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日中天
關燈
小
中
大
海水師專用大兵輪船及招募之人;二、沿海擇要修築炮台;三、選練陸兵;四、沿海地方官宜擇精幹仁廉之員;五、北、東、南三洋聯為一氣;六、精設機器局。
條陳遞上後,總理衙門認為頗有參考價值,也提出了六條意見,和丁日昌的奏折一起交濱江沿海各省督撫、将軍讨論,限一月内複奏。
陝、甘不屬濱江沿海地區,本不在饬議大員之列,但總理衙門認為陝甘總督左宗棠“留心洋務,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别咨請他參加籌議。
總理衙門文書下發後,濱江沿海的各官員們紛紛上奏,提出自己的看法。
從總體上說,有主張專事海防經營而放棄塞防的,有主張塞防而放棄海防建設的,有主張海防塞防并重的。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算是粉墨登場,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海防思想了。
奏章向來簡短的李鴻章這一次破例寫了洋洋萬言的《籌議海防折》,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海防問題的看法,内容不僅涉及海防,而且還引申到洋務運動及其他問題。
可以說,這一份奏折集中體現了李鴻章的洋務——改革思想體系,是理解李鴻章關于國策有關思想的重要文獻。
李鴻章首先針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的六條“救時要策”,逐條給予論證,面對鴉片戰争以來的時局,李鴻章承認“江海各口、門戶洞開”的現實,表示了“自有洋務以來,疊次辦結之案,無非委曲将就”的不滿意态度,說出了此前與日交涉“幾于管秃唇焦”的費力和辛苦。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對近鄰日本的快速興起看得很真切,并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呼籲與日本競争才是當務之急。
日本國“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煤鐵礦。
自鑄洋錢,于國計民生不無利益,并多派留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債,與英人暗結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故敢稱雄東土,蔑視中國,有窺犯台灣之舉。
泰西雖強,尚在七萬裡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闼,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
針對國内的形勢,李鴻章給出了一個藥方:那就是變革和奮起。
針對此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呼籲遵循實事求是的精神,采取務實策略,改革内政、興辦洋務以自強;對外懼戰以求内部自強發展的和平環境,切不可逞意氣孤注一擲,把國事視為兒戲;内政不修,則“戰守皆不足以恃,而可亦不可久也”。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的理論,那就是“外須和戎,内須變法”。
在這種大政方針下,李鴻章概括了幾點具體方案:一是“海防”重于“塞防”;二是反侵略之戰不能意氣用事,必須以全局觀來進行統籌,采取理智務實的态度;三是在西北邊境,屯兵耕種,積蓄力量;四是節省的軍饷全部用于東南海防,否則首尾難以兼顧,如同魚與熊掌一樣,不能兩全。
對于李鴻章提出的暫緩西征、全力經營海防的觀點,左宗棠表示堅決反對,左宗棠認為,收複新疆是整個國防戰略形勢的需要。
中國定都北京,蒙古環衛北方,因此,北方和西方的穩定直接關系到都城的安危。
在這關鍵時期,如果不立即平定新疆的叛亂,日久之後,必然生變。
就眼下來說,俄國、英國尚不會介入中國平定叛亂之舉,所以趁此機會速戰速決。
從經費上說,海防本來就有經常之軍費,而塞防本來的經費就不多,即使得全部停了,對于“海防”也沒有什麼大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朝廷在這樣的“擺平衡”中,掌握得應該還算不錯。
畢竟,無論對李鴻章,還是對左宗棠而言,他們都是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上提出問題。
而就朝廷本身來說,在精力、物力和财力許可的範圍内,當然是願意兩者兼顧。
于是,朝廷一方面令左宗棠不惜一切代價收複新疆等失地;另外一方面,立即讓李鴻章、沈葆桢等,積極組建南北洋水師。
1876年,左宗棠率軍西征,先後收複新疆南北路,阿古柏服毒自殺,西征軍取得大勝,為後來迫使俄國交還伊犁創造了條件。
在很多人看來,左宗棠的“塞防”畢竟是有結果的,國家通過西征維持了領土完整。
而海防呢,李鴻章所花費巨資打造起來的“北洋水師”最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樣的一“得”一“失”,在後人心目中的輕重頓顯,所以有不少後人在評價李鴻章、左宗棠時,難免一抑一揚,泾渭分明。
這也是李鴻章在大衆評價範疇中遠遠不如左宗棠的重要原因。
就個人出發點來說,在李鴻章與左宗棠之間,并無本質的區别,他們都是想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
他們的不同,隻是看法的不同,也是所處位置的不同——李鴻章淮系的主要地盤在北洋及東南沿海省份,他當然要強調海防的重要性;而左宗棠湘系的勢力由東南已移到西北,他當然要強調西北邊疆的重要,主張收複新疆。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堅決反對丁日昌提出的建立北、東、南三洋海軍的建議,認為沿海一水可通,隻要各處駐有輪船,自可聯成一氣,所以海軍應集中領導統一指揮,不可分而治之。
應該說,左宗棠這一點主張是切合實際的。
孰料好事多磨,正當各省督撫的意見基本彙齊,準備着手辦理的時候,1875年初,20歲的同治為八大胡同的風流付出了代價,得了梅毒魂上九天。
慈禧太後立醇親王之子載湉入繼大統,年号光緒。
15日,兩宮皇太後宣布再次垂簾聽政。
海軍之事,又被耽擱了一陣。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朝廷任命了李鴻章和沈葆桢為南北洋海防事宜督辦,但沒兩年
條陳遞上後,總理衙門認為頗有參考價值,也提出了六條意見,和丁日昌的奏折一起交濱江沿海各省督撫、将軍讨論,限一月内複奏。
陝、甘不屬濱江沿海地區,本不在饬議大員之列,但總理衙門認為陝甘總督左宗棠“留心洋務,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别咨請他參加籌議。
總理衙門文書下發後,濱江沿海的各官員們紛紛上奏,提出自己的看法。
從總體上說,有主張專事海防經營而放棄塞防的,有主張塞防而放棄海防建設的,有主張海防塞防并重的。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算是粉墨登場,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海防思想了。
奏章向來簡短的李鴻章這一次破例寫了洋洋萬言的《籌議海防折》,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海防問題的看法,内容不僅涉及海防,而且還引申到洋務運動及其他問題。
可以說,這一份奏折集中體現了李鴻章的洋務——改革思想體系,是理解李鴻章關于國策有關思想的重要文獻。
李鴻章首先針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的六條“救時要策”,逐條給予論證,面對鴉片戰争以來的時局,李鴻章承認“江海各口、門戶洞開”的現實,表示了“自有洋務以來,疊次辦結之案,無非委曲将就”的不滿意态度,說出了此前與日交涉“幾于管秃唇焦”的費力和辛苦。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對近鄰日本的快速興起看得很真切,并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呼籲與日本競争才是當務之急。
日本國“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煤鐵礦。
自鑄洋錢,于國計民生不無利益,并多派留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債,與英人暗結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故敢稱雄東土,蔑視中國,有窺犯台灣之舉。
泰西雖強,尚在七萬裡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闼,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
針對國内的形勢,李鴻章給出了一個藥方:那就是變革和奮起。
針對此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鴻章呼籲遵循實事求是的精神,采取務實策略,改革内政、興辦洋務以自強;對外懼戰以求内部自強發展的和平環境,切不可逞意氣孤注一擲,把國事視為兒戲;内政不修,則“戰守皆不足以恃,而可亦不可久也”。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的理論,那就是“外須和戎,内須變法”。
在這種大政方針下,李鴻章概括了幾點具體方案:一是“海防”重于“塞防”;二是反侵略之戰不能意氣用事,必須以全局觀來進行統籌,采取理智務實的态度;三是在西北邊境,屯兵耕種,積蓄力量;四是節省的軍饷全部用于東南海防,否則首尾難以兼顧,如同魚與熊掌一樣,不能兩全。
對于李鴻章提出的暫緩西征、全力經營海防的觀點,左宗棠表示堅決反對,左宗棠認為,收複新疆是整個國防戰略形勢的需要。
中國定都北京,蒙古環衛北方,因此,北方和西方的穩定直接關系到都城的安危。
在這關鍵時期,如果不立即平定新疆的叛亂,日久之後,必然生變。
就眼下來說,俄國、英國尚不會介入中國平定叛亂之舉,所以趁此機會速戰速決。
從經費上說,海防本來就有經常之軍費,而塞防本來的經費就不多,即使得全部停了,對于“海防”也沒有什麼大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朝廷在這樣的“擺平衡”中,掌握得應該還算不錯。
畢竟,無論對李鴻章,還是對左宗棠而言,他們都是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上提出問題。
而就朝廷本身來說,在精力、物力和财力許可的範圍内,當然是願意兩者兼顧。
于是,朝廷一方面令左宗棠不惜一切代價收複新疆等失地;另外一方面,立即讓李鴻章、沈葆桢等,積極組建南北洋水師。
1876年,左宗棠率軍西征,先後收複新疆南北路,阿古柏服毒自殺,西征軍取得大勝,為後來迫使俄國交還伊犁創造了條件。
在很多人看來,左宗棠的“塞防”畢竟是有結果的,國家通過西征維持了領土完整。
而海防呢,李鴻章所花費巨資打造起來的“北洋水師”最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樣的一“得”一“失”,在後人心目中的輕重頓顯,所以有不少後人在評價李鴻章、左宗棠時,難免一抑一揚,泾渭分明。
這也是李鴻章在大衆評價範疇中遠遠不如左宗棠的重要原因。
就個人出發點來說,在李鴻章與左宗棠之間,并無本質的區别,他們都是想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
他們的不同,隻是看法的不同,也是所處位置的不同——李鴻章淮系的主要地盤在北洋及東南沿海省份,他當然要強調海防的重要性;而左宗棠湘系的勢力由東南已移到西北,他當然要強調西北邊疆的重要,主張收複新疆。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堅決反對丁日昌提出的建立北、東、南三洋海軍的建議,認為沿海一水可通,隻要各處駐有輪船,自可聯成一氣,所以海軍應集中領導統一指揮,不可分而治之。
應該說,左宗棠這一點主張是切合實際的。
孰料好事多磨,正當各省督撫的意見基本彙齊,準備着手辦理的時候,1875年初,20歲的同治為八大胡同的風流付出了代價,得了梅毒魂上九天。
慈禧太後立醇親王之子載湉入繼大統,年号光緒。
15日,兩宮皇太後宣布再次垂簾聽政。
海軍之事,又被耽擱了一陣。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朝廷任命了李鴻章和沈葆桢為南北洋海防事宜督辦,但沒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