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日中天
關燈
小
中
大
登幹和法國人交涉。
法國人獅子大開口,談判破裂,法國重開戰火,雙線作戰,一線在越南北部作陸軍進攻,另一線則由水路分别攻擊台灣基隆和福州馬尾的南洋海軍基地。
法國将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分别向福州和基隆進發。
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
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
停泊在馬江(馬尾)水面的法軍8艘軍艦、2艘魚雷艇向福建水師發起攻擊。
新組建的福建水師哪有什麼抵抗力呢,很快全軍覆滅,兵艦11艘以及運輸船多艘沉沒,官兵殉國760人。
而法軍僅5人被擊斃,15人受傷。
8月26日,中國向法國宣戰,中法戰争正式宣告爆發。
在海上,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的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于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
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
法軍占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
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5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2艘。
3月底,法軍占領澎湖島及漁翁島。
此後,法軍進攻鎮海,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于澎湖島。
馮子材 孤拔 在陸地,中法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内發生正面激戰。
1884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李鴻章淮軍舊部、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
法軍準備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老将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得悉法軍将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7尺、長3裡、底寬1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
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
24日法軍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與法軍面對面進行搏鬥,終将法軍擊退。
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
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争中轉敗為勝。
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緻茹費理内閣倒台。
正當清政府全力對付法國的時候,新興的日本在背後又捅了一刀。
1884年12月,日本在朝鮮制造了“甲申事變”,朝鮮親日派乘清政府因中法戰争從朝鮮抽出兵力的機會,發動政變,他們的軍隊突然沖進王宮,逮住了國王,并殺死了一些親華的官員。
駐守朝鮮的袁世凱當即平定了叛亂并救出了朝鮮國王。
東京方面立即派一支讨伐部隊和一名特使前往朝鮮索取賠款,要求道歉和索資重建日本使館,與此同時,另一位專使伊藤博文也前往北京,要和清朝談判。
後院起火,無疑動搖了清政府戰争的決心。
正如赫德所分析的:“中國如單獨對付法國,我以為還可以好好打一陣子,但是一旦中法真正開火,日本就會跟法國合作……前途真是夠嚴重的。
”與此同時,俄國正虎視眈眈中國的東北和朝鮮,英、德、美等列強也想借此機會謀取更大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清國不得不與法國進行停火談判。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李鴻章像傀儡一樣被推到了前台,因為中法談判李鴻章并沒有參加,所有的條文都是赫德和金登幹在與法國談判後拟就的,李鴻章隻不過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出面進行簽字畫押罷了。
6月9日,雙方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内容是:一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二是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内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三是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四是此約簽字後6個月内,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五是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這一次條約,是中國在鴉片戰争以來罕見的既沒有割地,也沒有賠款的條約。
這一點,對于當時的清國而言,已是相當難得了。
烽火歲月中,李鴻章是一刻也沒閑着。
每天,李鴻章都是在天津的直隸總督府關注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報告,心驚膽戰地注視着局勢的發展。
1884年2月底,即中法馬尾海戰半年前,李鴻章曾向總理衙門建議設立“海部”,統管全國海軍。
因在當時,南洋、福建、廣東3支水師發展極其緩慢,在全國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海軍指揮機關,各支水師皆由當地督撫管轄。
然而,李鴻章的這一急迫的建議并未得到朝廷贊同。
這樣的各行其是,直接導緻了新組建的福建水師在馬尾的全軍覆沒。
戰局起伏過程中,李鴻章還在外交上利用一切手段給予了前線以極大支持:利用國際公法,奏請總理衙門緻電各國遵守中立;緻電曾紀澤,讓其在各國輿論面前揭露法國的侵略;利用外國輪船運輸,保證京城的其他地方的糧食供應。
與此同時,李鴻章積極與前線兵将聯系,支持全力抗法。
劉銘傳調任台灣之時,李鴻章讓劉銘傳在淮軍之中抽調骨幹130多人,這些人後來在堅守台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銘傳一度形勢危急放棄基隆扼守淡水,在清廷引起了強烈震動,左宗棠等激怒地表示要對劉銘
法國人獅子大開口,談判破裂,法國重開戰火,雙線作戰,一線在越南北部作陸軍進攻,另一線則由水路分别攻擊台灣基隆和福州馬尾的南洋海軍基地。
法國将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分别向福州和基隆進發。
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
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
停泊在馬江(馬尾)水面的法軍8艘軍艦、2艘魚雷艇向福建水師發起攻擊。
新組建的福建水師哪有什麼抵抗力呢,很快全軍覆滅,兵艦11艘以及運輸船多艘沉沒,官兵殉國760人。
而法軍僅5人被擊斃,15人受傷。
8月26日,中國向法國宣戰,中法戰争正式宣告爆發。
在海上,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的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于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
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
法軍占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
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5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2艘。
3月底,法軍占領澎湖島及漁翁島。
此後,法軍進攻鎮海,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于澎湖島。
馮子材 孤拔 在陸地,中法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内發生正面激戰。
1884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李鴻章淮軍舊部、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
法軍準備進攻鎮南關(今友誼關),老将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得悉法軍将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7尺、長3裡、底寬1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
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
24日法軍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與法軍面對面進行搏鬥,終将法軍擊退。
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
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争中轉敗為勝。
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緻茹費理内閣倒台。
正當清政府全力對付法國的時候,新興的日本在背後又捅了一刀。
1884年12月,日本在朝鮮制造了“甲申事變”,朝鮮親日派乘清政府因中法戰争從朝鮮抽出兵力的機會,發動政變,他們的軍隊突然沖進王宮,逮住了國王,并殺死了一些親華的官員。
駐守朝鮮的袁世凱當即平定了叛亂并救出了朝鮮國王。
東京方面立即派一支讨伐部隊和一名特使前往朝鮮索取賠款,要求道歉和索資重建日本使館,與此同時,另一位專使伊藤博文也前往北京,要和清朝談判。
後院起火,無疑動搖了清政府戰争的決心。
正如赫德所分析的:“中國如單獨對付法國,我以為還可以好好打一陣子,但是一旦中法真正開火,日本就會跟法國合作……前途真是夠嚴重的。
”與此同時,俄國正虎視眈眈中國的東北和朝鮮,英、德、美等列強也想借此機會謀取更大的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清國不得不與法國進行停火談判。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李鴻章像傀儡一樣被推到了前台,因為中法談判李鴻章并沒有參加,所有的條文都是赫德和金登幹在與法國談判後拟就的,李鴻章隻不過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出面進行簽字畫押罷了。
6月9日,雙方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内容是:一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二是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内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三是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四是此約簽字後6個月内,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五是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這一次條約,是中國在鴉片戰争以來罕見的既沒有割地,也沒有賠款的條約。
這一點,對于當時的清國而言,已是相當難得了。
烽火歲月中,李鴻章是一刻也沒閑着。
每天,李鴻章都是在天津的直隸總督府關注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報告,心驚膽戰地注視着局勢的發展。
1884年2月底,即中法馬尾海戰半年前,李鴻章曾向總理衙門建議設立“海部”,統管全國海軍。
因在當時,南洋、福建、廣東3支水師發展極其緩慢,在全國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海軍指揮機關,各支水師皆由當地督撫管轄。
然而,李鴻章的這一急迫的建議并未得到朝廷贊同。
這樣的各行其是,直接導緻了新組建的福建水師在馬尾的全軍覆沒。
戰局起伏過程中,李鴻章還在外交上利用一切手段給予了前線以極大支持:利用國際公法,奏請總理衙門緻電各國遵守中立;緻電曾紀澤,讓其在各國輿論面前揭露法國的侵略;利用外國輪船運輸,保證京城的其他地方的糧食供應。
與此同時,李鴻章積極與前線兵将聯系,支持全力抗法。
劉銘傳調任台灣之時,李鴻章讓劉銘傳在淮軍之中抽調骨幹130多人,這些人後來在堅守台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銘傳一度形勢危急放棄基隆扼守淡水,在清廷引起了強烈震動,左宗棠等激怒地表示要對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