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傷心與恥辱
關燈
小
中
大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面不宣而戰,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号。
消息傳來之時,李鴻章知道命運躲不過了,戰争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争正式爆發。
李鴻章被任命為清軍的最高統帥。
第二天,聖旨又下,李鴻章被暫停穿黃馬褂和戴三眼翎的資格,最高統帥的位置不變。
朝廷這一舉措,可以看作是對李鴻章前一段工作的不滿,也是對李鴻章的警示和激勵,希望李鴻章振作起來,在戰争進程中有一個良好表現,以重新取得穿黃馬褂的殊榮。
戰争從一開始就朝着李鴻章最不願看到的局面直轉而下。
因為準備倉促,戰争自開局時起就陷入了被動。
李鴻章曾數次緻電劉銘傳,讓他出任前線主帥,但劉銘傳以身體狀況為由,拒絕了李鴻章的安排。
劉銘傳的不願擔當,使得清軍在前線一直沒有主帥,各部隊之間缺乏統一調度。
9月15日,平壤之戰打響,雙方分别投入約17000兵力,分大同江南岸、平壤玄武門外、平壤城西南3個戰場展開厮殺。
清軍在平壤與日軍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李鴻章的淮軍舊部、統帥葉志超貪生怕死,下令停止抵抗,全面撤退。
日本占領朝鮮全境。
當葉志超和他的部隊在6天内狂奔500裡,渡鴨綠江回國時,後方指揮戰鬥的李鴻章竟一直得不到确切情報,更談不上及時阻止和指揮了。
當光緒詢問戰事進展時,一無所知的李鴻章不得不跟光緒打起了馬虎眼,說葉志超在牙山一帶打死了日軍1000多人。
當李鴻章随後得到葉志超逃跑的消息後,大驚失色,嚴令葉志超不準再退,否則軍法從事。
鄧世昌 接下來對李鴻章最大的打擊就是“黃海大戰”了。
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雙方擺開陣勢,展開決戰;北洋艦隊投入戰艦10艘,日本戰艦投入12艘。
戰鬥持續5個小時,結果清國軍艦沉沒4艘。
北洋水師緻遠号管帶鄧汝昌負傷力戰,緻遠号在遭受重創的情況下,開足馬力,力圖撞沉日方先鋒艦吉野号,不幸中敵魚雷,随全艦絕大部分官兵犧牲。
經遠号管帶林永升、定遠号管帶劉步蟾、鎮遠号管帶林泰曾皆奮力苦戰,重創日旗艦松島号。
林永升 劉步蟾 “黃海大戰”的戰敗,使得清國喪失了制海權,在這場立體的戰争中,已呈頹勢。
緊接着,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接連激烈交戰,終未能擋住日軍的攻勢。
日軍以摧枯拉朽的方式進入中國境内。
東北此時已進入嚴寒的冬天,這一年的冬天,天降大雪,滴水成冰。
在東北,空氣中散發着雪的凜冽,也散發着血的腥味,整個戰場遍布着絕望。
11月5日,日軍進攻金州,駐守金州的清軍将領徐邦道向駐守大連的守将趙懷業請求援助,但此時,趙懷業早就逃得沒有人影。
惱怒的李鴻章在得知情況後,命令劉盛休部和晉軍提督程之偉部火速趕往大連。
劉盛休的回答則是:部隊的槍支彈藥在鴨綠江邊都丢失了,無法上陣;晉軍程之偉部傳來的消息則是:為防腹背受敵,部隊已主動撤退。
李鴻章氣急敗壞,他在給前方将領的信劄中大發雷霆,如果戰争再失敗,就讓他們“投海自盡”。
11月7日,大連陷落。
在大連,日本軍隊獲取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包括621支槍、129門大炮、3300萬餘發槍彈、250萬發炮彈。
黃昏時分,城内漫天大火,風雪之中日軍把中國百姓不分老幼趕到城外進行報複性屠殺,鮮血将護城河上的薄冰融化。
同一天,60歲的慈禧在紫禁城慶祝她的“萬壽吉日”。
後來,内務府的賬本上記載着為慈禧過生日所花費的銀兩,總共在1000萬兩白銀之上。
那一天早晨,慈禧心情無比之好,她身穿綴滿珠寶的禮服,顯得華美雍容,青春煥發。
韶樂聲中,皇帝、皇後以及文武百官分别行跪拜大禮。
李鴻章沒有參加這樣的盛典,仍在天津指揮着前方戰事,那一天,李鴻章心急如焚焦頭爛額,24小時内竟發了16封電報! 慈禧太後的生日慶典達到高潮的時候,旅順緊跟着大連陷落。
4天之内,日本軍隊開始全面屠城。
幾天後美國報紙報道說,這4天中,日軍共殺害了約6萬名非戰鬥人員,包括婦女和兒童,隻留下36名男子,為的是掩埋屍體。
1895年1月30日,已登陸集結完畢的25000名日本陸軍,向駐紮在威海衛南幫炮台的3000名清守軍發動攻擊。
清國守軍英勇抵抗,在戰鬥中,日軍一少将陣亡。
南幫炮台淪陷。
2月初,威海陸地全部失陷後,日軍從水陸兩路進攻劉公島、威海港内的26艘北洋艦隊。
丁汝昌坐鎮劉公島,殊死抵抗,先後擊退敵8次進攻。
旗艦“定遠号”中敵魚雷擱淺,在劉步蟾的指揮下仍舊還擊,彈藥告罄後自炸戰艦而亡。
丁汝昌誓死不降,被脅迫軟禁,服毒自盡。
繼任者“鎮遠号”管帶楊用霖以自殺拒降…… 那一段喋血的日子充滿着悲壯,也充滿着憂傷,對于李鴻章來說,仿佛世界末日将要來臨。
威海衛的陷落對于清國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山東去北京的道路已經門戶洞開,日本從東北和山東兩路,對北京形成包圍之勢。
清國萬般無奈,提出了和平倡議。
斡旋期間,戰事仍繼續在山東和東北兩地進行。
2月下半月,清軍在宋慶等将領的率領下,在海城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争戰,但還是沒有控制住戰争的局面,日軍仍向華北腹地接近。
情勢已危急到京城,雖然朝廷集結了20萬左右的人屯聚在直隸北部,但北京的失陷,看起來不可避免。
在甲午戰争中,可以說,受打擊最大的,就是李鴻章了。
戰場的主力,幾乎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嫡系。
那段時間,李鴻章不時地聽到傳來一個又一個晴天霹靂。
這種莫名其妙的潰敗方式,讓李鴻章比誰都苦澀,比誰都委屈,也比誰都憤懑。
他的朋友吳汝綸曾經回憶說:“平壤之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及旅順失守,憤不
消息傳來之時,李鴻章知道命運躲不過了,戰争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争正式爆發。
李鴻章被任命為清軍的最高統帥。
第二天,聖旨又下,李鴻章被暫停穿黃馬褂和戴三眼翎的資格,最高統帥的位置不變。
朝廷這一舉措,可以看作是對李鴻章前一段工作的不滿,也是對李鴻章的警示和激勵,希望李鴻章振作起來,在戰争進程中有一個良好表現,以重新取得穿黃馬褂的殊榮。
戰争從一開始就朝着李鴻章最不願看到的局面直轉而下。
因為準備倉促,戰争自開局時起就陷入了被動。
李鴻章曾數次緻電劉銘傳,讓他出任前線主帥,但劉銘傳以身體狀況為由,拒絕了李鴻章的安排。
劉銘傳的不願擔當,使得清軍在前線一直沒有主帥,各部隊之間缺乏統一調度。
9月15日,平壤之戰打響,雙方分别投入約17000兵力,分大同江南岸、平壤玄武門外、平壤城西南3個戰場展開厮殺。
清軍在平壤與日軍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李鴻章的淮軍舊部、統帥葉志超貪生怕死,下令停止抵抗,全面撤退。
日本占領朝鮮全境。
當葉志超和他的部隊在6天内狂奔500裡,渡鴨綠江回國時,後方指揮戰鬥的李鴻章竟一直得不到确切情報,更談不上及時阻止和指揮了。
當光緒詢問戰事進展時,一無所知的李鴻章不得不跟光緒打起了馬虎眼,說葉志超在牙山一帶打死了日軍1000多人。
當李鴻章随後得到葉志超逃跑的消息後,大驚失色,嚴令葉志超不準再退,否則軍法從事。
鄧世昌 接下來對李鴻章最大的打擊就是“黃海大戰”了。
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雙方擺開陣勢,展開決戰;北洋艦隊投入戰艦10艘,日本戰艦投入12艘。
戰鬥持續5個小時,結果清國軍艦沉沒4艘。
北洋水師緻遠号管帶鄧汝昌負傷力戰,緻遠号在遭受重創的情況下,開足馬力,力圖撞沉日方先鋒艦吉野号,不幸中敵魚雷,随全艦絕大部分官兵犧牲。
經遠号管帶林永升、定遠号管帶劉步蟾、鎮遠号管帶林泰曾皆奮力苦戰,重創日旗艦松島号。
林永升 劉步蟾 “黃海大戰”的戰敗,使得清國喪失了制海權,在這場立體的戰争中,已呈頹勢。
緊接着,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接連激烈交戰,終未能擋住日軍的攻勢。
日軍以摧枯拉朽的方式進入中國境内。
東北此時已進入嚴寒的冬天,這一年的冬天,天降大雪,滴水成冰。
在東北,空氣中散發着雪的凜冽,也散發着血的腥味,整個戰場遍布着絕望。
11月5日,日軍進攻金州,駐守金州的清軍将領徐邦道向駐守大連的守将趙懷業請求援助,但此時,趙懷業早就逃得沒有人影。
惱怒的李鴻章在得知情況後,命令劉盛休部和晉軍提督程之偉部火速趕往大連。
劉盛休的回答則是:部隊的槍支彈藥在鴨綠江邊都丢失了,無法上陣;晉軍程之偉部傳來的消息則是:為防腹背受敵,部隊已主動撤退。
李鴻章氣急敗壞,他在給前方将領的信劄中大發雷霆,如果戰争再失敗,就讓他們“投海自盡”。
11月7日,大連陷落。
在大連,日本軍隊獲取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包括621支槍、129門大炮、3300萬餘發槍彈、250萬發炮彈。
黃昏時分,城内漫天大火,風雪之中日軍把中國百姓不分老幼趕到城外進行報複性屠殺,鮮血将護城河上的薄冰融化。
同一天,60歲的慈禧在紫禁城慶祝她的“萬壽吉日”。
後來,内務府的賬本上記載着為慈禧過生日所花費的銀兩,總共在1000萬兩白銀之上。
那一天早晨,慈禧心情無比之好,她身穿綴滿珠寶的禮服,顯得華美雍容,青春煥發。
韶樂聲中,皇帝、皇後以及文武百官分别行跪拜大禮。
李鴻章沒有參加這樣的盛典,仍在天津指揮着前方戰事,那一天,李鴻章心急如焚焦頭爛額,24小時内竟發了16封電報! 慈禧太後的生日慶典達到高潮的時候,旅順緊跟着大連陷落。
4天之内,日本軍隊開始全面屠城。
幾天後美國報紙報道說,這4天中,日軍共殺害了約6萬名非戰鬥人員,包括婦女和兒童,隻留下36名男子,為的是掩埋屍體。
1895年1月30日,已登陸集結完畢的25000名日本陸軍,向駐紮在威海衛南幫炮台的3000名清守軍發動攻擊。
清國守軍英勇抵抗,在戰鬥中,日軍一少将陣亡。
南幫炮台淪陷。
2月初,威海陸地全部失陷後,日軍從水陸兩路進攻劉公島、威海港内的26艘北洋艦隊。
丁汝昌坐鎮劉公島,殊死抵抗,先後擊退敵8次進攻。
旗艦“定遠号”中敵魚雷擱淺,在劉步蟾的指揮下仍舊還擊,彈藥告罄後自炸戰艦而亡。
丁汝昌誓死不降,被脅迫軟禁,服毒自盡。
繼任者“鎮遠号”管帶楊用霖以自殺拒降…… 那一段喋血的日子充滿着悲壯,也充滿着憂傷,對于李鴻章來說,仿佛世界末日将要來臨。
威海衛的陷落對于清國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山東去北京的道路已經門戶洞開,日本從東北和山東兩路,對北京形成包圍之勢。
清國萬般無奈,提出了和平倡議。
斡旋期間,戰事仍繼續在山東和東北兩地進行。
2月下半月,清軍在宋慶等将領的率領下,在海城與日軍進行了激烈的争戰,但還是沒有控制住戰争的局面,日軍仍向華北腹地接近。
情勢已危急到京城,雖然朝廷集結了20萬左右的人屯聚在直隸北部,但北京的失陷,看起來不可避免。
在甲午戰争中,可以說,受打擊最大的,就是李鴻章了。
戰場的主力,幾乎都是李鴻章的淮軍嫡系。
那段時間,李鴻章不時地聽到傳來一個又一個晴天霹靂。
這種莫名其妙的潰敗方式,讓李鴻章比誰都苦澀,比誰都委屈,也比誰都憤懑。
他的朋友吳汝綸曾經回憶說:“平壤之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及旅順失守,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