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日中天
關燈
小
中
大
傳進行彈劾,這時李鴻章極力為劉銘傳進行辯解。
李鴻章為中法戰争心急如焚,他一直擔心的是,這場不該來的戰争會耗盡清國自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争後十幾年“同治中興”以及自強運動所培育的一點氣韻。
李鴻章知道,自鴉片戰争以來的接二連三的打擊,這個龐大的帝國在數千年中積蓄的榮光和底氣早已耗失殆盡。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哪怕有着短暫的苟延殘喘也是好的,那會讓偌大的帝國得到喘息的機會,也可以為下一次的出擊積蓄一點力量。
中法戰争的爆發,使得好不容易積蓄的一點氣力耗費殆盡,而原本就松動的基礎立馬變得搖搖欲墜起來。
中法戰争之後,朝廷各派别在組建海軍的觀點上有了出人意料的統一,組建海軍的事務又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李鴻章向朝廷的奏折當中說,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于到處受牽制的地步。
李鴻章可惜的是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人未出師身先卒,的确讓人痛心。
李鴻章加快了組建的步伐。
算起來,從1875年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立的十幾年間,李鴻章的精力和時間基本上都花在水師的組建上了,可以說,李鴻章是為這支龐大的海軍費勁了心血。
1888年,朝廷批準頒行了《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終于成立。
到這一年為止,這支水師以2艘鐵甲艦、8艘巡洋艦為主力,總噸位超過了4萬噸,加上南洋、廣東、福建等地區的艦艇,清國一下子躍居世界海軍大國的行列,并且構築了東起鴨綠江,南到膠州灣,以天津大沽、東北旅順、山東威海為重點的京畿環渤海防禦體系。
至此,李鴻章終于感受到命運所賜予隐忍且不懈努力的人那短暫的、實現理想的極大快樂了。
乘着“定遠”、“鎮遠”兩艘東方第一巨艦馳騁海面,仰望着大清龍旗在高高的桅杆上迎風飄揚的時候,李鴻章壯懷激越。
李鴻章沒有想到這樣的高峰隻是短短的瞬間。
命運跟李鴻章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它讓李鴻章隻能注視幸福,卻不能擁抱幸福和保住幸福。
在經曆一次短暫的極樂之後,李鴻章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那種快樂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時間很快又到了1892年。
剛過新年,遠在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就刊登了一條新聞,透露說彼岸20歲的大清國皇帝正在跟兩個曾受英美教育的國子監學生學外語。
《紐約時報》評述說:光緒皇帝屈尊學外語,是因為他和他的政治顧問都認為,死死抱住3000年形成的老規矩的時代已經過去,要順應當今形勢,就必須相應改變國家制度。
李鴻章也從有關方面看到了這一則消息。
在李鴻章看來,光緒皇帝學外語,最起碼是一件好事。
雖然,在李鴻章看來,對于年輕的皇帝來說,要真正學好外語,會比登天還難。
這一年,按照中國傳統,李鴻章70大壽。
正月初五是李鴻章的生日。
還沒進入新年,李府上下就忙得不亦樂乎了。
從朝廷到地方,不斷有壽禮拉來。
慈禧一貫是喜歡熱鬧的,這樣籠絡權臣的機會她自然不會放過。
慈禧派人送來的真是大禮啊——賜以“調鼎凝厘”的匾額一塊;“棟梁華夏資良輔,帶砺河山錫大年”對聯一副;“福”、“壽”字各一方;禦筆“益壽”字一幅;另有禦筆蟠桃圖一軸,上有“錫以大年”橫批和“慈禧皇太後之寶”圖章;無量壽佛一尊;貂褂一件;嵌玉如意一柄;蟒袍面一件;大卷江綢十二件。
禮是讓李鴻章的侄子、翰林院庶吉士李經畲專程送來的。
李鴻章自然大喜過望,感恩不盡,“當即跪迎至署,叩頭謝恩……”一紙謝恩折子奏上去,慈禧照例給了三個看起來輕描淡寫的字:“知道了。
” 光緒皇帝賜的東西也不少,有“鈞衡笃祜”匾額一面;“圭卣恩榮方召望,鼎鐘勳贳富文年”對聯一副;“福”、“壽”字各一方;無量壽佛一尊;嵌玉如意一柄;蟒袍面一件;小卷江綢十六件。
也是讓李經畲幾百裡地一路送到天津。
李鴻章照例是叩拜一番,然後遞上一本謝恩的折子,滿紙同樣都是感激涕零的肉麻詞語。
至于其他官員的禮物,那就更多了。
京城裡的王公大臣、皇親國戚、淮軍舊部,甚至平日裡的死對手,都送來壽禮。
其中以劉銘傳送的禮最為獨特,也最有意思——劉銘傳隻送來一擔挂面圓子,并自賦詩一首:“挂面圓子加烘糕,台灣治理正操勞,禮輕仁義重如山,如同千裡送鵝毛。
”劉銘傳是李鴻章的老部下了,也是李鴻章的親信和同鄉,詩中的“挂面圓子”和“烘糕”都是合肥的土産。
對于劉銘傳送來的土特産,李鴻章自然笑納。
那一段時間,李鴻章整天迎來送往。
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門裡,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
70歲時的李鴻章 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 但這樣的喜慶似乎隻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
正月初六,也就是李鴻章生日後的第二天,李鴻章15歲的兒子李經進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緊接着,沒過半年,李鴻章的繼室夫人趙小蓮去世,年僅55歲。
70歲的李鴻章在這一年隻是迎來了短短幾天的喜慶之後,便墜入了一個痛苦的深淵。
對于李鴻章來說,這一年真是一個喜憂參半、苦樂膠着的一年。
70歲生日剛過,李鴻章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1892年是一個轉折,在這一年中,李鴻章似乎感覺到人生的無常,也感覺到天命不可違。
這一年的兇相表明,這是一個不好的預兆,更加不祥的事情還會接踵而至。
李鴻章為中法戰争心急如焚,他一直擔心的是,這場不該來的戰争會耗盡清國自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争後十幾年“同治中興”以及自強運動所培育的一點氣韻。
李鴻章知道,自鴉片戰争以來的接二連三的打擊,這個龐大的帝國在數千年中積蓄的榮光和底氣早已耗失殆盡。
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哪怕有着短暫的苟延殘喘也是好的,那會讓偌大的帝國得到喘息的機會,也可以為下一次的出擊積蓄一點力量。
中法戰争的爆發,使得好不容易積蓄的一點氣力耗費殆盡,而原本就松動的基礎立馬變得搖搖欲墜起來。
中法戰争之後,朝廷各派别在組建海軍的觀點上有了出人意料的統一,組建海軍的事務又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李鴻章向朝廷的奏折當中說,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于到處受牽制的地步。
李鴻章可惜的是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人未出師身先卒,的确讓人痛心。
李鴻章加快了組建的步伐。
算起來,從1875年到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立的十幾年間,李鴻章的精力和時間基本上都花在水師的組建上了,可以說,李鴻章是為這支龐大的海軍費勁了心血。
1888年,朝廷批準頒行了《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終于成立。
到這一年為止,這支水師以2艘鐵甲艦、8艘巡洋艦為主力,總噸位超過了4萬噸,加上南洋、廣東、福建等地區的艦艇,清國一下子躍居世界海軍大國的行列,并且構築了東起鴨綠江,南到膠州灣,以天津大沽、東北旅順、山東威海為重點的京畿環渤海防禦體系。
至此,李鴻章終于感受到命運所賜予隐忍且不懈努力的人那短暫的、實現理想的極大快樂了。
乘着“定遠”、“鎮遠”兩艘東方第一巨艦馳騁海面,仰望着大清龍旗在高高的桅杆上迎風飄揚的時候,李鴻章壯懷激越。
李鴻章沒有想到這樣的高峰隻是短短的瞬間。
命運跟李鴻章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它讓李鴻章隻能注視幸福,卻不能擁抱幸福和保住幸福。
在經曆一次短暫的極樂之後,李鴻章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那種快樂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時間很快又到了1892年。
剛過新年,遠在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就刊登了一條新聞,透露說彼岸20歲的大清國皇帝正在跟兩個曾受英美教育的國子監學生學外語。
《紐約時報》評述說:光緒皇帝屈尊學外語,是因為他和他的政治顧問都認為,死死抱住3000年形成的老規矩的時代已經過去,要順應當今形勢,就必須相應改變國家制度。
李鴻章也從有關方面看到了這一則消息。
在李鴻章看來,光緒皇帝學外語,最起碼是一件好事。
雖然,在李鴻章看來,對于年輕的皇帝來說,要真正學好外語,會比登天還難。
這一年,按照中國傳統,李鴻章70大壽。
正月初五是李鴻章的生日。
還沒進入新年,李府上下就忙得不亦樂乎了。
從朝廷到地方,不斷有壽禮拉來。
慈禧一貫是喜歡熱鬧的,這樣籠絡權臣的機會她自然不會放過。
慈禧派人送來的真是大禮啊——賜以“調鼎凝厘”的匾額一塊;“棟梁華夏資良輔,帶砺河山錫大年”對聯一副;“福”、“壽”字各一方;禦筆“益壽”字一幅;另有禦筆蟠桃圖一軸,上有“錫以大年”橫批和“慈禧皇太後之寶”圖章;無量壽佛一尊;貂褂一件;嵌玉如意一柄;蟒袍面一件;大卷江綢十二件。
禮是讓李鴻章的侄子、翰林院庶吉士李經畲專程送來的。
李鴻章自然大喜過望,感恩不盡,“當即跪迎至署,叩頭謝恩……”一紙謝恩折子奏上去,慈禧照例給了三個看起來輕描淡寫的字:“知道了。
” 光緒皇帝賜的東西也不少,有“鈞衡笃祜”匾額一面;“圭卣恩榮方召望,鼎鐘勳贳富文年”對聯一副;“福”、“壽”字各一方;無量壽佛一尊;嵌玉如意一柄;蟒袍面一件;小卷江綢十六件。
也是讓李經畲幾百裡地一路送到天津。
李鴻章照例是叩拜一番,然後遞上一本謝恩的折子,滿紙同樣都是感激涕零的肉麻詞語。
至于其他官員的禮物,那就更多了。
京城裡的王公大臣、皇親國戚、淮軍舊部,甚至平日裡的死對手,都送來壽禮。
其中以劉銘傳送的禮最為獨特,也最有意思——劉銘傳隻送來一擔挂面圓子,并自賦詩一首:“挂面圓子加烘糕,台灣治理正操勞,禮輕仁義重如山,如同千裡送鵝毛。
”劉銘傳是李鴻章的老部下了,也是李鴻章的親信和同鄉,詩中的“挂面圓子”和“烘糕”都是合肥的土産。
對于劉銘傳送來的土特産,李鴻章自然笑納。
那一段時間,李鴻章整天迎來送往。
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門裡,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
70歲時的李鴻章 李鴻章的夫人趙小蓮 但這樣的喜慶似乎隻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
正月初六,也就是李鴻章生日後的第二天,李鴻章15歲的兒子李經進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緊接着,沒過半年,李鴻章的繼室夫人趙小蓮去世,年僅55歲。
70歲的李鴻章在這一年隻是迎來了短短幾天的喜慶之後,便墜入了一個痛苦的深淵。
對于李鴻章來說,這一年真是一個喜憂參半、苦樂膠着的一年。
70歲生日剛過,李鴻章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1892年是一個轉折,在這一年中,李鴻章似乎感覺到人生的無常,也感覺到天命不可違。
這一年的兇相表明,這是一個不好的預兆,更加不祥的事情還會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