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洋務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的子弟交給清廷,以讓他們赴美。
首批學生,隻好由那些熱衷洋務的幹将們安排了自己的子弟。
誰知那些留學生到了美國後,像出籠的小鳥一樣飛到了自由的天地。
很快,這一批留學生有了很大的改變:有的開始信仰基督教;很多人以長長的辮子為羞,把辮子挽起壓在帽子裡,有的甚至把辮子剪了;有的再也不願意學習孔孟之道了,隻願意讀西方書……容闳本人甚至在美國娶了一個白人女子為妻,這在清國的官員看來,無疑是妖逆之舉了。
留學生到美國後的變化,讓容闳的同事、同赴美國的總監督陳蘭彬大為恐慌,趕忙打報告回國,建議火速召回留學生,說要是再不召回的話,華夏留學生都将變成洋蠻子了。
消息傳回國内之後,在朝廷引起了很大恐慌,很多人紛紛支持召回留學生。
一段時間之後,由于中國留學生要求進美國西點軍校等事宜受阻,舊勢力的壓力更大了,朝廷也沒有了主意,隻好同意撤回留學生。
李鴻章雖多次據理力争,但在恭親王奕䜣的堅持下,留學生還是回到了國内。
李鴻章主持下的第一次外派留學生一事,在無奈中打了一個水漂。
京師同文館學生 盡管留學計劃不幸夭折,但這次時間不長的留學生涯,還是為清廷培養了不少人才。
在那些歸國的留學生當中,從事礦山、電報、鐵路等行業的有30多人,包括6名工程師、3名鐵路局長;從事外交、行政行業的也有20多人。
在他們當中,後來比較有名的有開平煤礦采礦工程師邝榮光、中國鐵路第一人詹天佑、北洋政府内閣總理唐紹儀以及外交總長梁敦彥等。
留美學生 李鴻章修鐵路的事情,同樣可以說明洋務運動的艱難,也可以說明李鴻章的苦心孤詣以及堅忍不拔。
鐵路的産生是世界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标志,從某種程度上說,鐵路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交通的範疇,它是人類改變生活觀念的一個标志,是集人類想像力、創造力和挑戰自然雄心為一體的裡程碑。
李鴻章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
早在1863年,正和太平軍打仗的李鴻章就收到上海27家英法洋行老闆的聯名信,第一次提出要在上海和蘇州之間修建鐵路,洋人們說,如果修成這段鐵路,清軍可以利用它攻打太平軍。
李鴻章把這個建議報告給了朝廷。
朝廷根本就不予答複。
此時的大清,從皇帝到農民,其觀點都是驚人的一緻:中國不需要這個東西,中國的牛車盡管很慢,但是很穩,更重要的是,人坐在牛車上的清閑感覺是無與倫比的,“車辚辚,馬蕭蕭”,“青山轉,綠水還”,這樣的感覺多富有詩意啊。
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去建設那種醜陋的龐然大物呢?更何況,修鐵路會破壞風水,會讓地下的祖先之靈不得安甯。
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當然不予批準。
但李鴻章一直锲而不舍,1874年清廷組織著名的海防大讨論時,李鴻章再次提出要修建鐵路,那本著名的《籌議海防折》中,李鴻章就曾闡述了應該修鐵路的理由。
朝廷對于此事,根本沒有表态,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
李鴻章等得千辛萬苦,見朝廷一直無聲無息,隻好陽奉陰違,準備在唐山的煤礦區修一條10來裡長的鐵路。
就這條短短的鐵路,也費了李鴻章九牛二虎之力。
為了避免朝廷的非議,李鴻章特意聲明,這條鐵路不設火車機頭,而以驢馬拖載,這才得到了朝廷的恩準。
1881年6月9日,這條10多裡長的鐵路終于完工了。
這一天,也是英國火車發明人喬治·史蒂芬的百歲誕辰。
李鴻章特地選定這一天來剪彩,真是用心良苦。
通車的那一天,李鴻章在幕僚的陪同下,登上了火車,并與大家合影留念。
很快,流言蜚語來了,說火車行駛震動東陵,而且噴出的黑煙有傷莊稼。
結果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車頭,運煤的車皮再次被驢馬替代——中國第一條鐵軌上出現了咄咄怪事,一大群驢拉着重重的車廂在鐵軌上奔跑。
第一條鐵路的廢用,李鴻章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一時,關于李鴻章修鐵路的動機的傳言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專制制度的習慣做法是,人們的贊同與反對,往往都是對人不對事。
在清廷當時的機制下,大臣與大臣之間,在更大的程度上卻不完全是思想的不同,而是權力的争奪、利用以及别有用心……結果往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件事情的辦成很難,而毀壞一件事情卻相當容易。
直到1882年,唐山礦區的鐵路才恢複了機車牽引。
鐵路之事還是耽誤下來,這一耽誤,又是好幾年過去了。
1880年,李鴻章的老部下劉銘傳就任台灣第一任巡撫。
在任上,劉銘傳上了一道《請籌造鐵路折》,要求在台灣以及國内大興鐵路。
劉銘傳的奏折,跟丁日昌的要求建水師的奏折一樣,同樣是李鴻章的授意。
這是李鴻章習慣的“挺經”方式,正面“強攻”不成,就采取迂回戰術。
劉銘傳的奏折在清廷中重新激起軒然大波——贊成修鐵路的主要是各地的封疆大臣,比如李鴻章、劉坤一、左宗棠等;反對勢力主要來自朝中官員,尤其是滿族官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來到了京城,面見慈禧時,李鴻章送了慈禧一件“小玩意”——在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建一條小小的鐵路,由法國商人全額贊助。
李鴻章真是用心良苦,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對于朝廷決策者的一次鐵路交通的啟蒙教育。
不久,一條長1500米的微型鐵路落成了,慈禧太後和大臣坐上了6節車廂的小火車,火車晃晃悠悠地在園内繞了一個大圈,比乘馬車坐轎子更穩健快捷,慈禧直接地感受到現代化的車輪滾滾。
經過這一次切身體驗,慈禧的态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她再也不反對修建鐵路了。
5個月之後,清廷終于發布第一個關于興辦鐵路的正式文件。
容闳 這一年,距李鴻章首次上書倡導修建鐵路,整整過了14年。
在這14年中,李鴻章锲而不舍,力促鐵路在中國的實施。
這樣的耐心和執著不由讓人歎息。
對李鴻章而言,認識上的差距是很正常的,而由認識差距所造成的阻力,才是李鴻章平生感到最耗精力的一件事。
從李鴻章派留學生和修鐵路兩件事來看,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所遭受到的阻力,是如何強大了。
而李鴻章為求得清國一點一滴的改變,竭盡了自己的全力。
在很多時候,李鴻章采取隐忍,低調做人,積極做事。
這與後來康梁的戊戌變法,完全是兩種風格。
李鴻章從一開始就沒有采取疾風驟雨的方式,有時候,他甚至不得不放緩洋務運動的步伐,避免由這一切而産生的尖銳矛盾;而當矛盾稍稍緩和,李鴻章又以退為進,重新采取積極之勢。
在這方面,李鴻章算是老謀深算,他懂得妥協,知道妥協在政治活動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洋務運動等一些問題上,李鴻章也避免在理論和口号上進行争論,力求隻埋頭做事,不涉及理論的較真。
這一點可以說是李鴻章的智慧和精明之處。
作為一個老辣的政治推手,李鴻章當然知道這一點。
李鴻章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從沒有将自己對于“道器統一”的認識向前推進,從而觸及到政制、倫理等根本問題。
李鴻章從不想介入實質性問題,他隻是使自己的诠釋停留在較低的層面上,不涉及到問題的核心,從很實在的角度打開國門學習西方。
中國最早的鐵路 年屆半百的李鴻章就像一匹驽馬一樣顫顫巍巍地拉起了整個朝廷。
對于李鴻章的處境,知之者,莫過于日本内閣總理伊藤博文了。
伊藤博文曾在談到中日戰争前中國海軍的弱點時指出:“李忠于朝廷,但是他還負責處理許多緊迫的事務,他此時已成為全國督撫的領袖,集内政、外交、洋務、海防于一身。
在1880年代末、1890年代初,他忙于應付每日遇到的政治問題,以緻不能對北洋海軍諸多問題給予充分的注意。
”伊藤博文最後得出結論說:“李鴻章的任務比起今天人們所能想像
首批學生,隻好由那些熱衷洋務的幹将們安排了自己的子弟。
誰知那些留學生到了美國後,像出籠的小鳥一樣飛到了自由的天地。
很快,這一批留學生有了很大的改變:有的開始信仰基督教;很多人以長長的辮子為羞,把辮子挽起壓在帽子裡,有的甚至把辮子剪了;有的再也不願意學習孔孟之道了,隻願意讀西方書……容闳本人甚至在美國娶了一個白人女子為妻,這在清國的官員看來,無疑是妖逆之舉了。
留學生到美國後的變化,讓容闳的同事、同赴美國的總監督陳蘭彬大為恐慌,趕忙打報告回國,建議火速召回留學生,說要是再不召回的話,華夏留學生都将變成洋蠻子了。
消息傳回國内之後,在朝廷引起了很大恐慌,很多人紛紛支持召回留學生。
一段時間之後,由于中國留學生要求進美國西點軍校等事宜受阻,舊勢力的壓力更大了,朝廷也沒有了主意,隻好同意撤回留學生。
李鴻章雖多次據理力争,但在恭親王奕䜣的堅持下,留學生還是回到了國内。
李鴻章主持下的第一次外派留學生一事,在無奈中打了一個水漂。
京師同文館學生 盡管留學計劃不幸夭折,但這次時間不長的留學生涯,還是為清廷培養了不少人才。
在那些歸國的留學生當中,從事礦山、電報、鐵路等行業的有30多人,包括6名工程師、3名鐵路局長;從事外交、行政行業的也有20多人。
在他們當中,後來比較有名的有開平煤礦采礦工程師邝榮光、中國鐵路第一人詹天佑、北洋政府内閣總理唐紹儀以及外交總長梁敦彥等。
留美學生 李鴻章修鐵路的事情,同樣可以說明洋務運動的艱難,也可以說明李鴻章的苦心孤詣以及堅忍不拔。
鐵路的産生是世界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标志,從某種程度上說,鐵路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交通的範疇,它是人類改變生活觀念的一個标志,是集人類想像力、創造力和挑戰自然雄心為一體的裡程碑。
李鴻章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
早在1863年,正和太平軍打仗的李鴻章就收到上海27家英法洋行老闆的聯名信,第一次提出要在上海和蘇州之間修建鐵路,洋人們說,如果修成這段鐵路,清軍可以利用它攻打太平軍。
李鴻章把這個建議報告給了朝廷。
朝廷根本就不予答複。
此時的大清,從皇帝到農民,其觀點都是驚人的一緻:中國不需要這個東西,中國的牛車盡管很慢,但是很穩,更重要的是,人坐在牛車上的清閑感覺是無與倫比的,“車辚辚,馬蕭蕭”,“青山轉,綠水還”,這樣的感覺多富有詩意啊。
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去建設那種醜陋的龐然大物呢?更何況,修鐵路會破壞風水,會讓地下的祖先之靈不得安甯。
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大逆不道,當然不予批準。
但李鴻章一直锲而不舍,1874年清廷組織著名的海防大讨論時,李鴻章再次提出要修建鐵路,那本著名的《籌議海防折》中,李鴻章就曾闡述了應該修鐵路的理由。
朝廷對于此事,根本沒有表态,事情就這樣拖了下來。
李鴻章等得千辛萬苦,見朝廷一直無聲無息,隻好陽奉陰違,準備在唐山的煤礦區修一條10來裡長的鐵路。
就這條短短的鐵路,也費了李鴻章九牛二虎之力。
為了避免朝廷的非議,李鴻章特意聲明,這條鐵路不設火車機頭,而以驢馬拖載,這才得到了朝廷的恩準。
1881年6月9日,這條10多裡長的鐵路終于完工了。
這一天,也是英國火車發明人喬治·史蒂芬的百歲誕辰。
李鴻章特地選定這一天來剪彩,真是用心良苦。
通車的那一天,李鴻章在幕僚的陪同下,登上了火車,并與大家合影留念。
很快,流言蜚語來了,說火車行駛震動東陵,而且噴出的黑煙有傷莊稼。
結果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車頭,運煤的車皮再次被驢馬替代——中國第一條鐵軌上出現了咄咄怪事,一大群驢拉着重重的車廂在鐵軌上奔跑。
第一條鐵路的廢用,李鴻章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一時,關于李鴻章修鐵路的動機的傳言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專制制度的習慣做法是,人們的贊同與反對,往往都是對人不對事。
在清廷當時的機制下,大臣與大臣之間,在更大的程度上卻不完全是思想的不同,而是權力的争奪、利用以及别有用心……結果往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件事情的辦成很難,而毀壞一件事情卻相當容易。
直到1882年,唐山礦區的鐵路才恢複了機車牽引。
鐵路之事還是耽誤下來,這一耽誤,又是好幾年過去了。
1880年,李鴻章的老部下劉銘傳就任台灣第一任巡撫。
在任上,劉銘傳上了一道《請籌造鐵路折》,要求在台灣以及國内大興鐵路。
劉銘傳的奏折,跟丁日昌的要求建水師的奏折一樣,同樣是李鴻章的授意。
這是李鴻章習慣的“挺經”方式,正面“強攻”不成,就采取迂回戰術。
劉銘傳的奏折在清廷中重新激起軒然大波——贊成修鐵路的主要是各地的封疆大臣,比如李鴻章、劉坤一、左宗棠等;反對勢力主要來自朝中官員,尤其是滿族官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來到了京城,面見慈禧時,李鴻章送了慈禧一件“小玩意”——在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建一條小小的鐵路,由法國商人全額贊助。
李鴻章真是用心良苦,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對于朝廷決策者的一次鐵路交通的啟蒙教育。
不久,一條長1500米的微型鐵路落成了,慈禧太後和大臣坐上了6節車廂的小火車,火車晃晃悠悠地在園内繞了一個大圈,比乘馬車坐轎子更穩健快捷,慈禧直接地感受到現代化的車輪滾滾。
經過這一次切身體驗,慈禧的态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她再也不反對修建鐵路了。
5個月之後,清廷終于發布第一個關于興辦鐵路的正式文件。
容闳 這一年,距李鴻章首次上書倡導修建鐵路,整整過了14年。
在這14年中,李鴻章锲而不舍,力促鐵路在中國的實施。
這樣的耐心和執著不由讓人歎息。
對李鴻章而言,認識上的差距是很正常的,而由認識差距所造成的阻力,才是李鴻章平生感到最耗精力的一件事。
從李鴻章派留學生和修鐵路兩件事來看,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所遭受到的阻力,是如何強大了。
而李鴻章為求得清國一點一滴的改變,竭盡了自己的全力。
在很多時候,李鴻章采取隐忍,低調做人,積極做事。
這與後來康梁的戊戌變法,完全是兩種風格。
李鴻章從一開始就沒有采取疾風驟雨的方式,有時候,他甚至不得不放緩洋務運動的步伐,避免由這一切而産生的尖銳矛盾;而當矛盾稍稍緩和,李鴻章又以退為進,重新采取積極之勢。
在這方面,李鴻章算是老謀深算,他懂得妥協,知道妥協在政治活動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洋務運動等一些問題上,李鴻章也避免在理論和口号上進行争論,力求隻埋頭做事,不涉及理論的較真。
這一點可以說是李鴻章的智慧和精明之處。
作為一個老辣的政治推手,李鴻章當然知道這一點。
李鴻章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從沒有将自己對于“道器統一”的認識向前推進,從而觸及到政制、倫理等根本問題。
李鴻章從不想介入實質性問題,他隻是使自己的诠釋停留在較低的層面上,不涉及到問題的核心,從很實在的角度打開國門學習西方。
中國最早的鐵路 年屆半百的李鴻章就像一匹驽馬一樣顫顫巍巍地拉起了整個朝廷。
對于李鴻章的處境,知之者,莫過于日本内閣總理伊藤博文了。
伊藤博文曾在談到中日戰争前中國海軍的弱點時指出:“李忠于朝廷,但是他還負責處理許多緊迫的事務,他此時已成為全國督撫的領袖,集内政、外交、洋務、海防于一身。
在1880年代末、1890年代初,他忙于應付每日遇到的政治問題,以緻不能對北洋海軍諸多問題給予充分的注意。
”伊藤博文最後得出結論說:“李鴻章的任務比起今天人們所能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