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曾門弟子
關燈
小
中
大
勇夫”,這樣的做法一直被李鴻章奉為圭臬。
在李鴻章看來,像曾國藩那樣重用文人、學者的行為是不妥的,因為這些文人學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步調很難一緻,還不如重用講江湖義氣、頭腦相對簡單、肯于賣命的“武夫”更實在,這些人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也能死心塌地追随主子,隻要舍得給他們利益,他們便會全力效忠。
李鴻章不太喜歡迂腐的讀書人,在他看來,隻有下層的人物才不迂腐,才能腳踏實地做事。
正因為主帥的判斷标準不一,湘軍和淮軍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氣質,到了太平時期,雙方氣質上的差異表現得更為明顯——太平天國失敗後,由于湘軍中的中堅力量都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有着比較全面的能力,他們有很多躍上了高層,比如說左宗棠、劉坤一等;而江淮人的精明靈活使得“淮軍”雖然普遍吃得開,能辦事,但其中的骨幹力量卻不具備全面能力,文化知識不夠,很少能真正地進入要員之列。
在這方面,湘軍與淮軍,同樣也是“一張一弛”。
有一個笑話似乎很能說明李鴻章的性格,也能說明李鴻章與下屬之間那種親密的關系。
有一次,李鴻章問一個下屬什麼叫抛物線,下屬講了一大通後,李鴻章仍是不懂。
那個下屬急了,說:“李中堂,你撒不撒尿,撒尿就是抛物線啊!”李鴻章一下子大笑明白了,幽默地說:“各位明白了吧,莊子說‘道在夭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對于“天津教案”處理手段的不一樣,也充分體現了李鴻章與曾國藩在諸多方面的不同。
也正是“天津教案”的處理結果,導緻了李鴻章取代曾國藩成為清廷“第一漢臣”。
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西方教會利用一系列中外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特權,大量湧入中國。
由于背靠本國政府,在中國享受治外法權,教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權勢力。
這種狀況,引起了中國底層民衆的憤怒。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随着西方教會勢力由沿海向内地的滲透,外來宗教與中國文化在底層引起的摩擦越來越多,尤其表現為西方宗教教義、組織結構與中國宗族精神以及組織結構之間的尖銳矛盾。
正是這種深層次的矛盾,導緻了民間不斷掀起反對教會勢力的所謂教案。
1870年,天津的百姓燒毀望海樓教堂,先後打死外國人20人。
“天津教案”發生之時,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正在家中生重病,曾國藩感覺自己難逃大限了,他讓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幫他運來建昌花闆木材,準備後事之用。
按常規,曾國藩完全可以以生病為由推掉這份“燙手的山芋”。
皇帝知道曾國藩正在生重病,也不好直接讓曾國藩去,隻是在谕旨中詢問曾國藩:最近身體怎麼樣,這個事件你能處理嗎?曾國藩接旨之後的回答是:“我身為直隸總督,天津發生鬧事,我能不管嗎?”他還引用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悲壯詩句自勉,決心向林則徐學習。
曾國藩接受任務之後,專門寫了一封兩千多字的遺書,告訴長子曾紀澤在他死後如何處理喪事和遺物等。
在一生奉行“忠誠笃信”的曾國藩看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應該以誠為本,以信立言,雖然大清是弱國,但也是大國,不應失去固有的君子風範。
曾國藩在經過周密的調查之後,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所謂的洋人教士殺嬰兒等事完全是子虛烏有。
在談判之中,曾國藩首先自認錯誤,當即決定把天津道、天津府、天津縣的官員全部撤換。
誰知洋人得寸進尺,他們進一步提出來,要把這些官員殺了償命。
這樣的過分要求把曾國藩逼到了牆角,曾國藩一時變得非常被動。
在曾國藩處理事務時,他的兒子曾紀澤看得就很清楚,曾紀澤就告誡父親,對于洋人,不能太講誠信,不能随便承諾。
李鴻章也三番五次給曾國藩寫信,給曾紀澤寫信,說曾國藩辦外交太老實,讓他提醒一下曾國藩。
跟洋人打交道,李鴻章還是有經驗的,當年李鴻章在上海灘的時候,為了“常勝軍”的事情,沒少跟英國人鬥智鬥勇。
洋槍隊當時的隊長白齊文毆打上海道台,李鴻章大怒之下,要拿白齊文正法,吓得白齊文躲在英國軍隊中不敢出來。
後來,李鴻章硬是不顧英國政府的反對,強行解散了“常勝軍”。
對于洋人的本性,李鴻章要比曾國藩了解多得多。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的結果是: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縣革職并流放黑龍江“效力贖罪”;支付撫恤費和賠償财産損失銀49萬兩;派崇厚作為中國特使到法國賠禮道歉。
“天津教案”的辦理結果,在國内掀起軒然大波,人們對曾國藩一片譴責,咒罵他出賣國權,堪為民族敗類。
曾國藩沒料到風波競如此巨大,他自己也變得憂心忡忡,健康更是每況愈下。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派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複查“天津教案”。
這是李鴻章第二次為曾國藩收拾殘局了。
第一次,是平定撚軍的時候,那時,曾國藩就因為調度不靈,平定撚軍進展不順,最後朝廷不得不派李鴻章接替了曾國藩的職務。
李鴻章奉命接手“天津教案”之後,專門拜會了曾國藩。
看到曾國藩長籲短歎,心理負擔很重,不由勸慰一番。
曾國藩問李鴻章:“你準備如何與洋人交涉?”李鴻章說:“與洋人打交道,我首先要同其打‘痞子腔’。
”曾國藩怒道:“‘痞子腔’怎麼打法,你倒打給我看看。
”李鴻章一笑:“我隻是随便說說。
” 李鴻章到達天津後,還真将“痞子腔”派上了用場。
與曾國藩的“以誠相待”不一樣,李鴻章的“痞子腔”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說話不算話”,就是偷梁換柱、暗渡陳倉。
這是典型的弱國外交手段,正面交戰不敵,隻好虛與委蛇,以謊言對謊言,以欺騙對欺騙,以喬裝好客對虛僞的友誼。
當然,這樣的手段對于李鴻章來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洋人勢力太強大了,李鴻章沒有其他辦法,隻好“搗糨糊”,能“蒙”則“蒙”,能“糊”則“糊”,在不明時局的情形下,隻好以“打太極拳”應付。
李鴻章畢竟是草根出生,這一套對他來說并不陌生,李鴻章一方面與洋人讨價還價,另一方面,暗地裡與俄國進行了溝通,因俄國隻要求經濟賠償,并不要求人抵命,李鴻章便趁機在原先的判決上進行改動,将原來20名死刑改為16名死刑、4名緩刑。
雖然改變并不大,但畢竟多保了幾個中國人的性命,算是有效緩解了尖銳的矛盾,也緩和了朝廷的面子。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讓丁日昌從監獄裡找來16個死刑犯,頂替了這16個,蒙混過關,斬殺了事。
将流犯的官員,一段時間風波平息之後,又招回原地。
李鴻章的“痞子腔”赢得了國人的叫好,“天津教案”所引起的風波,終于在李鴻章手上平息下來。
而處理“天津教案”一事欠妥,對曾國藩的影響是巨大的,曾國藩傷心地說自己是“内疚神明,外慚清議”,變得心情抑郁、衰頹日甚,終于在一年後郁郁而終。
曾國藩與李鴻章在處理洋務時的不同方法,與他們的學養和性格有關。
當然,如果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說,在曾國藩和李鴻章身上,還體現着中國文化所隐藏着的很多内在特質。
中國文化不是完全的儒文化,它實際上是儒釋道的一體化,“溫良恭儉讓”隻是表面的價值觀,在暗地裡,陰謀與心計無孔不入;當功名利祿受挫之後,往往又會潔身自好,甚至産生空的感受,偏向于出世——這就是道家和佛家的教義了。
曾國藩是一個讀書人,他身上攜帶的寬厚、智慧、誠實的人格特征,是“仁”的集中體現,曾國藩可以說是中國精英文化的一個集大成者,一個謙謙君子。
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儒家的王
在李鴻章看來,像曾國藩那樣重用文人、學者的行為是不妥的,因為這些文人學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步調很難一緻,還不如重用講江湖義氣、頭腦相對簡單、肯于賣命的“武夫”更實在,這些人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也能死心塌地追随主子,隻要舍得給他們利益,他們便會全力效忠。
李鴻章不太喜歡迂腐的讀書人,在他看來,隻有下層的人物才不迂腐,才能腳踏實地做事。
正因為主帥的判斷标準不一,湘軍和淮軍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氣質,到了太平時期,雙方氣質上的差異表現得更為明顯——太平天國失敗後,由于湘軍中的中堅力量都具備較高的文化知識,有着比較全面的能力,他們有很多躍上了高層,比如說左宗棠、劉坤一等;而江淮人的精明靈活使得“淮軍”雖然普遍吃得開,能辦事,但其中的骨幹力量卻不具備全面能力,文化知識不夠,很少能真正地進入要員之列。
在這方面,湘軍與淮軍,同樣也是“一張一弛”。
有一個笑話似乎很能說明李鴻章的性格,也能說明李鴻章與下屬之間那種親密的關系。
有一次,李鴻章問一個下屬什麼叫抛物線,下屬講了一大通後,李鴻章仍是不懂。
那個下屬急了,說:“李中堂,你撒不撒尿,撒尿就是抛物線啊!”李鴻章一下子大笑明白了,幽默地說:“各位明白了吧,莊子說‘道在夭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對于“天津教案”處理手段的不一樣,也充分體現了李鴻章與曾國藩在諸多方面的不同。
也正是“天津教案”的處理結果,導緻了李鴻章取代曾國藩成為清廷“第一漢臣”。
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西方教會利用一系列中外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特權,大量湧入中國。
由于背靠本國政府,在中國享受治外法權,教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權勢力。
這種狀況,引起了中國底層民衆的憤怒。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随着西方教會勢力由沿海向内地的滲透,外來宗教與中國文化在底層引起的摩擦越來越多,尤其表現為西方宗教教義、組織結構與中國宗族精神以及組織結構之間的尖銳矛盾。
正是這種深層次的矛盾,導緻了民間不斷掀起反對教會勢力的所謂教案。
1870年,天津的百姓燒毀望海樓教堂,先後打死外國人20人。
“天津教案”發生之時,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正在家中生重病,曾國藩感覺自己難逃大限了,他讓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幫他運來建昌花闆木材,準備後事之用。
按常規,曾國藩完全可以以生病為由推掉這份“燙手的山芋”。
皇帝知道曾國藩正在生重病,也不好直接讓曾國藩去,隻是在谕旨中詢問曾國藩:最近身體怎麼樣,這個事件你能處理嗎?曾國藩接旨之後的回答是:“我身為直隸總督,天津發生鬧事,我能不管嗎?”他還引用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悲壯詩句自勉,決心向林則徐學習。
曾國藩接受任務之後,專門寫了一封兩千多字的遺書,告訴長子曾紀澤在他死後如何處理喪事和遺物等。
在一生奉行“忠誠笃信”的曾國藩看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應該以誠為本,以信立言,雖然大清是弱國,但也是大國,不應失去固有的君子風範。
曾國藩在經過周密的調查之後,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所謂的洋人教士殺嬰兒等事完全是子虛烏有。
在談判之中,曾國藩首先自認錯誤,當即決定把天津道、天津府、天津縣的官員全部撤換。
誰知洋人得寸進尺,他們進一步提出來,要把這些官員殺了償命。
這樣的過分要求把曾國藩逼到了牆角,曾國藩一時變得非常被動。
在曾國藩處理事務時,他的兒子曾紀澤看得就很清楚,曾紀澤就告誡父親,對于洋人,不能太講誠信,不能随便承諾。
李鴻章也三番五次給曾國藩寫信,給曾紀澤寫信,說曾國藩辦外交太老實,讓他提醒一下曾國藩。
跟洋人打交道,李鴻章還是有經驗的,當年李鴻章在上海灘的時候,為了“常勝軍”的事情,沒少跟英國人鬥智鬥勇。
洋槍隊當時的隊長白齊文毆打上海道台,李鴻章大怒之下,要拿白齊文正法,吓得白齊文躲在英國軍隊中不敢出來。
後來,李鴻章硬是不顧英國政府的反對,強行解散了“常勝軍”。
對于洋人的本性,李鴻章要比曾國藩了解多得多。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的結果是: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縣革職并流放黑龍江“效力贖罪”;支付撫恤費和賠償财産損失銀49萬兩;派崇厚作為中國特使到法國賠禮道歉。
“天津教案”的辦理結果,在國内掀起軒然大波,人們對曾國藩一片譴責,咒罵他出賣國權,堪為民族敗類。
曾國藩沒料到風波競如此巨大,他自己也變得憂心忡忡,健康更是每況愈下。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派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複查“天津教案”。
這是李鴻章第二次為曾國藩收拾殘局了。
第一次,是平定撚軍的時候,那時,曾國藩就因為調度不靈,平定撚軍進展不順,最後朝廷不得不派李鴻章接替了曾國藩的職務。
李鴻章奉命接手“天津教案”之後,專門拜會了曾國藩。
看到曾國藩長籲短歎,心理負擔很重,不由勸慰一番。
曾國藩問李鴻章:“你準備如何與洋人交涉?”李鴻章說:“與洋人打交道,我首先要同其打‘痞子腔’。
”曾國藩怒道:“‘痞子腔’怎麼打法,你倒打給我看看。
”李鴻章一笑:“我隻是随便說說。
” 李鴻章到達天津後,還真将“痞子腔”派上了用場。
與曾國藩的“以誠相待”不一樣,李鴻章的“痞子腔”就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說話不算話”,就是偷梁換柱、暗渡陳倉。
這是典型的弱國外交手段,正面交戰不敵,隻好虛與委蛇,以謊言對謊言,以欺騙對欺騙,以喬裝好客對虛僞的友誼。
當然,這樣的手段對于李鴻章來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洋人勢力太強大了,李鴻章沒有其他辦法,隻好“搗糨糊”,能“蒙”則“蒙”,能“糊”則“糊”,在不明時局的情形下,隻好以“打太極拳”應付。
李鴻章畢竟是草根出生,這一套對他來說并不陌生,李鴻章一方面與洋人讨價還價,另一方面,暗地裡與俄國進行了溝通,因俄國隻要求經濟賠償,并不要求人抵命,李鴻章便趁機在原先的判決上進行改動,将原來20名死刑改為16名死刑、4名緩刑。
雖然改變并不大,但畢竟多保了幾個中國人的性命,算是有效緩解了尖銳的矛盾,也緩和了朝廷的面子。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讓丁日昌從監獄裡找來16個死刑犯,頂替了這16個,蒙混過關,斬殺了事。
将流犯的官員,一段時間風波平息之後,又招回原地。
李鴻章的“痞子腔”赢得了國人的叫好,“天津教案”所引起的風波,終于在李鴻章手上平息下來。
而處理“天津教案”一事欠妥,對曾國藩的影響是巨大的,曾國藩傷心地說自己是“内疚神明,外慚清議”,變得心情抑郁、衰頹日甚,終于在一年後郁郁而終。
曾國藩與李鴻章在處理洋務時的不同方法,與他們的學養和性格有關。
當然,如果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說,在曾國藩和李鴻章身上,還體現着中國文化所隐藏着的很多内在特質。
中國文化不是完全的儒文化,它實際上是儒釋道的一體化,“溫良恭儉讓”隻是表面的價值觀,在暗地裡,陰謀與心計無孔不入;當功名利祿受挫之後,往往又會潔身自好,甚至産生空的感受,偏向于出世——這就是道家和佛家的教義了。
曾國藩是一個讀書人,他身上攜帶的寬厚、智慧、誠實的人格特征,是“仁”的集中體現,曾國藩可以說是中國精英文化的一個集大成者,一個謙謙君子。
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儒家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