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日中天

關燈
,沈葆桢去世,興辦海軍的重任,落到了李鴻章一個人的肩上。

     任陝甘總督期間的左宗棠 對于一個古老帝國來說,興辦這樣一支全新的近代國防軍,而且是在長達數千公裡的海岸線上白手起家組建全新的海軍,無疑是個超級龐大的綜合工程。

    李鴻章開始慢慢啟動醞釀已久的種種計劃,從宏觀到微觀,從眼前到将來,從經費、購船,到人員的培訓、洋員的聘請、港口的選址等等,分步實施。

    李鴻章頻頻給濱江沿海的總督和巡撫寫信,鼓動他們積極響應,出錢出物。

    這當中的事務性工作量是驚人的,這個超級龐大的綜合工程,不僅僅是經費如何落實和購買船艦的問題,還有相應的港口建設和炮台設置問題,海軍艦隊與陸軍炮台如何協調的問題,沿海各省如何“連成一氣”、遇事時的機動行動問題,中國的管帶和洋教官的合作問題,軍艦和炮台的常年維修問題,各級人員的培訓問題……這樣的問題汗牛充棟,多如牛毛。

     水師組建之路并不平坦,“摸着石頭過河”的李鴻章很快為水師的組建交了一筆昂貴的費用—— 馬尾船政局 一開始,李鴻章是指望自己的江南制造總局來生産軍艦的,而且,江南制造總局也生産了好幾艘船隻。

    但很快,李鴻章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江南制造總局生産的輪船無論從樣式、性能、功用和成本上,都大大落後國際同行業水平。

    這些船隻能運送糧草兵員,根本不能在海上打仗。

    經過一番考察後,1875年,李鴻章準備向英、德兩國訂購艦艇。

    消息傳出後,當時清國的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便向李鴻章提議:英國阿摩士莊的炮船先進,最适合中國軍隊使用。

    李鴻章相信了赫德的話,當即決定購買4艘。

    第二年,被稱為“蚊子船”的4艘艦艇駛抵中國。

    接着,李鴻章又為南洋大臣沈葆桢代買了4艘同樣性能的軍艦。

    當4艘新艦艇到達後,李鴻章一看這四艘軍艦的性能比上一批的好,就留下了新的,把原來的4艘送給了沈葆桢。

    不久,赫德繼續向李鴻章遊說,告訴他英國又新研制了一種更新的艦艇,這種船要比“蚊子船”先進很多。

    李鴻章一聽,既然有這麼好的船,便又托赫德買了兩艘。

    不久,李鴻章發現上當受騙,這10艘戰艦不僅式樣陳舊,且性能極差,炮重船小,行動遲緩,根本無法進行深海作戰。

    1886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路過天津看望李鴻章,問及“蚊子船”近況,李鴻章閉目搖頭,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5年後,李鴻章不得不對外宣布:這些船全用破鋼片鑲成,不能再進行航行,隻能作廢。

     就在李鴻章積極組織北洋水師之時,中法戰争爆發,李鴻章水師建設的步伐不得不停頓下來,投身到抗法戰争的硝煙中去。

     赫德 戰争總像是不可避免。

    法國對于越南,從來垂涎已久。

    1873年11月,法軍百餘人侵襲河内。

    越南國王請求駐紮在中越邊境地區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

    黑旗軍在河内城郊大敗法軍,擊斃法國首領,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并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

    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條約内容,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中國在越南的影響。

    清政府複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到了1882年3月,法國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

    清政府鑒于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邊外防軍陸續進駐。

    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法國大戰後撤回中國境内。

    8月,法軍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

    中法戰争一觸即發。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

    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并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為法國打開雲南門戶。

    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

    此時,鑒于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朝廷内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針。

    這時,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力圖避免戰争,李鴻章力圖避免的理由是:第一,中國沒有必要因越南而卷入戰争。

    第二,從中法軍事力量對比來看,中國無力與法國開戰。

    第三,當時清政府的财政相當困難,無力再打一次持久的戰争。

    在戰與和上,清朝最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

    李鴻章的态度,更是激起了“清流派”的極大反感,時任翰林院編修的梁鼎芬向朝廷上書,言之鑿鑿李鴻章有“六可殺”理由。

    當慈禧将這部折子交給李鴻章看時,李鴻章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輕易說言和了。

    在此期間,李鴻章又自撰楹聯一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

    ”很是自嘲了一番。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16000人,由越南北方大舉向中國方向進攻。

    清軍不敵法軍,節節敗退。

    在這樣的情形下,清廷正好借機完成了内部的權力鬥争,一直主張洋務運動的奕䜣下台。

    在戰争失利的情況下,清廷又想起了談判,派在中國任二品官的英國人赫德以及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