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

關燈
發,随着炮響,上海上空突然烏雲密布,一場大雨傾盆而下。

    一向迷信的太平軍心理突變,倉皇撤軍,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李鴻章大獲全勝。

    首戰告捷,淮軍信心爆漲,李鴻章更是躊躇滿志。

     西郊大捷使整個上海灘瞠目結舌。

    接下來的8月和10月,李鴻章帶領淮軍與太平軍又正面交鋒兩次,是由淮軍中骁勇善戰的劉銘傳部和程學啟部對太平軍的譚紹光部,地點分别是上海西區的北新泾和更外圍一點的四江口。

    劉銘傳和程學啟都是淮軍中有名的猛将,他們打起仗來有一股不要命的勁頭。

    這時候,劉銘傳部已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有了自己的洋槍隊了,這更讓劉銘傳如虎添翼。

    這兩場戰鬥都獲得了大勝。

    半年之内,三戰三捷,不僅使李鴻章在上海站穩了腳跟,也為淮軍赢得了相當好的口碑,中外人士不由得對李鴻章和淮軍刮目相看。

    淮軍的實力不斷壯大,半年之内就迅速擴展至50個營,部隊增至2萬人。

    此後,淮軍更是急劇膨脹,至攻打天京前夕,總兵力已達7萬餘人。

     有了舞台之後,李鴻章的才幹充分顯露出來。

    初步站穩腳跟後,李鴻章從“察吏、整軍、籌饷、輯夷”各事入手,積極招攬人才,鞏固自己的地位,李鴻章起用了郭嵩焘、丁日昌等一批務實肯幹的洋務派官員,建立了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的淮軍幕府。

    在軍事上,李鴻章正式确立向西方軍隊學習的目标,在淮軍中大規模裝備洋槍洋炮,雇請外國教練指導訓練,将西洋陣法、号角、口令引入淮軍。

    一開始,那些土裡土氣、缺乏文化的農民兵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洋槍洋炮,李鴻章就讓外國教官手把手地輔導。

    有一次,還發生了在演練中走火引爆彈藥炸死20多人的事故。

    但李鴻章對于學習和改變堅定不移,他說,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等練到射擊百發百中時,便會無堅不摧。

     洋槍隊統領戈登 1862年李鴻章的“殺降事件”曾經引起軒然大波。

    這一年,李鴻章在與太平軍的交戰中節節勝利,到了年底,李鴻章率淮軍發起收複蘇州、常州戰役,與太平軍經過反複激戰後,淮軍攻克常熟、太倉、昆山等地。

    在初步掃清蘇州外圍的障礙後,李鴻章制訂了三路進軍的計劃,中路程學啟統率,由昆山直逼蘇州;北路李鶴章、劉銘傳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

    1863年7月,程學啟部兵臨蘇州城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軍從天京趕來救援,與北路淮軍大戰于無錫大橋角,太平軍失利。

    這個時候,蘇州太平軍守将納王郜永寬等發生動搖,與程學啟部秘密接洽,準備投降。

    程學啟将此情況報告給李鴻章,李鴻章承諾對郜永寬等加官封爵,不解散他們的部隊,整體劃歸淮軍。

    李鴻章為了消除郜永寬等“八大王”的疑慮,還讓洋槍隊統領戈登出面,對承諾作了保證。

    不久,郜永寬等殺死守城主将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

    淮軍入城後,太平軍八降王仍心存疑慮,率部屯居半城,要求李鴻章兌現承諾,不願剃發解除武裝,索要官銜及編制。

    李鴻章當機立斷,采納程學啟的建議,先下手為強,誘殺了八降将。

     後人曾這樣描述這一段血腥的場面:李鴻章在蘇州婁門外軍營會見并宴請郜永寬等人,“甫就席,有軍官自外入,投諜李公,李公就諜出。

    酒行,旋有武弁八人,各手一冠,皆紅頂花翎,膝席前,請大人升冠。

    降酋不知是計也,竟揚揚得甚,起立,自解其額上黃巾,手冠者俟其側,從官盡起,目注之。

    轉瞬間,八降酋之頭血淋漓,皆在武弁之手”。

     殺了“八大王”之後,程學啟立即派兵洶湧地闖進蘇州,“無門不破,無處不搜,無人不魄飛天外”,據說,僅在城内雙塔寺庭院内,就殺死太平軍3萬人。

     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風波。

    人們紛紛議論李鴻章心狠手辣,将他與曆史上的白起和項羽相比。

    洋槍隊“常勝軍”統領戈登也非常不滿,認為此事污辱了自己的名聲,提着手槍到處尋找李鴻章,要殺李鴻章洩憤。

    李鴻章一度非常尴尬,他在給母親的書信當中說:這件事情雖太不仁義,但因為攸關大局,确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曾國藩接到李鴻章的報告後,雖然在内心當中也認為李鴻章心狠手辣,但還是寫了一封信,對李鴻章安撫了一番。

    好在朝廷很快降旨,宣稱李鴻章所做的不僅無不妥,而且還做得很好,這才把事件平息。

     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下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朝廷封李鴻章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

    這一年,李鴻章41歲,開始步入他人生的高峰期。

    此後,李鴻章一直青雲直上,幾乎每隔一兩年,他都能加官晉爵——1865年,李鴻章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一年之後,他又接替曾國藩任欽差大臣,督辦剿撚事務;1867年,剿撚即将結束,李鴻章被任命為湖廣總督;1868年,李鴻章加太子太保銜,并升授協辦大學士,入京受到慈禧太後的接見,允其在紫禁城騎馬,以示恩寵;1870年,李鴻章接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873年,李鴻章被授武英殿大學士;1874年,李鴻章被改授文華殿大學士。

    清廷不設丞相,以文華殿大學士為首輔。

    在榮升文華殿大學士後,李鴻章曾得意地自撰楹聯“已無朝士稱前輩,尚有慈親喚小名”。

    在當時朝中要臣中,李鴻章算是最為年輕的了。

    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對“四朝元老”李鴻章特加恩遇,賞賜他“方龍補服”,即其穿着的官服允許有龍的圖案,如此殊榮,何等顯赫!當年李鴻章10首《入都》詩當中有一首:“世路恩仇收短劍,人情冷暖驗籠紗;倘無驷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裡車。

    ”到了40歲這一年,李鴻章少年時的志向完全實現了,他完全可以放心裘馬錦衣,榮歸故裡了。

     李鴻章和家人在一起 可以說,從一個鄉下的布衣青年,最後成為朝廷的重臣李鴻章完全是靠江淮之間這塊地方發家的。

    李鴻章也深知這一點。

    在發達之後,李鴻章一直舍不得這個地方,李氏家族不僅在合肥一帶大量購田置産,連死後,也要将屍骨埋葬在這裡。

    李鴻章的母親,也即李文安的夫人在北京去世之後,也專門将靈柩從北京經過大運河輾轉運回,與李文安合葬在于灣村。

    在這一帶安葬的,除了李鴻章外,還有李鴻章的兄弟李瀚章、李鶴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