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洋務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了他實在而精明的一面。
曾經的草根經驗讓這個江淮書生遠離迂腐的思維方式,也讓他形成了準确的判斷力。
李鴻章要的,就是那種最基本的實效。
當一個事物變得不甚清晰的時候,李鴻章便用最簡單的利益得失來判斷事物的價值。
這種最基本的判斷往往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接近事實并且切實可行的。
比如,在開放通商口岸的問題上,當時清政府和列強為此唇焦舌痹,甚至不惜兵戎相見,而李鴻章的看法顯然要豁達得多:“人皆震驚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國到處準他人寄居貿易,而仍日益強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強。
”李鴻章是主張更多開放通商口岸的,在當時,一個朝廷大臣能這樣實事求是地表達出反面意見,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的,也是需要相當膽略的。
在李鴻章看來,這個泱泱大國肯定是患上了重病。
雖然李鴻章不算是一個優秀的醫生,不能診斷出病因的核心所在,但他起碼看到了這個大國表面的膿腫。
在李鴻章眼中,這個已入膏肓的病人,是不能用猛藥的,也不能用手術刀,隻能局部進行調理,或者用點補藥使他變得強壯起來。
李鴻章尋找到的一條路徑是,從模仿開始,尋求改變,隻有先得其表,才能得其根本。
以這種初衷所倡導的洋務運動,完全可以看作是這個東方帝國的一次内部修煉,是一場高舉招幡的借屍還魂。
江南制造局 當然,李鴻章的作法,也是無奈之舉。
它是一種精明,一種權衡得失的判斷,而不是審時度勢的智慧。
這樣說,是因為李鴻章對于世界的大勢還處于一種模糊狀态,沒有從文化以及思維方式上明白這塊土地落後的真正原因,也不明白薄弱的核心所在。
在國門被打開的最初時光,李鴻章們就像是小販一下子輸掉了所有的血本,然後紅着眼想扳回所有的賭資。
至于競争的實質,輸的真正原因,卻不甚明了。
在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沖擊之後,這塊土地茫然失措。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能抖擻起精神,潛下心來模仿和跟從,也不失為一件妥帖之事。
這樣的行為,也算是當時所能從事的最适宜的方式了。
随之對于西方越來越深入的了解,李鴻章切身的感受就是,就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文化、科技以及軍事的狀況,根本沒有打赢這場戰争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形下,李鴻章覺得隻有一種路徑可以改變,那就是争取時間,“深挖洞,廣積糧”,潛心自強,以一種新的方式韬光養晦,圖謀着讓這個東方帝國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李鴻章團結了一大幫有志之士從事着這項亘古未有的改良。
對于自己的部下和幕僚的選擇,李鴻章有着自己的标準。
标準就是要符合洋務運動的基本原則,首當其沖,就是對于西方科技不排斥,并且,有着做實事的能力。
在這些幕僚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具有新思想的洋務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唐廷樞、馮桂芬、盛宣懷、鄭觀應、徐潤、容闳、馬建忠、羅豐祿、伍廷芳、吳汝綸、袁世凱等。
在他的親友中,隻有他的大兒子李經方和女婿張佩綸進入了他的幕府,其他人均輪不上。
在他看來,李經方外語過人,通五國文字,對西方的情況較了解,性格沉穩,能辦事;而張佩綸有才華,敢直言,有膽略。
這些都是他所需要的。
可以說,數十年間,在李鴻章的周圍,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具開放智慧和實際才幹的中級官員、外交人才和商務人員,他們當中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李鴻章将他們網羅在自己周圍,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
曾有人評價說“李鴻章可以名副其實地被稱為是幕府制度當中最偉大的産兒,幕府制度最熟練的運作者和幕府制度最後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據統計,在李鴻章身邊的幕僚有數百人。
他正是依靠着這支龐大的幕僚集團,實踐着他的主張和思想。
在李鴻章的幕僚中,周馥跟随李鴻章的時間最長。
從淮軍還在招兵買馬之時,一直到《辛醜條約》的腥風血雨之際,周馥一直都在李鴻章的鞍前馬後,前後“風雨龍門四十年”,隻有短時間去内地任職。
周馥就像李鴻章的管家一樣,無論是籌饷、治河、開礦、辦學、修鐵路等,李鴻章很多事情都交給周馥來辦。
周馥一直忠心耿耿,直到李鴻章在賢良寺大吐血去世,周馥都一直守候在李鴻章的身邊。
周馥 李鴻章搞洋務運動時,有一個幹将叫做盛宣懷。
他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經商好手。
盛宣懷是常州人,他有着江浙人固有的聰明和幹練。
盛宣懷幫李鴻章辦輪船、辦鐵路、辦電報、辦冶鐵公司、辦棉紗廠、辦海關,還全權代表李鴻章對外進行商務談判。
盛宣懷做事練明敏達,具有實幹才能,而且對李鴻章一直忠心耿耿,也李鴻章的左膀右臂。
盛宣懷 唐廷樞原先是英國人在中國最大的洋行——怡和洋行的總買辦,幫英國人經營絲茶出口貿易,辦洋務很有一套。
李鴻章惜才如命,把唐廷樞挖來,任輪船招商局總辦;1876年,李鴻章開辦開灤煤礦,任唐廷樞為經理,唐聘用了十多個西洋工程師,裝上現代化的水泵、電風扇、吊煤機,年産煤25萬噸。
除了開灤煤礦外,在唐廷樞手上,還興辦了好幾家在中國近代史上數得着的大企業。
可以說,唐廷樞是李鴻章辦實業的最得力的幹将之一。
唐廷樞 馬建忠則是李鴻章麾下的外交幹将。
馬建忠家與李鴻章是世交,馬建忠的哥哥馬建勳在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時,就在李鴻章的幕府,也是他将馬建忠推薦給了李鴻章。
馬建忠年輕時即精通好幾國外語,李鴻章見他聰明異常,便将他送到法國留學,兼任駐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譯。
1879年,馬建忠取得博士學位回國,算是當時留學生中學位最高者。
馬建忠回國後,一直幫李鴻章辦洋務,曾受命去印度和朝鮮處理外交,也曾管理過輪船招商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
馬建忠還對漢語的語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構架,他編撰了著名的《馬氏文通》,這是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庚子事變後,李鴻章來到北京擔任議和大臣,馬建忠一直跟随李鴻章左右,擔任外電的翻譯。
由于工作量巨大,馬建忠勞累過度,不幸中暑身亡。
除了這些才高八鬥、務實能幹的幕僚們之外,李鴻章的身邊還有一道特殊的風景,那就是洋人幕僚。
李鴻章從來就不盲目排外,早在他進軍上海之時,他在淮軍中,就聘請了一些外國軍事顧問。
在辦理洋務運動時,李鴻章當然也招募了很多西方有學之士。
在李鴻章的西方人顧問群中,有兩個人是中堅分子。
一個是德國人德璀琳,另一個則是美國人畢德格。
他們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李鴻章的幕僚,但卻起着比一般幕僚更為重要的作用。
在李鴻章任職北洋期間,同他們始終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幾乎在所有面臨的内政與外交上,二人都為李鴻章出謀劃策,受到李的信任。
德璀琳還有一個身份,他是赫德當總稅務司時的天津海關稅務司。
在李鴻章那裡,德璀琳負責聯絡那些在李鴻章的工商企業中任職的外國人,算是李鴻章洋務運動以及辦理外交事務的聯絡官。
畢德格則原是美國内戰時期的一個騎兵,來到中國後,很快就精通漢語。
1872年,他成為美國駐天津領事館的副領事和翻譯。
後來,李鴻章聘請了他,先是讓他擔任家庭教師,然後,又讓他擔任自己的私人外文秘書和翻譯。
畢德格為李鴻章解讀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著作。
李鴻章通過畢德格的翻譯,對于西方世界了解很多。
除此之外,畢德格還為李鴻章物色了不少西洋優秀人才,陪同外國工程師或技術人員赴内地探礦。
1895年,畢德格曾随李鴻章一道赴馬關談判,為之收集、提供情報。
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去世,一個月後,畢德格也去世了。
在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中,畢德格負責管理在北洋海軍裡任職的外國人。
如果按地域來劃分的話,德璀琳和畢德格還有一個不太嚴格的區分:德璀琳聯絡着在李鴻章手下
曾經的草根經驗讓這個江淮書生遠離迂腐的思維方式,也讓他形成了準确的判斷力。
李鴻章要的,就是那種最基本的實效。
當一個事物變得不甚清晰的時候,李鴻章便用最簡單的利益得失來判斷事物的價值。
這種最基本的判斷往往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接近事實并且切實可行的。
比如,在開放通商口岸的問題上,當時清政府和列強為此唇焦舌痹,甚至不惜兵戎相見,而李鴻章的看法顯然要豁達得多:“人皆震驚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國到處準他人寄居貿易,而仍日益強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強。
”李鴻章是主張更多開放通商口岸的,在當時,一個朝廷大臣能這樣實事求是地表達出反面意見,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的,也是需要相當膽略的。
在李鴻章看來,這個泱泱大國肯定是患上了重病。
雖然李鴻章不算是一個優秀的醫生,不能診斷出病因的核心所在,但他起碼看到了這個大國表面的膿腫。
在李鴻章眼中,這個已入膏肓的病人,是不能用猛藥的,也不能用手術刀,隻能局部進行調理,或者用點補藥使他變得強壯起來。
李鴻章尋找到的一條路徑是,從模仿開始,尋求改變,隻有先得其表,才能得其根本。
以這種初衷所倡導的洋務運動,完全可以看作是這個東方帝國的一次内部修煉,是一場高舉招幡的借屍還魂。
江南制造局 當然,李鴻章的作法,也是無奈之舉。
它是一種精明,一種權衡得失的判斷,而不是審時度勢的智慧。
這樣說,是因為李鴻章對于世界的大勢還處于一種模糊狀态,沒有從文化以及思維方式上明白這塊土地落後的真正原因,也不明白薄弱的核心所在。
在國門被打開的最初時光,李鴻章們就像是小販一下子輸掉了所有的血本,然後紅着眼想扳回所有的賭資。
至于競争的實質,輸的真正原因,卻不甚明了。
在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沖擊之後,這塊土地茫然失措。
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能抖擻起精神,潛下心來模仿和跟從,也不失為一件妥帖之事。
這樣的行為,也算是當時所能從事的最适宜的方式了。
随之對于西方越來越深入的了解,李鴻章切身的感受就是,就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文化、科技以及軍事的狀況,根本沒有打赢這場戰争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形下,李鴻章覺得隻有一種路徑可以改變,那就是争取時間,“深挖洞,廣積糧”,潛心自強,以一種新的方式韬光養晦,圖謀着讓這個東方帝國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李鴻章團結了一大幫有志之士從事着這項亘古未有的改良。
對于自己的部下和幕僚的選擇,李鴻章有着自己的标準。
标準就是要符合洋務運動的基本原則,首當其沖,就是對于西方科技不排斥,并且,有着做實事的能力。
在這些幕僚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具有新思想的洋務和外交的代表人物,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唐廷樞、馮桂芬、盛宣懷、鄭觀應、徐潤、容闳、馬建忠、羅豐祿、伍廷芳、吳汝綸、袁世凱等。
在他的親友中,隻有他的大兒子李經方和女婿張佩綸進入了他的幕府,其他人均輪不上。
在他看來,李經方外語過人,通五國文字,對西方的情況較了解,性格沉穩,能辦事;而張佩綸有才華,敢直言,有膽略。
這些都是他所需要的。
可以說,數十年間,在李鴻章的周圍,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具開放智慧和實際才幹的中級官員、外交人才和商務人員,他們當中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李鴻章将他們網羅在自己周圍,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
曾有人評價說“李鴻章可以名副其實地被稱為是幕府制度當中最偉大的産兒,幕府制度最熟練的運作者和幕府制度最後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據統計,在李鴻章身邊的幕僚有數百人。
他正是依靠着這支龐大的幕僚集團,實踐着他的主張和思想。
在李鴻章的幕僚中,周馥跟随李鴻章的時間最長。
從淮軍還在招兵買馬之時,一直到《辛醜條約》的腥風血雨之際,周馥一直都在李鴻章的鞍前馬後,前後“風雨龍門四十年”,隻有短時間去内地任職。
周馥就像李鴻章的管家一樣,無論是籌饷、治河、開礦、辦學、修鐵路等,李鴻章很多事情都交給周馥來辦。
周馥一直忠心耿耿,直到李鴻章在賢良寺大吐血去世,周馥都一直守候在李鴻章的身邊。
周馥 李鴻章搞洋務運動時,有一個幹将叫做盛宣懷。
他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經商好手。
盛宣懷是常州人,他有着江浙人固有的聰明和幹練。
盛宣懷幫李鴻章辦輪船、辦鐵路、辦電報、辦冶鐵公司、辦棉紗廠、辦海關,還全權代表李鴻章對外進行商務談判。
盛宣懷做事練明敏達,具有實幹才能,而且對李鴻章一直忠心耿耿,也李鴻章的左膀右臂。
盛宣懷 唐廷樞原先是英國人在中國最大的洋行——怡和洋行的總買辦,幫英國人經營絲茶出口貿易,辦洋務很有一套。
李鴻章惜才如命,把唐廷樞挖來,任輪船招商局總辦;1876年,李鴻章開辦開灤煤礦,任唐廷樞為經理,唐聘用了十多個西洋工程師,裝上現代化的水泵、電風扇、吊煤機,年産煤25萬噸。
除了開灤煤礦外,在唐廷樞手上,還興辦了好幾家在中國近代史上數得着的大企業。
可以說,唐廷樞是李鴻章辦實業的最得力的幹将之一。
唐廷樞 馬建忠則是李鴻章麾下的外交幹将。
馬建忠家與李鴻章是世交,馬建忠的哥哥馬建勳在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時,就在李鴻章的幕府,也是他将馬建忠推薦給了李鴻章。
馬建忠年輕時即精通好幾國外語,李鴻章見他聰明異常,便将他送到法國留學,兼任駐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譯。
1879年,馬建忠取得博士學位回國,算是當時留學生中學位最高者。
馬建忠回國後,一直幫李鴻章辦洋務,曾受命去印度和朝鮮處理外交,也曾管理過輪船招商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
馬建忠還對漢語的語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構架,他編撰了著名的《馬氏文通》,這是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庚子事變後,李鴻章來到北京擔任議和大臣,馬建忠一直跟随李鴻章左右,擔任外電的翻譯。
由于工作量巨大,馬建忠勞累過度,不幸中暑身亡。
除了這些才高八鬥、務實能幹的幕僚們之外,李鴻章的身邊還有一道特殊的風景,那就是洋人幕僚。
李鴻章從來就不盲目排外,早在他進軍上海之時,他在淮軍中,就聘請了一些外國軍事顧問。
在辦理洋務運動時,李鴻章當然也招募了很多西方有學之士。
在李鴻章的西方人顧問群中,有兩個人是中堅分子。
一個是德國人德璀琳,另一個則是美國人畢德格。
他們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李鴻章的幕僚,但卻起着比一般幕僚更為重要的作用。
在李鴻章任職北洋期間,同他們始終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幾乎在所有面臨的内政與外交上,二人都為李鴻章出謀劃策,受到李的信任。
德璀琳還有一個身份,他是赫德當總稅務司時的天津海關稅務司。
在李鴻章那裡,德璀琳負責聯絡那些在李鴻章的工商企業中任職的外國人,算是李鴻章洋務運動以及辦理外交事務的聯絡官。
畢德格則原是美國内戰時期的一個騎兵,來到中國後,很快就精通漢語。
1872年,他成為美國駐天津領事館的副領事和翻譯。
後來,李鴻章聘請了他,先是讓他擔任家庭教師,然後,又讓他擔任自己的私人外文秘書和翻譯。
畢德格為李鴻章解讀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著作。
李鴻章通過畢德格的翻譯,對于西方世界了解很多。
除此之外,畢德格還為李鴻章物色了不少西洋優秀人才,陪同外國工程師或技術人員赴内地探礦。
1895年,畢德格曾随李鴻章一道赴馬關談判,為之收集、提供情報。
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去世,一個月後,畢德格也去世了。
在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中,畢德格負責管理在北洋海軍裡任職的外國人。
如果按地域來劃分的話,德璀琳和畢德格還有一個不太嚴格的區分:德璀琳聯絡着在李鴻章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