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雲中之鶴
關燈
小
中
大
,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的真實面目了。
也許,對于李鴻章來說,因為他擁有的才智太多,以至于我們無法看清他的軟肋;他的行動過于圓滑,我們便很難看出他的真實思想和性格。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李鴻章在他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到底需要怎樣的内心力量來支撐?在閱讀大量李鴻章的資料之後,有一些東西變得越來越清晰,那就是,在李鴻章的身上,存在着一種屬于他,又屬于中國文化傳統的東西;是屬于個人,又是屬于中國整個士大夫階層的精神。
與擁有繁雜豐富的經曆相一緻的,李鴻章同樣擁有的,是更為複雜也更為沉潛的心路曆程。
可以肯定的是,李鴻章的内心應該是有強大力量支撐的,這一點,從李鴻章孜孜不倦的行為就可以斷定,一個人,沒有巨大的内心力量,是不可能像一葉扁舟一樣漂浮在浩渺的海洋中的。
并且,可以肯定的是,支撐李鴻章身軀的,不僅隻是單薄的個人力量,肯定與中國文化精神緊密相連,是鴻蒙的中國文化向他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種精神的本質在于:李鴻章肯定能認識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偉大,同時也會了解到困難的艱巨,以至于在這一過程中,他常常陷入一種自欺欺人的高尚絕望,也陷入一種無法自省的習慣當中——那是意識到自己在從事着一個遠大目标的高尚,也是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的絕望。
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李鴻章大多數時候所呈現的,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隻是一個符号,一個表現體。
每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的思想都是極其隐秘的,在大多時間裡,他們并不按自己的想法辦事,而是以各種力量的權衡來作出行動。
他們的行為都可以說是不真實的,也是表象的,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他們的行動隻能說是某種需要的結果,并不代表自己真實的内心。
他們的真實思想,甚至不會暗藏在自己的行為中。
李鴻章同樣也是如此,關于他真實的想法,那真是屬于絕對隐秘的,也是極難揣測的。
或者,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已經沒有真實想法了,既然墜入這個泥潭,那就一切身不由己,有的,隻是自覺不自覺的下意識,是不能左右自己的集體無意識。
正是由于李鴻章一直身處這樣的體制和環境,決定了他不隻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處于一系列複雜矛盾中的一個有生命的個體。
在這樣的人身上,我們是很難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軀體的。
或許隻能等到夜深人靜時,在脫下頂戴花翎時,在脫去長袍馬褂時,換上睡衣睡袍時,我們才能感到一點真實,感到那個人物有屬于自己的影子。
而穿上官袍的人,是沒有影子的人。
但一個人所攜帶或者所呈現的東西是有着源頭的。
源頭,這種深藏不露但涵有内在力量的東西,來自身後的巨大文化背景,也來自自己的内心深處。
隻有對照源頭,這股涓涓的溪水才可能是清晰的。
同樣,一個人的内心世界同樣也是有着源頭的,一個人的本心是左右一個人最根本的原動力,而其表象則是他所接受的文化,他的教育,他的生活環境以及一些神秘的、甚至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神秘同樣也是一種通道,以一種不可解釋的方式傳達着某種信号。
任何時候他給我們呈現出的都是冰山的一角,而其絕大多數的真實,一直隐藏在神秘的後面,甚至連他自己也無從了解。
是李鴻章一直習慣于這樣的方式,還是他本身缺乏真正的濟世的思想體系?照我看來,後一種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由于李鴻章的性格,也由于他的知識結構,還由于他的整個文化背景,以及他所處的官場位置,這使得李鴻章在考慮中國的前途與道路的諸多問題時,采取了一種淺層而實用的方式,而這些方法與态度并不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隻是流于“器用”,并且李鴻章是深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這樣綜合的想法和因素,也就決定了李鴻章終究隻是一個器用者,也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馬關談判遇刺後的李鴻章,左眼頰下明顯可見槍傷。
李鴻章晚年給人印象最深的照片有兩張,一張是他坐在兩個人擡着的大轎上,局促而悲涼,這張照片攝于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之際,這是灰暗背景下的灰暗的人。
以李鴻章如此的風燭殘年,還在為國家的命運颠沛流離,忍辱負重。
另一張,就是李鴻章在甲午戰争之後赴日本談判被槍擊傷後的照片,臉上還有着槍擊的疤痕,山河破碎,李鴻章應該有着巨大的憤懑和悲恸吧。
這兩張照片,看起來不由讓人悲涼。
真不知該怎樣去理解李鴻章,他算是一個洞察曆史與未來的智者嗎?似乎怎麼都算不上。
如果大車必然要倒,妄圖去扶持反而是一種幹擾;如果曆史已無意于腐朽的現實,那麼,勵精圖治反而是一種累贅。
也許,李鴻章的悲劇就在于此。
試圖挽狂瀾于既倒,拼命搶救于無救,是人間最大的悲劇。
也許,對于李鴻章來說,因為他擁有的才智太多,以至于我們無法看清他的軟肋;他的行動過于圓滑,我們便很難看出他的真實思想和性格。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李鴻章在他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到底需要怎樣的内心力量來支撐?在閱讀大量李鴻章的資料之後,有一些東西變得越來越清晰,那就是,在李鴻章的身上,存在着一種屬于他,又屬于中國文化傳統的東西;是屬于個人,又是屬于中國整個士大夫階層的精神。
與擁有繁雜豐富的經曆相一緻的,李鴻章同樣擁有的,是更為複雜也更為沉潛的心路曆程。
可以肯定的是,李鴻章的内心應該是有強大力量支撐的,這一點,從李鴻章孜孜不倦的行為就可以斷定,一個人,沒有巨大的内心力量,是不可能像一葉扁舟一樣漂浮在浩渺的海洋中的。
并且,可以肯定的是,支撐李鴻章身軀的,不僅隻是單薄的個人力量,肯定與中國文化精神緊密相連,是鴻蒙的中國文化向他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種精神的本質在于:李鴻章肯定能認識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偉大,同時也會了解到困難的艱巨,以至于在這一過程中,他常常陷入一種自欺欺人的高尚絕望,也陷入一種無法自省的習慣當中——那是意識到自己在從事着一個遠大目标的高尚,也是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的絕望。
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李鴻章大多數時候所呈現的,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隻是一個符号,一個表現體。
每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的思想都是極其隐秘的,在大多時間裡,他們并不按自己的想法辦事,而是以各種力量的權衡來作出行動。
他們的行為都可以說是不真實的,也是表象的,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他們的行動隻能說是某種需要的結果,并不代表自己真實的内心。
他們的真實思想,甚至不會暗藏在自己的行為中。
李鴻章同樣也是如此,關于他真實的想法,那真是屬于絕對隐秘的,也是極難揣測的。
或者,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已經沒有真實想法了,既然墜入這個泥潭,那就一切身不由己,有的,隻是自覺不自覺的下意識,是不能左右自己的集體無意識。
正是由于李鴻章一直身處這樣的體制和環境,決定了他不隻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處于一系列複雜矛盾中的一個有生命的個體。
在這樣的人身上,我們是很難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軀體的。
或許隻能等到夜深人靜時,在脫下頂戴花翎時,在脫去長袍馬褂時,換上睡衣睡袍時,我們才能感到一點真實,感到那個人物有屬于自己的影子。
而穿上官袍的人,是沒有影子的人。
但一個人所攜帶或者所呈現的東西是有着源頭的。
源頭,這種深藏不露但涵有内在力量的東西,來自身後的巨大文化背景,也來自自己的内心深處。
隻有對照源頭,這股涓涓的溪水才可能是清晰的。
同樣,一個人的内心世界同樣也是有着源頭的,一個人的本心是左右一個人最根本的原動力,而其表象則是他所接受的文化,他的教育,他的生活環境以及一些神秘的、甚至連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神秘同樣也是一種通道,以一種不可解釋的方式傳達着某種信号。
任何時候他給我們呈現出的都是冰山的一角,而其絕大多數的真實,一直隐藏在神秘的後面,甚至連他自己也無從了解。
是李鴻章一直習慣于這樣的方式,還是他本身缺乏真正的濟世的思想體系?照我看來,後一種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由于李鴻章的性格,也由于他的知識結構,還由于他的整個文化背景,以及他所處的官場位置,這使得李鴻章在考慮中國的前途與道路的諸多問題時,采取了一種淺層而實用的方式,而這些方法與态度并不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隻是流于“器用”,并且李鴻章是深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這樣綜合的想法和因素,也就決定了李鴻章終究隻是一個器用者,也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馬關談判遇刺後的李鴻章,左眼頰下明顯可見槍傷。
李鴻章晚年給人印象最深的照片有兩張,一張是他坐在兩個人擡着的大轎上,局促而悲涼,這張照片攝于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之際,這是灰暗背景下的灰暗的人。
以李鴻章如此的風燭殘年,還在為國家的命運颠沛流離,忍辱負重。
另一張,就是李鴻章在甲午戰争之後赴日本談判被槍擊傷後的照片,臉上還有着槍擊的疤痕,山河破碎,李鴻章應該有着巨大的憤懑和悲恸吧。
這兩張照片,看起來不由讓人悲涼。
真不知該怎樣去理解李鴻章,他算是一個洞察曆史與未來的智者嗎?似乎怎麼都算不上。
如果大車必然要倒,妄圖去扶持反而是一種幹擾;如果曆史已無意于腐朽的現實,那麼,勵精圖治反而是一種累贅。
也許,李鴻章的悲劇就在于此。
試圖挽狂瀾于既倒,拼命搶救于無救,是人間最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