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暴風驟雨
關燈
小
中
大
批準。
6月11日,光緒發布變法诏書,清朝變法開始。
變法這一天,光緒專門去了一趟頤和園,為的是告訴慈禧。
并且,光緒還給慈禧帶去了幾份關于變法的奏折,其中就有康有為介紹世界強國變法的宏論。
光緒皇帝在慈禧的榻前彙報,慈禧斜倚在榻上眯着眼睛聽,她感歎這些奏折說得很透徹,可以一試。
光緒看見慈禧高興,就建言把這幾本折裡的内容印刷一下,大臣小吏們人手一冊。
慈禧點點頭:就這麼辦吧。
光緒皇帝的變革令涉及經濟、文教、軍事和政治等各個方面,其中經濟體制變革令有70多件,鼓勵民間對農工商業的投資、大力發展鐵路和礦業,發展銀行,減免稅收,變革财政制度等等。
文教變革令80多件,明令變革過去按照書本選拔人才的方法,廢除八股文,以後的考試要考三場:一為曆史政治,二為時務策略,三才是四書五經。
政治變革令最多,達90多件,包括精簡機構,裁減官員,立即撤銷通政司、光祿司、太仆寺、大理寺等。
在變革令中,還大力倡導鼓勵“官民論政”。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直到6月16日,也即變法後的第6天,光緒皇帝才召見康有為。
這算是光緒第一次見康有為,并且,也是在維新變法中的唯一一次見面。
戊戌變法就這樣充滿着神秘和難解的因素。
當康有為走進等候傳旨的朝房時,恰好榮祿也進入朝房。
榮祿是因為昨天得到直隸總督的任命,按照朝廷的規矩來謝恩的。
榮祿看見康有為後,主動向康有為打起招呼: “你是經天緯地的大才啊,請問對于時局有什麼好辦法嗎?” 康有為硬邦邦地回答道:“非變法不能救中國!” 榮祿說:“我也知道法應該變,但問題是,數百年所形成的法,豈能是說變就變得了的?” 康有為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殺幾個一二品的大員,則新法行矣。
” 康有為的話讓榮祿打了一個冷戰,榮祿覺得脖子上倏地一下,掠過一陣寒風。
榮祿 這一次光緒接見康有為長達兩個小時。
見到光緒之後,康有為開門見山地說:“清國快要滅亡了。
”光緒道:“這都是那些保守的家夥造成的。
”康有為說:“皇上要靠他們來革新,那是緣木求魚。
”光緒問:“先生有什麼高見?”康有為便抓緊時間闡述自己的變法主張,他先是否定科舉,因為他們使整個國家沉湎于過時的知識中,對國外一團漆黑。
然後,康有為正式闡述他的主張了,他從變革的必要性講起,一直說到變革到底應該怎樣變,變多少等問題。
康有為滔滔不絕地闡述着。
光緒耐心地聽着,由于康有為一口廣東話,光緒聽得有點艱難,但他還是耐着性子。
一直過了很長時間,光緒才示意會談結束。
數天之後,光緒皇帝的旨意卻讓康有為很是失望。
光緒在軍機處上報考慮給康有為六品的官職上批複,康有為被任命為在總理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
這是一個六品官。
而康有為三年前就是一個六品官了。
康有為怎麼也想不明白光緒是怎麼想的。
感到氣餒的還有梁啟超。
康有為沒有升官,預示着梁啟超更沒希望了。
半個月之後,光緒帝也召見了梁啟超。
召見後的結果,同樣也是給了梁啟超一個六品官:辦理譯書局事務。
梁啟超一氣之下離開了京城,懶得去參與這樣的新政了。
就這樣,在維新變法中,出現了一種匪夷所思的現象:在變法的100天中,作為變法的推動者光緒皇帝,和變法骨幹康有為、梁啟超等,竟然隻見過一次面。
而譚嗣同等,都沒有見過光緒。
真搞不清光緒到底在打什麼算盤,也許,憑光緒的直覺,他覺得康有為是一個難當大任之人?或許,光緒根本就沒有考慮該怎樣去扭轉乾坤,以為一切事易如反掌?于是,100天的變法中,就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所有的主意都由光緒皇帝做主,而光緒皇帝明顯表現出經驗不足。
在光緒的身邊,幾乎沒有人替他出謀劃策,也沒有分擔他的壓力和痛苦。
而光緒皇帝又是一個有着明顯性格缺陷的人,時而獨斷專行,時而當斷不斷,弄得下面無所适從。
一種幼稚的政治謀略和手腕,不僅推進不了變法和維新,同時,也激化了矛盾,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滿。
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後不久,慈禧有一天召見了李鴻章,慈禧是在替光緒擔心,畢竟,最熟悉光緒的,就是慈禧了。
閑談之際,慈禧問李鴻章那個叫康有為的人到底怎麼樣,李鴻章将康有為描繪成一個幼稚而浮躁的書生:“這個人是個書生,也如市井中喜歡争強好勝打官司的人。
”慈禧繼續着她的不解:“那麼,洋人為什麼支持他們呢?”李鴻章沒好氣地說:“那是洋人們不了解中國國情,把中國的知識分子都當成他們的知識分子了。
等洋人們都了解中國的文人們都是些什麼角色之後,别說支持,就是躲避,怕也來不及了。
”李鴻章這一番話是有潛台詞的,也是有體會的。
李鴻
6月11日,光緒發布變法诏書,清朝變法開始。
變法這一天,光緒專門去了一趟頤和園,為的是告訴慈禧。
并且,光緒還給慈禧帶去了幾份關于變法的奏折,其中就有康有為介紹世界強國變法的宏論。
光緒皇帝在慈禧的榻前彙報,慈禧斜倚在榻上眯着眼睛聽,她感歎這些奏折說得很透徹,可以一試。
光緒看見慈禧高興,就建言把這幾本折裡的内容印刷一下,大臣小吏們人手一冊。
慈禧點點頭:就這麼辦吧。
光緒皇帝的變革令涉及經濟、文教、軍事和政治等各個方面,其中經濟體制變革令有70多件,鼓勵民間對農工商業的投資、大力發展鐵路和礦業,發展銀行,減免稅收,變革财政制度等等。
文教變革令80多件,明令變革過去按照書本選拔人才的方法,廢除八股文,以後的考試要考三場:一為曆史政治,二為時務策略,三才是四書五經。
政治變革令最多,達90多件,包括精簡機構,裁減官員,立即撤銷通政司、光祿司、太仆寺、大理寺等。
在變革令中,還大力倡導鼓勵“官民論政”。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直到6月16日,也即變法後的第6天,光緒皇帝才召見康有為。
這算是光緒第一次見康有為,并且,也是在維新變法中的唯一一次見面。
戊戌變法就這樣充滿着神秘和難解的因素。
當康有為走進等候傳旨的朝房時,恰好榮祿也進入朝房。
榮祿是因為昨天得到直隸總督的任命,按照朝廷的規矩來謝恩的。
榮祿看見康有為後,主動向康有為打起招呼: “你是經天緯地的大才啊,請問對于時局有什麼好辦法嗎?” 康有為硬邦邦地回答道:“非變法不能救中國!” 榮祿說:“我也知道法應該變,但問題是,數百年所形成的法,豈能是說變就變得了的?” 康有為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殺幾個一二品的大員,則新法行矣。
” 康有為的話讓榮祿打了一個冷戰,榮祿覺得脖子上倏地一下,掠過一陣寒風。
榮祿 這一次光緒接見康有為長達兩個小時。
見到光緒之後,康有為開門見山地說:“清國快要滅亡了。
”光緒道:“這都是那些保守的家夥造成的。
”康有為說:“皇上要靠他們來革新,那是緣木求魚。
”光緒問:“先生有什麼高見?”康有為便抓緊時間闡述自己的變法主張,他先是否定科舉,因為他們使整個國家沉湎于過時的知識中,對國外一團漆黑。
然後,康有為正式闡述他的主張了,他從變革的必要性講起,一直說到變革到底應該怎樣變,變多少等問題。
康有為滔滔不絕地闡述着。
光緒耐心地聽着,由于康有為一口廣東話,光緒聽得有點艱難,但他還是耐着性子。
一直過了很長時間,光緒才示意會談結束。
數天之後,光緒皇帝的旨意卻讓康有為很是失望。
光緒在軍機處上報考慮給康有為六品的官職上批複,康有為被任命為在總理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
這是一個六品官。
而康有為三年前就是一個六品官了。
康有為怎麼也想不明白光緒是怎麼想的。
感到氣餒的還有梁啟超。
康有為沒有升官,預示着梁啟超更沒希望了。
半個月之後,光緒帝也召見了梁啟超。
召見後的結果,同樣也是給了梁啟超一個六品官:辦理譯書局事務。
梁啟超一氣之下離開了京城,懶得去參與這樣的新政了。
就這樣,在維新變法中,出現了一種匪夷所思的現象:在變法的100天中,作為變法的推動者光緒皇帝,和變法骨幹康有為、梁啟超等,竟然隻見過一次面。
而譚嗣同等,都沒有見過光緒。
真搞不清光緒到底在打什麼算盤,也許,憑光緒的直覺,他覺得康有為是一個難當大任之人?或許,光緒根本就沒有考慮該怎樣去扭轉乾坤,以為一切事易如反掌?于是,100天的變法中,就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所有的主意都由光緒皇帝做主,而光緒皇帝明顯表現出經驗不足。
在光緒的身邊,幾乎沒有人替他出謀劃策,也沒有分擔他的壓力和痛苦。
而光緒皇帝又是一個有着明顯性格缺陷的人,時而獨斷專行,時而當斷不斷,弄得下面無所适從。
一種幼稚的政治謀略和手腕,不僅推進不了變法和維新,同時,也激化了矛盾,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滿。
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後不久,慈禧有一天召見了李鴻章,慈禧是在替光緒擔心,畢竟,最熟悉光緒的,就是慈禧了。
閑談之際,慈禧問李鴻章那個叫康有為的人到底怎麼樣,李鴻章将康有為描繪成一個幼稚而浮躁的書生:“這個人是個書生,也如市井中喜歡争強好勝打官司的人。
”慈禧繼續着她的不解:“那麼,洋人為什麼支持他們呢?”李鴻章沒好氣地說:“那是洋人們不了解中國國情,把中國的知識分子都當成他們的知識分子了。
等洋人們都了解中國的文人們都是些什麼角色之後,别說支持,就是躲避,怕也來不及了。
”李鴻章這一番話是有潛台詞的,也是有體會的。
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