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看西洋景

關燈
1896年2月,住進賢良寺不久的李鴻章終于等來了時來運轉。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原将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的情況突然發生變故。

    北方的俄國顯然不願日本在戰争中壯大,決心介入這場紛争。

    這樣的态度對于清朝極為有利,這也是當初李鴻章所設想的“以夷制夷”内容中的一種。

    俄國聯合了法國、德國,強令日本将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放出話說:“日本若試圖改變其島國地位,向大陸發展,俄國決不會坐視不理!”與此同時,俄國與法、德兩國的軍艦浩浩蕩蕩開赴日本海面,往來遊弋,威逼京都、橫濱。

     俄、法、德三國堅定的态度讓日本很心怯,畢竟,日本剛剛與中國戰事結束,雖然得勝,但自身實力也是大受其損,再也沒有實力和膽略來跟這三個強國作戰。

    日本隻好同意将遼東還給中國,轉而向大清索要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

    清廷目睹此事突然生變,遼東居然可以不割讓了,喜出望外,連忙答應了日本的賠款要求,并且對俄、法、德的“義舉”感恩戴德。

     在這樣的情形下,俄國向中國發出了請求派人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的邀請。

    出于抑制日本的需要,中國接受了俄皇的邀請,并打算在專使訪問俄國之後,周遊一下列國,加強一下與西方列強的聯系。

    經過一番波折,任務落到了李鴻章頭上。

    當李鴻章接受到這個任務之後,長籲一口氣,心裡的一顆石頭終于落下。

    李鴻章哪裡是一個能真正閑下來的人呢?他是個勞碌身,一生中就願意不停地奔波、操勞、枉費心機。

     李鴻章後來曾得意地談論他的出訪:“某當辭華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一大結束。

    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者,誠為某今日詠矣。

    ” 清廷本來是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去的,但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抗議說:“皇帝加冕,俄國最重之禮也。

    故從事斯役者,必國中最著名之人,有聲譽于列國才是方可。

    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以當此責。

    可勝者,獨李中堂耳。

    ”明确提出讓李鴻章出使,在老毛子的眼中,李中堂一直對俄國抱有好感的,而且隻有李中堂才敢作敢為,說話算話。

    光緒與翁同龢商讨一番後,隻得改派李鴻章出使歐美。

     李鴻章心裡如沐春風。

    這樣的安排證實了自己在朝廷仍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盡管朝廷清談成風,但真正能有辦事能力的,人數并不多。

    這是李鴻章驕傲的資本。

    李鴻章很高興地接受這個任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李鴻章自從在日本受到欺辱之後,心中一直耿耿于懷,他知道俄國與日本一直是世仇,而且利益掣肘,所以極想借這次去俄國的機會,與沙皇商讨共同對付日本。

    李鴻章還是忘不了他的“以夷制夷”。

    與此同時,李鴻章也想踏上異國的土地,看一看為什麼這些地方竟有那樣的魔力,能夠讓泱泱華夏相形見绌。

    但李鴻章畢竟是老了,更何況在日本受到過緻命的槍傷,雖然經過調養,傷勢已愈,身體卻一直很虛弱,在向慈禧和皇帝辭行的時候,由于君臣談話時間過長,一直跪着說話的70多歲的李鴻章竟然站不起來,隻好由兩個太監把他架了出去。

    李鴻章出了宮門就暈倒,兩個小時後才蘇醒過來。

    在長時間的君臣對話中,李鴻章表達的中心意思就是,就現在而言,日本是中國最大的威脅,大清想圖存,隻有一個辦法,就是與俄國聯合起來。

     1896年4月,李鴻章帶着他龐大的使團出發了。

    據說,李鴻章随行時還帶了一件寶貝,那是一口棺材,一口彩繪金漆的楠木大棺材。

    當李鴻章帶着40多人的訪問團離開天津寓所時,在他的身後,四個侍從一直擡着這口碩大的棺材,十分醒目。

    這樣的舉動,現在看來不免有點輕喜劇的味道,但以當時李鴻章們的理解,這一切太自然不過。

    在李鴻章眼中,那些西方強國無疑都是虎狼之地蠻夷之地,所去兇多吉少,艱險如同《西遊記》裡的唐僧取經。

    以這樣的想法而言,熟讀古書的李鴻章明顯感覺自己就像是《三國演義》中的龐德單挑關雲長。

    李鴻章自己說:“萬裡長途,七旬老翁,歸時能否相見,實不可知。

    ”盡管李鴻章一直對于西洋的科技持學習和拿來的态度,但在内心深處,他對西洋還是有着畏懼的,也有着深深的隔膜。

    我們似乎可以用這樣的比喻來解釋李鴻章所做的一切——李鴻章就像一個販賣書籍的生意人一樣,盡管生意做得很成功,但他對于文化本身永遠隔着厚厚的一層——對于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輕重緩急,李鴻章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和鑒别。

     李鴻章是從天津出發的。

    臨行時,直隸的官員們連續為他舉行大型宴會;到達上海後,李鴻章受到了出訪國有關人士的熱烈歡送,各國海軍和清國的炮台同時鳴放禮炮。

    在法國租界洋警察戎裝佩刀的保護下,李鴻章身着一品官服,套黃馬褂,頭戴三眼花翎,端坐在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