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羞對後生

關燈
藤博文甚至為憲法問題向德皇威廉一世請教。

    回到日本之後,伊藤博文建議成立了起草憲法的專門機構,任命同樣崇尚德國憲法的井上毅為起草人。

    這是一個分步驟落實君主權力、限制政黨權力的國家體制的設計過程。

    在憲法實施之前,伊藤先期實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改革,對于憲法的實施進行預熱,以适應制定憲法的需要。

     确保絕對的皇權是伊藤博文立憲的指導思想。

    在伊藤博文看來,日本數千年的封建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可以推翻,曆史必須延續,如果強行割裂曆史,必定要引起動亂和人心的不安。

    在這一點上,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的思想如出一轍。

    伊藤博文感慨日本沒有基督教那樣的宗教凝聚人心,隻有皇室,才能成為社會運轉的機軸。

    為此,在伊藤博文設計的憲法中,天皇的大權是體制的核心。

    除憲法規定之外,伊藤博文還專門制定了皇位繼承、皇族名分和皇室财産的《皇家典範》,皇家事務超然于憲法、國務和議會之上。

    為制衡由政黨組成的衆議院,他設計了主要由天皇任命、不經民選的貴族院,權力淩駕于衆議院之上。

    這個7部76條組成的憲法,在第一章的17條中就規定了天皇的絕對權力,确認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并擁有統帥軍隊以及對外宣戰等一切大權。

    與此同時,在臣民之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中,《憲法》宣布日本人民有各種權利和自由。

    同時在貴族院裡強化維護皇權的屏障,發布《華族令》,将維新以來的公卿、大名、神官、在朝的維新的大臣,按照公、侯、伯、子、男分為五等爵位,使他們成為新華族。

     從總體上來說,伊藤的做法是相當智慧穩妥的,他是以一種平衡和妥協的方式,從法律上确立那些新興階層合法的政治地位,讓這個代表着活力的階層合法化。

     1885年,伊藤博文提出官制改革,他提出,應該有一位總理大臣統領所有專任大臣,執掌政務,制衡議會。

    伊藤博文獲得了天皇的認可,出任日本曆史上第一任内閣總理大臣。

     1889年2月11日,是明治天皇改國号的第20個紀元節,東京飛降大雪,在大雪中,日本皇宮裡舉行了隆重的頒布憲法的儀式。

    這一天,距伊藤博文醞釀制定憲法那一年,已近10年,也就是說,伊藤博文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來打造國家的根本大法。

    伊藤的行為,真是名副其實的“十年磨一劍”。

    《大日本帝國憲法》是亞洲第一部憲法,它是對各種勢力的規範,也是對明治維新的一次總結。

    由于在此後的諸多事宜中,有一部《憲法》作為準則,日本政治既減少了皇室中個人的“随意性”,也減少了來自民間各種勢力的幹擾,并且賦予了伊藤放開手腳工作的權力,這也使憲法成為伊藤的“護法大神”。

     《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布,化解了日本尖銳的社會矛盾。

    自此之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極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

    日本社會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場景: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保留了下來;酒吧多起來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淨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仍舊餘音袅袅;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浮世繪照樣受人歡迎,并且很快發展成世界繪畫中的一大流派。

     顯然,與李鴻章相比,伊藤全力架構的“根本大法”,是他的過人之處。

    日本社會的平穩過渡,應該歸功于伊藤博文這個舵手。

    從伊藤的理解力和知識結構來看,要比李鴻章高好幾個層次。

    伊藤博文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思想宏偉、視野寬廣、性格開放的政治家,他的遠見卓識、料事如神都是舊知識系統的李鴻章所遠遠不及的。

    伊藤博文不僅對于西方的政治體制的架構和理論有着深入了解,而且,對于本國的國情,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并且,在某種方面,懂得妥協,懂得減少改革的成本。

    伊藤博文長期擔任日本總理大臣,正是依靠《憲法》賦予的權力,推動了日本的改革步伐。

    而李鴻章呢,顯然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因為缺乏這樣的“根本大法”作為參照,李鴻章的改良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行進的步伐經常會受到一些偶然事件的左右,這使得洋務運動更像是“腳踩西瓜皮”一樣,滑到哪裡是哪裡。

    當伊藤博文駕駛着日本帝國這艘機帆船乘風破浪之際,可憐的李鴻章正身陷各種各樣的矛盾泥淖中不能自拔。

     當然,聯系到清朝複雜的曆史和中國文化的背景,也聯系到慈禧和光緒身處的權力現狀,這樣的感慨必定是一聲長歎。

    在這樣的背景中,即使是李鴻章對于“根本大法”有着警醒的意識,在當時那樣的情形之下,要做成那樣的事,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這也難怪李鴻章不具備這樣的意識,即使具備,也隻有空歎息。

     到了1890年左右,明治維新宣告結束。

    東方的島國日本,由蠶變蛹,一躍成為一個工業國,但是,與西方工業強國相比,日本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實現趕超,是擺在伊藤博文面前的又一艱巨任務,伊藤博文又在苦苦思索。

    這時候,伊藤博文需要用新理論來論證和輔佐自己的行動了,很快,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谕吉所提出的号召“脫亞入歐”讓伊藤博文茅塞頓開——“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待鄰國之進步而與之共同複興東亞,不如脫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

    ”伊藤博文公開了這樣的思想,這種想法,實際上就是針對當時孱弱的東方巨人中國而言。

    伊藤博文知道,要快速提升日本的實力,隻有趁中國被西方列強瓜分得奄奄一息的時候,趁火打劫,與西洋列強共進退,加入到武力掠奪的行列——1890年前,是通過改革來促發展,從1890年以後,伊藤的主要思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