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日中天

關燈
1886年,李鴻章63歲。

    這個年齡,對于一般人來說,這可能是終老南山看夕陽了,但對于李鴻章來說,此時正是如日中天。

    在此之前,曆經3年的中法戰争結束,從戰争結束那一天起,李鴻章又将主要精力轉移到北洋水師的建設上。

    3年後,也即1886年,北洋水師終于建設完畢。

    光緒親生父親、醇親王奕受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委托,帶了200多人的巡視團,在李鴻章的陪同下,視察了新組建的北洋水師。

    那一天陽光燦爛,海水輕拂,李鴻章和巡視團以及各國公使,乘上了排水量達2800噸的“海晏号”,在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超勇”等8艘軍艦的護衛下,威風凜凜地從天津直駛旅順。

    到了旅順之後,醇親王和李鴻章登上黃金山炮台,居高臨下,遠處清國的軍艦像箭一樣馳騁在海面上。

    李鴻章與醇親王觀看了8艘軍艦表演打靶,又觀看了魚雷發射……海天之際,轟然一片,水柱沖天。

    當看到威武雄壯的北洋水師彈無虛發擊中目标時,醇親王和李鴻章忍不住舒心地開懷大笑。

    醇親王當即賦詩贊頌,李鴻章也作了兩首詩唱和。

     雕弓玉節出天阊,士女如山擁繡裳。

     照海旌旗搖電影,切雲戈槊耀榮光。

     飲飛禁旅嚴千帳,羅拜夷酋列幾行。

     德協謙尊齊贊頌,力辭黃屋福威揚。

     萬千氣象蜃樓高,忽地齊煙湧六鳌。

     慈佛護持看獻瑞,仙舟共濟敢辭勞。

     自憐堅壁心偏苦,卻愧屯田诏屢褒。

     無限臨歧依戀意,漫吟潭水答雲璈。

     平心而論,李鴻章這兩首詩寫得堆砌而雕琢,毫無稱道之處。

    相比較李鴻章少年時所著的10首《入都》詩的意氣風發,要差很多。

    人生就是這樣匪夷所思,等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時,真氣就會虛弱;而春風得意之時,詩情和意蘊往往都會大打折扣,思想的火花也會變得暗淡無光。

     1886年光緒父親醇親王(中)大閱海軍,右為李鴻章。

     李鴻章陪同醇親王在旅順閱兵 李鴻章實在是太高興了。

    也許,人一高興,也就簡單淺薄了。

    詩畢竟是次要的,對于李鴻章來說,北洋水師才是畢生的夢想,如今美夢成真,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如果從頭到尾算起來,北洋水師從動議到完成,足足有近20年的時間。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克天京,标志着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農民運動開始退潮,清王朝度過了覆滅的危機,再也不用擔心壽終正寝了。

    南方的太平軍餘部、北方的撚軍以及西北的少數民族起義雖然堅持了數年之久,但卻無力回天。

    對于清國來說,由于長年的軍事作戰,對洋人的屢屢賠款,整個國家的财政面臨崩潰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西洋列強,包括相鄰的沙俄,乃至新興的日本,都開始虎視眈眈。

     1865年以後,清國邊境狼煙四起——在西部邊境,沙俄以“代管”為名,進占伊犁。

    英國為了不讓新疆落入“北極熊”之口,對于從中亞入侵南疆的阿古柏政權予以外交承認。

    清廷在這樣的情形下,将“鐵血大将”左宗棠由福州調任陝西,任陝甘總督。

    在陝甘總督的位置上,左宗棠花了7年時間,平定了西北。

    到了1873年,左宗棠終于騰出手來,一邊派軍進駐河西走廊,一邊向朝廷報告,準備進軍新疆收複失地。

     東海同樣也是硝煙彌漫。

    1874年,新興的日本為了轉移因改革維新所引起的矛盾,以琉球船民被台灣土著殺害為由,入侵台灣。

    消息傳來,欽差大臣沈葆桢帶領中國生産的軍艦“安瀾”、“伏波”等前往台灣;李鴻章也緊急調集駐紮在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入台,并運去洋炮20門。

    清軍的到來,給日軍以強大震懾。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内務卿大久保利通親自出馬來到北京,和清國進行談判。

    清政府此時因西北在阿古柏的控制下,中法關系也因越南問題有緊張的趨勢,加上英、美、法三國的調停,決定妥協。

    經談判,中國付給日本白銀50萬兩,日本從台灣撤軍。

    大久保利通在結束北京的談判來到天津,李鴻章在會見他時,談到了兩國的變革,李鴻章感慨地說:“貴國眼疾手快,萬事運轉通暢。

    而我國,如足下所知,國古而舊弊凝結,改革非易。

    ”日本的狼子野心雖然被平息下來,但“蕞爾小國”竟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對清國的震動很大,朝廷大為震驚,再次正視海防問題,從而引發了海防、塞防之争。

     實際上清廷的此次大讨論的幕後操盤手正是李鴻章,是李鴻章在與恭親王奕䜣唱“雙簧”。

    李鴻章在組建中國海軍上的努力,與修鐵路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為了引起朝廷對海防的重視,1874年11月,李鴻章授意正在廣東提陽老家養病的前江蘇巡撫丁日昌向朝廷上了一個奏折,提出建設中國海軍的設想。

    丁日昌早在1867年任江蘇布政使時就提出設立“三洋水師”的構想,到1868年,正式向兩江總督曾國藩提出,名為《内外洋水師章程》,并附《海洋水師章程别議》,其主要内容,即是将沿海劃為三洋:設北洋提督于大沽口,轄直隸、盛京、大沽各海口;設中洋提督于吳淞口,轄江蘇、浙江各海口;設南洋提督于廈門,轄福建、廣東各海口。

    但在當時被曾國藩壓下未報。

    僅有少數知交好友如薛福成等知道。

    6年以後,丁日昌再度遞上這份條陳時,他又拟出六條具體的建議,主要有: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