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夢醒時分
關燈
小
中
大
亦尚覺得有點意趣。
讀《莊子》,則讓李鴻章身心愉快。
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是有着雙面性的,入世,是儒家;出世,則是道家。
李鴻章自然也逃脫不了這樣的模式。
盡管李鴻章一直缺少莊子的詩意和灑脫,但在骨子裡,他其實對于莊子的逍遙方式,并不抵觸,相反,還非常羨慕。
可以說,莊子與孔子,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立體追求。
正面是儒,背面是道。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儒和道之中尋找着心理的平衡點。
這,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吧。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這,一直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境界。
對于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來說,出世和入世并不矛盾,而且,這樣的方式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還能處理得相當完美。
他們一方面能很認真地度過自己的人生,積極進取,孜孜追求;同時,他們又擁有浪漫主義的情懷,有着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自我安慰。
這種智慧的平衡術使得心靈健康豁達,很少有那種一意孤行的孤憤和痛楚。
李鴻章同樣也是如此,在大部分的時光裡,李鴻章一直忙于事務而顯得異常入世,而此時在賢良寺,讀着莊子,想着自己人生所走過的軌迹,李鴻章心裡自然有很多感慨,其實在他内心深處,也一直是有着出世的願望的,一直向往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李鴻章又認真地拾起他的書法了。
李鴻章的書法寫得很好,他師從曾國藩學習過書法,尤其推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妍美暢達的風格,李鴻章的筆力蒼勁沉穩,文字結構缜密,字體隽秀挺拔,直接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
曾國藩曾評價李鴻章的書法:“觀閣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則筋勝于肉,似非長處玉堂鳴佩優遊者。
”在賢良寺的日子裡,李鴻章更是把每天練書法的時間增加了很多,他幾乎每天上午要臨摹顔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
一邊寫,一邊細看默思,努力品味内在的風骨,就這樣,一寫,就是好幾個時辰。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李鴻章的傷勢明顯好起來,精力也變得旺盛了。
他的飯量也變得很大,正餐完畢,李鴻章還要喝一碗稠粥,飲一杯清雞汁,過一會再飲一盅以人參、黃芩等藥物配制的補品。
飯後,他的仆人便會悄無聲息地走上前,給他褪下鞋子,用手輕輕地給他按摩雙足。
等到李鴻章睜開眼睛,仆人知趣地退下。
李鴻章便進屋睡上一兩個時辰。
午覺過後,李鴻章又會在院落裡走上一走,回到客廳裡接待一些來訪的人士,有時候,他會坐在客廳的椅子上閉着眼思索着什麼。
至于晚餐,則是簡單的,他隻是稍稍地吃一點東西,便讓幕僚們自便,自己也稍稍地看會書,寫寫信,便早早地就寝了。
李鴻章手迹 但李鴻章從未放棄對外部世界的警覺,這時候的李鴻章就像一個潛伏于山洞裡的病大蟲一樣,森林裡的一舉一動,無不在它的掌握之中。
與此同時,森林裡面的其他動物也沒有忘卻這個暫時退出江湖的病大蟲,它們同樣也尋機如何出擊,以便乘人之危,給對手緻命的一擊。
專制制度就像充滿兇險的黑森林,雖然看似平靜,其實兇險和邪惡無所不在。
在這樣的專制制度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錯綜複雜的,真實的情況總不如曆史書籍所撰定的那樣鮮明,更多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像是用稠稠的糨糊黏在一塊無法分得清楚。
對于朝廷官員來說,沒有一生一世的對手,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絕大多數時候,人與人之間表現為利益沖突,表現為政見不同,或者表現為争風吃醋明争暗鬥。
每個成功的官員都是非常好的雜技高手。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同樣也體現了這種人際關系的複雜性。
這兩個晚清時代的重臣之間既合作,也矛盾。
與李鴻章一樣,翁同龢也算是晚清曆史上一個難能可貴的人才,飽讀詩書,文人氣極重;但與李鴻章相比,在翁同龢的身上,那種傳統士大夫的書卷氣和迂腐氣更重,也更為狹隘。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就個人來說,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恩怨,很多書籍上所說的李鴻章曾幫曾國藩起草彈劾翁同龢一事也并不成立,而且,從世交的角度來說,李翁之間還是有淵源的,論師門輩分,李鴻章是翁同龢父親翁心存的小門生。
李鴻章的母親謝世,翁同龢還親書挽聯:“八十三年,極人世富貴尊榮,不改勤儉行素志;九重一德,為賢母咨嗟震悼,要全忠孝濟時限。
”李鴻
讀《莊子》,則讓李鴻章身心愉快。
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是有着雙面性的,入世,是儒家;出世,則是道家。
李鴻章自然也逃脫不了這樣的模式。
盡管李鴻章一直缺少莊子的詩意和灑脫,但在骨子裡,他其實對于莊子的逍遙方式,并不抵觸,相反,還非常羨慕。
可以說,莊子與孔子,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立體追求。
正面是儒,背面是道。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儒和道之中尋找着心理的平衡點。
這,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吧。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這,一直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境界。
對于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來說,出世和入世并不矛盾,而且,這樣的方式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還能處理得相當完美。
他們一方面能很認真地度過自己的人生,積極進取,孜孜追求;同時,他們又擁有浪漫主義的情懷,有着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自我安慰。
這種智慧的平衡術使得心靈健康豁達,很少有那種一意孤行的孤憤和痛楚。
李鴻章同樣也是如此,在大部分的時光裡,李鴻章一直忙于事務而顯得異常入世,而此時在賢良寺,讀着莊子,想着自己人生所走過的軌迹,李鴻章心裡自然有很多感慨,其實在他内心深處,也一直是有着出世的願望的,一直向往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李鴻章又認真地拾起他的書法了。
李鴻章的書法寫得很好,他師從曾國藩學習過書法,尤其推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妍美暢達的風格,李鴻章的筆力蒼勁沉穩,文字結構缜密,字體隽秀挺拔,直接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
曾國藩曾評價李鴻章的書法:“觀閣下精悍之色露于眉宇,作字則筋勝于肉,似非長處玉堂鳴佩優遊者。
”在賢良寺的日子裡,李鴻章更是把每天練書法的時間增加了很多,他幾乎每天上午要臨摹顔真卿的《争座帖》和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
一邊寫,一邊細看默思,努力品味内在的風骨,就這樣,一寫,就是好幾個時辰。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李鴻章的傷勢明顯好起來,精力也變得旺盛了。
他的飯量也變得很大,正餐完畢,李鴻章還要喝一碗稠粥,飲一杯清雞汁,過一會再飲一盅以人參、黃芩等藥物配制的補品。
飯後,他的仆人便會悄無聲息地走上前,給他褪下鞋子,用手輕輕地給他按摩雙足。
等到李鴻章睜開眼睛,仆人知趣地退下。
李鴻章便進屋睡上一兩個時辰。
午覺過後,李鴻章又會在院落裡走上一走,回到客廳裡接待一些來訪的人士,有時候,他會坐在客廳的椅子上閉着眼思索着什麼。
至于晚餐,則是簡單的,他隻是稍稍地吃一點東西,便讓幕僚們自便,自己也稍稍地看會書,寫寫信,便早早地就寝了。
李鴻章手迹 但李鴻章從未放棄對外部世界的警覺,這時候的李鴻章就像一個潛伏于山洞裡的病大蟲一樣,森林裡的一舉一動,無不在它的掌握之中。
與此同時,森林裡面的其他動物也沒有忘卻這個暫時退出江湖的病大蟲,它們同樣也尋機如何出擊,以便乘人之危,給對手緻命的一擊。
專制制度就像充滿兇險的黑森林,雖然看似平靜,其實兇險和邪惡無所不在。
在這樣的專制制度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錯綜複雜的,真實的情況總不如曆史書籍所撰定的那樣鮮明,更多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像是用稠稠的糨糊黏在一塊無法分得清楚。
對于朝廷官員來說,沒有一生一世的對手,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絕大多數時候,人與人之間表現為利益沖突,表現為政見不同,或者表現為争風吃醋明争暗鬥。
每個成功的官員都是非常好的雜技高手。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同樣也體現了這種人際關系的複雜性。
這兩個晚清時代的重臣之間既合作,也矛盾。
與李鴻章一樣,翁同龢也算是晚清曆史上一個難能可貴的人才,飽讀詩書,文人氣極重;但與李鴻章相比,在翁同龢的身上,那種傳統士大夫的書卷氣和迂腐氣更重,也更為狹隘。
李鴻章與翁同龢之間就個人來說,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恩怨,很多書籍上所說的李鴻章曾幫曾國藩起草彈劾翁同龢一事也并不成立,而且,從世交的角度來說,李翁之間還是有淵源的,論師門輩分,李鴻章是翁同龢父親翁心存的小門生。
李鴻章的母親謝世,翁同龢還親書挽聯:“八十三年,極人世富貴尊榮,不改勤儉行素志;九重一德,為賢母咨嗟震悼,要全忠孝濟時限。
”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