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

關燈
己的軟肋。

    李鴻章的性格和氣質得到了根本性的升華,為日後成就一番事業,奠定了基礎。

     1862年,李鴻章40虛歲,在這一年中,李鴻章終于揚起了他人生的風帆,真正地起航了。

     1861年9月5日,曾國藩率領湘軍收複軍事重鎮安慶,控制了長江中遊的局勢,對太平軍形成了順江而下的局面。

    與此同時,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部率重兵出擊,打到離南京不遠的地方。

    從戰略上說,湘軍對太平軍的戰略形勢已經由防禦、僵持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太平軍的失勢,與其說是敗于湘軍,不如說是敗于自身的内亂。

    由于太平天國本身的宗教觀支離破碎、一知半解,有着濃郁的迷信色彩,缺乏正确的濟世理想和組織理念,這樣的集團在經過短暫的成功之後,很容易将重心轉移到對内部利益和權力的争奪上。

    攻下南京後不久,太平天國内部爆發了著名的“天京事變”,太平軍産生内讧,韋昌輝刺殺了楊秀清,石達開拉起大隊人馬離開了天京,太平天國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大大削弱。

    在這樣的情況下,太平天國無奈放棄北上的進攻目标,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

    安慶失守後,太平天國更是陷入恐慌,他們一方面固守天京,另外一方面把進攻方向轉向了富庶的上海一帶。

    這樣的行為,很明顯不是以取得政權為目的,而是退而求次,準備與清廷各霸一方。

    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前鋒直指上海。

     在滬的江南士紳、買辦慌了,他們緊急籌備“中外會防局”,希望西方列強出面幹涉,同時選派曾是李文安、曾國藩“同年進士”的錢寶琛之子錢鼎銘,攜馮桂芬起草的書信抵達安慶,泣請曾國藩發兵救援。

    曾國藩大為動容,一連幾天與李鴻章商量發兵之事。

    洞察力驚人的李鴻章向曾國藩提議,應該派重兵深入到上海地區,從東面對南京形成包夾之勢。

     曾國藩聽從了李鴻章的意見。

    最初,曾國藩是準備讓九弟曾國荃領兵東援的,但曾國荃以為攻克天京首功在即,不願前往上海。

    曾國藩又考慮着起用湘軍名将陳士傑,但陳士傑以母親老邁力辭,不肯出山。

    經過反複考慮之後,也因為湘軍招募兵士跟不上,曾國藩決定給李鴻章一個機會,他一方面親拟片稿,力挺李鴻章擔任江蘇巡撫;另外一方面,曾國藩派李鴻章火速就近在合肥一帶招募人馬,組建淮軍,準備挺進富庶的長江三角洲。

     李鴻章像一條潛龍一樣終于等來了機會。

    他知道,這是一飛沖天的時候了。

    李鴻章立即行動起來,他寫了很多信,首先通過父親李文安當年的舊部張樹聲招募了合肥西鄉三山諸部團練。

    接着,又通過前來安慶拜訪的廬江進士劉秉璋與駐紮三河的廬江團練頭目潘鼎新、吳長慶建立聯系。

    潘、劉自幼同學,又同為李鴻章父親李文安的門生;吳長慶的亡父吳廷香也與李文安有舊交,自然一呼而應。

    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命令三弟李鶴章回合肥故鄉招募舊部團練,響應投軍的有内親李勝、張紹棠,昔年好友王學懋等,以及父親李文安的舊部吳毓蘭、吳毓芬等(這些東鄉團練與西鄉周盛波、周盛傳兄弟的“盛”字營,均屬第二批成軍的淮勇,後由陸路陸續開赴上海)。

    短短幾個月時間裡,李鴻章即招兵買馬數千人。

     元宵節剛過,首批淮軍四營抵達安慶。

    他們是張樹聲、張樹珊、張樹槐、張樹屏兄弟部;劉銘傳部;潘鼎新部;吳長慶部。

    依次組成“樹”、“銘”、“鼎”、“慶”字四營。

    當新組建的淮軍齊刷刷地列隊于曾國藩面前時,曾國藩大喜過望,他召見各營将領加以考察,并親自為淮軍訂立規章制度。

    因為擔心新建的淮軍兵力單薄,曾國藩還從湘軍各部抽調兵将,慷慨地交給李鴻章。

    他們分别是:張遇春部“春”字營;李濟元部“濟”字營;程學啟部“開”字兩營;滕嗣林、滕嗣武新勇“林”字兩營;陳飛熊部“熊”字營;馬先槐部“垣”字營。

    并将韓正國、周良才親兵兩營送給李鴻章作為“贈嫁之資”。

    其中,以桐城人程學啟部“開”字兩營士卒多系安徽,打起仗來非常剽悍。

    這樣,李鴻章初建的淮軍,就有了14個營頭的建制(每營正勇505人,長夫180人,共685人)。

    1862年3月4日,曾國藩在李鴻章的陪同下,檢閱了在安慶集結的淮軍各營。

    随後,李鴻章又利用了上海士紳的财力,花銀18萬兩雇用了英國商船7艘,将9000淮軍分批由水陸運往上海。

    當淮軍分乘7艘船從長江上順江而下,迎迓着長江溫濕的春風的時候,李鴻章知道自己青雲直上的機會真正到了。

     李鴻章和淮軍初到上海之時,由于這群來自鄉下的兵勇衣裳褴褛,自由散漫,粗話連篇,當地的士紳很是頹唐失望。

    李鴻章卻胸有成竹,他知道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對這支隊伍充滿信心。

    淮軍抵達上海之後,李鴻章一方面整肅軍隊,去除軍隊的散漫習氣;另一方面,由于在上海見識了洋人軍紀和武器的厲害,李鴻章很想借鑒和學習洋人軍隊的一些做法。

    為了解洋人軍隊的情況,李鴻章甚至化裝溜上了洋人的軍艦。

    這一看真是讓李鴻章感到震驚,李鴻章頓時明白泱泱華夏之所以敗給西洋小國的原因了,那是因為洋人部隊紀律嚴明,訓練有序,整體化和科技化程度高。

    這一次見識讓李鴻章感受頗多,他暗下決心,要學習西洋人軍隊的戰争方式,購買洋人的武器來對付太平天國。

    李鴻章說學就學,他立即動手聘請了洋人擔任自己部隊的教官,并通過大哥李瀚章,向洋人火速購買了3000杆洋槍,充實自己的淮軍。

     不久,李鴻章的淮軍在上海與太平軍打響了第一仗。

    對于此仗,李鴻章做了精心的準備,雖然他一直對于自己的子弟兵有足夠的信心,但進入上海的第一仗關系到自己的聲望,關系到這支部隊是否能在上海站住腳,甚至關系到整個戰局的發展。

    這一場遭遇戰打得慘烈無比,太平軍在忠王李秀成的率領下,共有數萬人進攻上海,交戰的地點就在現在西郊一帶。

    據說,在戰鬥呈膠着狀态之時,李鴻章搬來一把椅子往虹橋橋頭一坐,親自督戰。

    太平軍用上了火炮,火力非常猛。

    淮軍“春”字營的張遇春部上去沒多久,就頂不住了,隊伍漸漸退卻下來。

    張遇春剛跑到橋邊,正好撞到李鴻章,李鴻章厲聲說道:“拿把刀來,把他的頭砍了!”吓得張遇春趕忙率衆掉轉方向又跟太平軍去拼命。

    戰局如火如荼之時,神奇征兆降臨——淮軍大炮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