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羞對後生

關燈
在馬關,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見面是第二次了。

     這對同時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傳奇人物一生中見過三次面。

    一次是1885年在天津會談朝鮮問題;一次是1895年在日本馬關談判;另一次則是戊戌變法失敗前夕在北京,當時伊藤已辭去了首相職位,以私人身份來到清國。

    第一次見面時,心高氣傲的李鴻章哪裡會把伊藤博文這個小字輩放在眼中呢,對于日方的無理要求,李鴻章當然不買他的賬,很是說了一段硬話給日本人聽。

    日本人是很懂得隐忍的,伊藤博文态度異常謙恭,看起來似乎一直在聆聽李中堂的訓導。

    但李鴻章還是上了這個小字輩的套,在朝鮮的宗主國問題上,承認了日本對于朝鮮的優先監管權,簽訂了“授人以柄”的《中日天津條約》。

    這一次李鴻章給伊藤博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這個孜孜不倦推進古老帝國改革的老人,伊藤博文也非常崇敬。

    甲午戰争爆發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相見時,雙方的地位和情況有了很大改變。

    李鴻章是戰敗國的代表,也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伊藤博文卻是戰勝國的總理大臣,在年齡上也是如日中天。

    李鴻章是以賠款乞和的身份來的,在他的身上,已遠沒有當年長者的傲慢了,有的隻是内心當中的屈辱和悲憤。

    甲午戰争可以看作是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彼此倡導本國近代化的試金石,現在檢驗結果出來了,伊藤博文大獲全勝,李鴻章則一敗塗地。

    對于李鴻章來說,這一場戰争不僅僅輸光了他的全部家當,也使得他關于清國中興的希望徹底破滅。

    這樣的結局,就如同當年的諸葛亮與司馬懿,諸葛亮殒命百丈原,而司馬氏最後卻取得了天下。

    曆史總是在不經意間老戲新唱,而每一次曆史的重演,總是讓人徒生感歎。

     縱觀伊藤博文的一生,這個為日本維新做出巨大貢獻的“中興之臣”,在思想上同樣也經曆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

    年輕時的伊藤博文是一個革命者,20多歲時,沖動而排外的伊藤博文曾親自參加了焚燒英國駐日本大使館的極端行動。

    但很快,伊藤博文完成了他思想上的巨大轉變,經過深入思考,伊藤博文認識到靠驅逐和排斥是振興不了日本的,隻有向西方學習,強大自己,才能使日本走上一條複興之路。

     青年時期的伊藤博文 實際上伊藤博文隻是日本第二輪明治維新的領導人。

    第一輪明治維新領導日本工業化進程的,是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當時的身份是參議兼内務卿,是他領導了日本最初的西化運動。

    大久保利通在遭遇國内各種複雜的矛盾遇刺身亡後,伊藤博文接替了他的位置。

    上任伊始,激進的伊藤博文很快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位名叫高砂的相撲高手宣稱要在東京舉辦公開的相撲表演。

    這種行為完全可以看作是對于政府禁令的挑戰,因為在此之前,明治政府曾明令禁止相撲這一日本的傳統運動,理由是相撲醜陋而愚昧。

    沒有想到的是,高砂的這一挑戰政府權威的行動竟然得到很多日本人的支持。

    雖然警察出面幹涉,但高砂和他的支持者們仍舊堅持比賽。

    最後,隻好由天皇出面,親自舉辦并出席了一個相撲表演會,算是恢複了這場運動。

     相撲手的挑戰和民衆的不滿,讓伊藤博文不得不仔細思考國家的發展方向,也反思了改革的方式。

    伊藤博文從這樣的事件中看到了日本國内存在的日益高漲的民權運動的威脅。

    當時的日本,情勢錯綜複雜,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凸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在西風東進中睜眼看世界的日本民衆開始有意識地捍衛着自己的權利了。

    在複雜的各種勢力中,自由民權運動算是日本推進改革的最大的民間力量,作為一個新興的資産階級組織,這個運動呼喚憲法,要求開設議會和國會。

    除此之外,政府還不光面對自由民權運動的力量,還要面對以天皇為首的宮廷派勢力。

    宮廷派的要求與自由民權運動又不一樣,他們要求憲法必須是一部欽定憲法,必須由天皇總攬統治權。

    在政府内部,激進派的大隈重信反對天皇總攬大權,建議采用英國政黨内閣體制,由國會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在兩年後選舉議員,第三年召開國會。

    對于伊藤博文來說,他是不贊成這種自由主義方式的,在伊藤看來,日本有着日本的國情,改革不能忽略曆史和文化,天皇的最高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伊藤的改革思想與大隈重信發生了很大的矛盾。

    伊藤博文把制憲過程中的有關情況向明治天皇彙報之後,天皇罷免了大隈重信,宣布将召開國會的日期定為明治23年。

     在形勢的壓迫下,伊藤博文清楚地意料到,簡單的拿來主義已不能推動日本社會的進一步變革了,必須制定憲法設立議會,從根本上确定日本的國家性質和政權結構,界定天皇、各派之間、基層平民的權力和責任,從而避免各方之間的矛盾,化解尖銳對抗,讓各方面在憲法之下形成合力。

    否則,以這樣混亂的局面,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暴力推翻。

     也就是從那天起,伊藤在忙于各種事務的同時,将工作重心轉向憲法的制定,全身心地為日本憲法的制定做着準備。

    伊藤博文為日本制定憲法的過程,是一個苦心孤詣走鋼絲的過程。

     在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後,伊藤博文獨攬了制憲大權,随後,開始了一步步實現其漸進改革的制憲計劃。

     如日中天的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選擇德國作為制定憲法的樣闆國。

    1882年,伊藤博文來到了德國,花了一年多時間學習德國的憲法制定經驗。

    伊藤博文先是向憲法權威學者格奈斯學習,格奈斯特派助手毛斯每周為他講解3次憲法。

    然後,在維也納大學,斯坦因教授為他講解了英、法、德政體的沿革。

    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