝的變法決心,但明顯暴露出光緒在處理事務上的草率和魯莽。
畢竟,名不正而言
中國的舊知識分子一直習慣于作繭自縛,缺乏創新求變的精神,千百年來,他們隻會啃那幾個幹骨頭,隻會清談,隻會喊喊口号,對于外部世界的千變萬化一概不知,對事物的理解也一知半解,實際操作能力也非常弱。
在李鴻章看來,康有為、梁啟超同樣是這樣的土壤中長成的。
這樣的書生,隻是空談和滿腔熱血,沒有政治謀略和經驗,也缺乏起碼的政治手腕和妥協精神。
而依靠着他們進行改革,肯定是絕難成功的。
李鴻章對于變法的不看好,還在于他深深了解光緒這個人。
隻不過李鴻章對于皇上不好直接評價罷了。
李鴻章深知,在帝制傳統的國度中,帝王本身的素質對于國家的前途太重要。
甚至可以說,國家命脈,系于一人之身。
在這樣的體制中,最高權力才是撬動社會前行的唯一杠杆。
被寄予厚望的光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迂腐而懦弱,意志薄弱,神經過敏,他的人品、才幹、意志力等,都談不上能擔當大任,更談不上扭轉乾坤。
對這一點,洞察人情的李鴻章豈能不明白呢? 變法後不久,曾有一個外國人這樣描述光緒:“大清國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實際年齡衰老得多。
他額部凹陷,臉色發黃。
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傷的、疲憊的和帶有孩子氣的笑容。
當他咧開雙唇時,嘴裡露出的是參差不齊的長長的黃牙齒,兩側臉頰上都出現了深深的凹坑。
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過更多表現出的是麻木不仁。
從他的容貌上看,我們看不到一點生趣。
事實上,光緒皇帝給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無趣、缺乏精力、疲憊不堪,整個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樣子……好像生活對他來說已成為一種負擔,這樣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
” 當然,這裡描述的光緒,已是變法失敗後的光緒了。
盡管如此,一個人的本質是很難改變的。
光緒的性格、身世,他的成長經曆,決定了他是一個絕難擔當大任的人。
更何況這個懦弱的皇帝并不擁有絕對權力,在他之上,還有心狠手辣的慈禧。
這樣的權力架構,也決定了當這次看起來“氣壯如牛”的維新改革,隻要一觸及體制的内核時,就肯定會支撐不下去。
而光緒的草率和幼稚,更使得這一次維新變法如同兒戲。
變法期間,有人曾對李鴻章建言道:“現在太後與皇上意見不合,您是國家重臣,應該出來調和調和才是。
”李鴻章歎了一口氣說:“你們小孩子懂得什麼?”李鴻章實在是不想趟這一攤渾水,他隻想遠遠地站在一邊看看。
李鴻章當然希望暮氣沉沉的局面有所改善,也希望那些腐朽的觀念和人物在暴風雨中得到濯洗,有時候,李鴻章甚至願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将這個腐朽的朝廷沖得一幹二淨,一了百了。
當然,這樣的想法,是李鴻章賭氣時候的觀點。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李鴻章還是千方百計地想着補救的,在李鴻章看來,濯洗更重要的是方式,沒有方式,再好的動機,隻會是一廂情願。
随着年歲的與日俱增,對于口号和主張,李鴻章已提不起大的興趣了。
實際上在李鴻章與康有為之間,有關維新的想法和主張是有很多相同點的,無論是光緒倡導的“中體西用”,還是康有為的“尊君權”,都與李鴻章的主張一緻或相近。
隻不過,李鴻章從來不以這樣的過激而高調的方式來進行操作,也不想大張旗鼓地提出口号。
在更多時候,李鴻章一直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種忍辱和妥協的方式,像一個農夫一樣,尋求着在歲月中一點一點地改變。
從變法的第一天起,李鴻章就對光緒以及康梁的能力和方式持懷疑态度。
維新變法的那段時間裡,老謀深算的李鴻章一直躲在賢良寺中,遠離着變法的風暴。
他像一個鼹鼠一樣,在暗中默默地注視着不遠處的風雲變幻。
1898年9月,光緒的一個雷霆動作引發了軒然大波。
9月初,禮部一個與康有為關系密切的六品主事王照看到皇帝與太後關系微妙,大膽上了一個奏折,建議光緒母子二人出訪外國,并以日本為出訪的第一站。
禮部尚書懷塔布認為奏折太出格,便将奏折扣下。
光緒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認為禮部尚書無端阻撓言路,将禮部尚書懷塔布、許應骙與另外四個侍郎一同革職,讓王照連升三級,官至三品,以示激勵。
緊接着,光緒又下了一道更令人驚駭的聖旨:任命四位新軍機章京,他們是:内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内閣候補中書林旭和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
明确規定:所有奏章,由4人圈閱;所有上谕,均由4人拟定。
原來的王公大臣和軍機處之軍機大臣,被擱置一邊。
這樣處理問題的方式雖然表示了光緒帝的變法決心,但明顯暴露出光緒在處理事務上的草率和魯莽。
畢竟,名不正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