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暴風驟雨
關燈
小
中
大
環球招搖了一圈之後,李鴻章原先是有打算的,這打算就是“東山再起”,再回直隸總督的位置上卧薪嘗膽。
環球考察後的耳聞目睹,使李鴻章的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由衷贊歎西方社會制度的同時,他也看到了曆史發展的趨勢。
但朝廷顯然是不願意給李鴻章一個機會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鴻章在回京的第二天向慈禧太後彙報完出訪的事後,晚上路過圓明園,一時興起,便提步進去,看看圓名園遺迹,哪知道那時圓明園正在重修,慈禧和光緒隔三差五都要親臨視察工程,因此圓明園一直被列為禁區。
李鴻章剛從海外歸來,哪裡知道這個規矩,于是以擅入禁地罪名被光緒罰俸一年,不準抵消。
李鴻章此番倒黴,還是因為光緒皇帝對李鴻章一直有看法。
李鴻章環球出訪的一頭興緻,就這樣被莫名其妙地澆了一盆冷水。
李鴻章仍是回到了賢良寺繼續着他的賦閑生活。
1898年4月,因為山東發生的一則事件,京城又重新變得鼓噪起來。
事情是有原委的:幾個入侵山東的德國官兵有一天閑逛進了一間孔廟,他們惡作劇般地對待廟裡的泥塑的孔子像,把這個泥人的眼睛戳成了兩個洞,又弄斷了泥像的一根胳膊。
這件事被康有為、梁啟超知道了,認為洋人侮辱中國的孔教,便寫了一篇《聖像被毀,聖教可憂,乞饬駐使責問德廷,嚴辦以保聖教呈》的文章,在來京的所有舉人中散發。
在文章當中,康梁指出,德國人“滅我聖教”的舉動,實際上是對泱泱中華的試探,如果不挺身而出的話,孔教亡而國也将随之而亡。
恭親王弈䜣 康有為們的宣傳和發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共鳴。
朝廷都察院門前又出現了公車填塞的現象,幾天之内,很多舉子上書給朝廷,要求朝廷妥善處理此事。
與此同時,有不少官員遞交了奏折,要求光緒皇帝進行變法。
雪片般的上書激起了光緒變法的雄心,這位一直懦弱而内向的皇帝決意效仿一下春秋時期的楚莊王,準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
1898年5月29日,一個消息讓康有為和他的維新黨群情振奮——恭親王死了。
這個當時皇室當中最聰明最能幹的人,在他一輩子當中,對于自己皇室的熱愛和責任遠勝于對于天下的熱愛和責任,這樣的動機,使得他最終無法突破自己。
臨死之前,恭親王言之鑿鑿地對光緒說:“聞廣東舉人康有為等主張變法,請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
”光緒什麼也沒表示,他已經下定決心了。
兩天之後,也即1898年6月1日,光緒接到康有為以禦史楊深秀名義遞上的奏折——康有為因為官太小,沒有權利上奏——請皇上頒布谕旨,明定國是;6月6日,光緒又接到了康有為以侍讀學士徐緻靖的名義遞上的奏折,請皇上立即宣布變法。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決定實施變法時,光緒一直沒有見過康有為。
隻是由于康有為的奏折挑起了他的熱情,熱血沸騰的光緒草草地決定變法了,而他對于西方諸國實施改革和變法的具體步驟和思想根本無從談起。
變法之前,還有着一個戶部尚書、老師翁同龢在光緒身旁出謀劃策,但變法的第4天,翁同龢因為戶部的集體貪污案事件,被慈禧太後下旨免去職務,驅逐回籍。
這樣,在光緒的身邊,幾乎沒有貼心助手和謀士了。
整個變法過程中,康有為隻靠奏折來給光緒出謀劃策,在他們之間,聯系的渠道相當不暢,毫無疑問,變法的中樞系統和指揮系統明顯脫節。
那段時間,康有為仿佛有着無窮無盡的精力似的,他幾近于瘋狂地上書,以各種名義向光緒遞交的奏折,加起來足有一人之高。
于是,維新變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像是光緒在宮中所玩的抽陀螺遊戲,年輕的皇帝幾乎是在用一個人的力量,鞭打整個國家轉着圈圈。
當然,對于光緒來說,尋求清國的改變,一直是他揮之不去的濃烈情結。
畢竟,光緒親政已經有10年了。
在經曆了甲午戰争的失敗、《中日馬關條約》的屈辱,經曆了德國強占膠州灣和俄國強租旅順口等接二連三的喪權辱國的事件之後,這個怯懦的年輕人再也不想忍受這樣的窩囊氣了,他很想引吭大叫一次,排遣掉積淤自己胸中的濁氣,想有所作為,并通過自己的作為來改變國家的現狀。
一開始,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後對于這樣的變法和維新并不表示反對,她隻是有點擔心。
在慈禧看來,這樣的變法和維新,是清國最後的機會了,能改變一下,總比坐在這兒等死好。
最初,康有為通過各種渠道幾次給光緒遞上的關于清國政體變革的奏折,光緒都送到了慈禧手裡。
慈禧也都認真地讀了,對于康有為談到的一些觀點和做法,慈禧還是頗為贊賞的。
1898年6月9日,光緒借去頤和園向慈禧“請安”的機會,正式向慈禧提出自己的變法計劃,慈禧沒有表示反對。
6月10日,光緒命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诏》,送給慈禧審查,慈禧
環球考察後的耳聞目睹,使李鴻章的思想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由衷贊歎西方社會制度的同時,他也看到了曆史發展的趨勢。
但朝廷顯然是不願意給李鴻章一個機會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鴻章在回京的第二天向慈禧太後彙報完出訪的事後,晚上路過圓明園,一時興起,便提步進去,看看圓名園遺迹,哪知道那時圓明園正在重修,慈禧和光緒隔三差五都要親臨視察工程,因此圓明園一直被列為禁區。
李鴻章剛從海外歸來,哪裡知道這個規矩,于是以擅入禁地罪名被光緒罰俸一年,不準抵消。
李鴻章此番倒黴,還是因為光緒皇帝對李鴻章一直有看法。
李鴻章環球出訪的一頭興緻,就這樣被莫名其妙地澆了一盆冷水。
李鴻章仍是回到了賢良寺繼續着他的賦閑生活。
1898年4月,因為山東發生的一則事件,京城又重新變得鼓噪起來。
事情是有原委的:幾個入侵山東的德國官兵有一天閑逛進了一間孔廟,他們惡作劇般地對待廟裡的泥塑的孔子像,把這個泥人的眼睛戳成了兩個洞,又弄斷了泥像的一根胳膊。
這件事被康有為、梁啟超知道了,認為洋人侮辱中國的孔教,便寫了一篇《聖像被毀,聖教可憂,乞饬駐使責問德廷,嚴辦以保聖教呈》的文章,在來京的所有舉人中散發。
在文章當中,康梁指出,德國人“滅我聖教”的舉動,實際上是對泱泱中華的試探,如果不挺身而出的話,孔教亡而國也将随之而亡。
恭親王弈䜣 康有為們的宣傳和發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共鳴。
朝廷都察院門前又出現了公車填塞的現象,幾天之内,很多舉子上書給朝廷,要求朝廷妥善處理此事。
與此同時,有不少官員遞交了奏折,要求光緒皇帝進行變法。
雪片般的上書激起了光緒變法的雄心,這位一直懦弱而内向的皇帝決意效仿一下春秋時期的楚莊王,準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
1898年5月29日,一個消息讓康有為和他的維新黨群情振奮——恭親王死了。
這個當時皇室當中最聰明最能幹的人,在他一輩子當中,對于自己皇室的熱愛和責任遠勝于對于天下的熱愛和責任,這樣的動機,使得他最終無法突破自己。
臨死之前,恭親王言之鑿鑿地對光緒說:“聞廣東舉人康有為等主張變法,請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
”光緒什麼也沒表示,他已經下定決心了。
兩天之後,也即1898年6月1日,光緒接到康有為以禦史楊深秀名義遞上的奏折——康有為因為官太小,沒有權利上奏——請皇上頒布谕旨,明定國是;6月6日,光緒又接到了康有為以侍讀學士徐緻靖的名義遞上的奏折,請皇上立即宣布變法。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決定實施變法時,光緒一直沒有見過康有為。
隻是由于康有為的奏折挑起了他的熱情,熱血沸騰的光緒草草地決定變法了,而他對于西方諸國實施改革和變法的具體步驟和思想根本無從談起。
變法之前,還有着一個戶部尚書、老師翁同龢在光緒身旁出謀劃策,但變法的第4天,翁同龢因為戶部的集體貪污案事件,被慈禧太後下旨免去職務,驅逐回籍。
這樣,在光緒的身邊,幾乎沒有貼心助手和謀士了。
整個變法過程中,康有為隻靠奏折來給光緒出謀劃策,在他們之間,聯系的渠道相當不暢,毫無疑問,變法的中樞系統和指揮系統明顯脫節。
那段時間,康有為仿佛有着無窮無盡的精力似的,他幾近于瘋狂地上書,以各種名義向光緒遞交的奏折,加起來足有一人之高。
于是,維新變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像是光緒在宮中所玩的抽陀螺遊戲,年輕的皇帝幾乎是在用一個人的力量,鞭打整個國家轉着圈圈。
當然,對于光緒來說,尋求清國的改變,一直是他揮之不去的濃烈情結。
畢竟,光緒親政已經有10年了。
在經曆了甲午戰争的失敗、《中日馬關條約》的屈辱,經曆了德國強占膠州灣和俄國強租旅順口等接二連三的喪權辱國的事件之後,這個怯懦的年輕人再也不想忍受這樣的窩囊氣了,他很想引吭大叫一次,排遣掉積淤自己胸中的濁氣,想有所作為,并通過自己的作為來改變國家的現狀。
一開始,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後對于這樣的變法和維新并不表示反對,她隻是有點擔心。
在慈禧看來,這樣的變法和維新,是清國最後的機會了,能改變一下,總比坐在這兒等死好。
最初,康有為通過各種渠道幾次給光緒遞上的關于清國政體變革的奏折,光緒都送到了慈禧手裡。
慈禧也都認真地讀了,對于康有為談到的一些觀點和做法,慈禧還是頗為贊賞的。
1898年6月9日,光緒借去頤和園向慈禧“請安”的機會,正式向慈禧提出自己的變法計劃,慈禧沒有表示反對。
6月10日,光緒命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诏》,送給慈禧審查,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