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夢醒時分
關燈
小
中
大
章與翁同龢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性格上的差異,氣味的不太相投;但最主要的,還是在朝廷中的地位、權力和利益争鬥。
存在決定意識和想法,在競相争寵的專制格局下,處于同一個平台上的大臣們所進行的明争暗鬥,已是這種遊戲規則中司空見慣的事了。
當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師的軍饷,除了讨好慈禧之外,也是不願意看李鴻章的實力無限壯大。
翁同龢在北洋水師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向皇帝上書,在兩年内不再對北洋水師撥款,也出于同樣的心理。
政治的本質就是對權力的控制,專制制度更不例外,玩的都是此消彼長的規則。
等到甲午戰争爆發,翁同龢與李鴻章由于出發點的不同表現出政見的不同——翁同龢呼籲決一死戰,他不能忍受李鴻章擁兵自重卻不出兵打仗;而李鴻章卻深知兩國實力懸殊,不想打這場必輸之戰,更不想輸掉自己的老本。
甲午兵敗,李鴻章受命擔任朝廷全權大臣赴日談判,翁同龢當然知道此去對李鴻章意味着什麼。
而李鴻章自然也知道這是刀山火海,更是一盆髒水,李鴻章便向朝廷建議與翁同龢一同赴日。
翁同龢死活也不肯與李鴻章同行。
等到李鴻章代表朝廷簽訂《中日馬關條約》灰溜溜地回到國内時,翁同龢義憤填膺,慷慨陳詞,當即寫了一首《失鶴零丁》的詩,在大街上廣為張貼。
詩的中心意思是丢失了一隻漂亮的鶴,内眼人一看就知道翁大臣是在以鶴來比喻遼東。
有一天,袁世凱來到李鴻章的賢良寺。
袁世凱一直是李鴻章的老部下,正是李鴻章對袁世凱的提攜,才使得袁世凱從少年得志,青雲直上。
稍作寒暄之後,袁世凱即吞吞吐吐地勸說李鴻章打報告告老還鄉。
李鴻章一下子就看穿了袁世凱的意思,他是在為翁同龢當說客,目的是讓李鴻章讓出清廷最高級别的文華殿大學士的位置。
沒等袁世凱說完,李鴻章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呵斥道: 慰遷,爾乃來為翁叔平作說客耶?他汲汲要想得協辦,我開了缺,以次推升,騰出一個協辦,他即可安然頂補。
你告訴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開缺,他得了協辦,那是不幹我事。
他想補我的缺,萬萬不能!武侯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我還配說。
我一息尚存,決不無故告退,決不奏請開缺。
臣子對君上,甯有何種計較?何為合與不合?此等巧語,休在我前賣弄,我不受爾愚也。
袁世凱諾諾告辭後,李鴻章仍不解氣,仍對親信幕僚們說了一番氣話: 袁世凱,爾不知耶?這真是小人!他巴結翁叔平,來為他作說客,說得天花亂墜,要我乞休開缺,為叔平作成一個協辦大學士。
我偏不告退,教他想死!我老師的“挺經”,正用得着,我是要傳他衣缽的。
我決計與他挺着,看他們如何擺布?我當面訓斥他,免得再啰唣。
我混了數十年,何事不曾經驗,乃受彼等捉弄耶? 李鴻章發脾氣時頗有點官痞的味道。
也難怪,對于權謀與世俗,富有草根經驗的李合肥從不陌生。
況且數十年的官場經曆,李鴻章早已練就了一身的金鐘罩與鐵布衫功夫。
他對于這個制度的本質看得太清楚了,也太清楚這個體制裡的人心,知道其中的暗礁與險灘,也知道其中的溫濕暖流。
這一段話見于吳永的《庚子西狩叢談》,吳永是曾國藩的孫女婿,在很長時間裡,一直跟随李鴻章的鞍前馬後。
吳永對于這段話的記錄,應該是真實的。
就李鴻章而言,他算是一個政治鬥争的老手了,現在賦閑于賢良寺,對于他,當然不甘心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
多年的鬥争經驗以及曆史教訓告訴李鴻章,對于一個手握重兵的大臣而言,一旦手中失去了權力,那便是别人砧闆上的魚肉。
權力,隻有權力,才是足以可恃的,至于其他,都是無足輕重的。
這麼多年浸淫于權力的便利,領受權力的恩惠,對于李鴻章而言,他已經有着十足的毒瘾了。
雖然有時候李鴻章也會感歎權力的麻煩,感歎權力的危險,但就他本身來說,這麼多年來,權力在他的身邊無所不在,已經與他合而為一了,而他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那樣的生活方式了。
在這樣的時候,李鴻章充分展示出他的毅力和韌勁了。
李鴻章從曾國藩的身上學得了“挺”的重要。
曾國藩對于堅忍不拔最有心得,他曾經寫作了《挺經》一書,總結了自己在劣境中戰勝困難的心得。
李鴻章當然是深得曾國藩的“三昧”
存在決定意識和想法,在競相争寵的專制格局下,處于同一個平台上的大臣們所進行的明争暗鬥,已是這種遊戲規則中司空見慣的事了。
當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克扣北洋水師的軍饷,除了讨好慈禧之外,也是不願意看李鴻章的實力無限壯大。
翁同龢在北洋水師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向皇帝上書,在兩年内不再對北洋水師撥款,也出于同樣的心理。
政治的本質就是對權力的控制,專制制度更不例外,玩的都是此消彼長的規則。
等到甲午戰争爆發,翁同龢與李鴻章由于出發點的不同表現出政見的不同——翁同龢呼籲決一死戰,他不能忍受李鴻章擁兵自重卻不出兵打仗;而李鴻章卻深知兩國實力懸殊,不想打這場必輸之戰,更不想輸掉自己的老本。
甲午兵敗,李鴻章受命擔任朝廷全權大臣赴日談判,翁同龢當然知道此去對李鴻章意味着什麼。
而李鴻章自然也知道這是刀山火海,更是一盆髒水,李鴻章便向朝廷建議與翁同龢一同赴日。
翁同龢死活也不肯與李鴻章同行。
等到李鴻章代表朝廷簽訂《中日馬關條約》灰溜溜地回到國内時,翁同龢義憤填膺,慷慨陳詞,當即寫了一首《失鶴零丁》的詩,在大街上廣為張貼。
詩的中心意思是丢失了一隻漂亮的鶴,内眼人一看就知道翁大臣是在以鶴來比喻遼東。
有一天,袁世凱來到李鴻章的賢良寺。
袁世凱一直是李鴻章的老部下,正是李鴻章對袁世凱的提攜,才使得袁世凱從少年得志,青雲直上。
稍作寒暄之後,袁世凱即吞吞吐吐地勸說李鴻章打報告告老還鄉。
李鴻章一下子就看穿了袁世凱的意思,他是在為翁同龢當說客,目的是讓李鴻章讓出清廷最高級别的文華殿大學士的位置。
沒等袁世凱說完,李鴻章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呵斥道: 慰遷,爾乃來為翁叔平作說客耶?他汲汲要想得協辦,我開了缺,以次推升,騰出一個協辦,他即可安然頂補。
你告訴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開缺,他得了協辦,那是不幹我事。
他想補我的缺,萬萬不能!武侯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我還配說。
我一息尚存,決不無故告退,決不奏請開缺。
臣子對君上,甯有何種計較?何為合與不合?此等巧語,休在我前賣弄,我不受爾愚也。
袁世凱諾諾告辭後,李鴻章仍不解氣,仍對親信幕僚們說了一番氣話: 袁世凱,爾不知耶?這真是小人!他巴結翁叔平,來為他作說客,說得天花亂墜,要我乞休開缺,為叔平作成一個協辦大學士。
我偏不告退,教他想死!我老師的“挺經”,正用得着,我是要傳他衣缽的。
我決計與他挺着,看他們如何擺布?我當面訓斥他,免得再啰唣。
我混了數十年,何事不曾經驗,乃受彼等捉弄耶? 李鴻章發脾氣時頗有點官痞的味道。
也難怪,對于權謀與世俗,富有草根經驗的李合肥從不陌生。
況且數十年的官場經曆,李鴻章早已練就了一身的金鐘罩與鐵布衫功夫。
他對于這個制度的本質看得太清楚了,也太清楚這個體制裡的人心,知道其中的暗礁與險灘,也知道其中的溫濕暖流。
這一段話見于吳永的《庚子西狩叢談》,吳永是曾國藩的孫女婿,在很長時間裡,一直跟随李鴻章的鞍前馬後。
吳永對于這段話的記錄,應該是真實的。
就李鴻章而言,他算是一個政治鬥争的老手了,現在賦閑于賢良寺,對于他,當然不甘心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
多年的鬥争經驗以及曆史教訓告訴李鴻章,對于一個手握重兵的大臣而言,一旦手中失去了權力,那便是别人砧闆上的魚肉。
權力,隻有權力,才是足以可恃的,至于其他,都是無足輕重的。
這麼多年浸淫于權力的便利,領受權力的恩惠,對于李鴻章而言,他已經有着十足的毒瘾了。
雖然有時候李鴻章也會感歎權力的麻煩,感歎權力的危險,但就他本身來說,這麼多年來,權力在他的身邊無所不在,已經與他合而為一了,而他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那樣的生活方式了。
在這樣的時候,李鴻章充分展示出他的毅力和韌勁了。
李鴻章從曾國藩的身上學得了“挺”的重要。
曾國藩對于堅忍不拔最有心得,他曾經寫作了《挺經》一書,總結了自己在劣境中戰勝困難的心得。
李鴻章當然是深得曾國藩的“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