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
關燈
小
中
大
,祖居地在現在鄱陽湖湖口一帶,而後才遷居合肥東鄉的。
到了李鴻章八世祖許迎溪這一代,許迎溪與同莊李心莊既是姻親,又是好友。
李心莊無子,便請求收養許迎溪的次子慎所為嗣。
由此,許慎所便改姓李了。
直到現在,當地民俗仍有“許李不通婚”的規矩,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家人。
李鴻章的祖先們一直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即使到了第六代也即李鴻章祖父李殿華時,家境依然窮困。
到了年終,上門讨債的人如過江之鲫。
從第七代李文安開始,李家開始發迹,三代中竟有四人考取了進士,還有很多人考上了舉人、拔貢、秀才……據說,這是因從李文安開始,李家搬到了熊磚井邊,天天喝着這口井裡的水,沾染了井的神奇。
現在,這口井仍然在用,從井口往下看,井中的水似乎很深,也很清。
但大理石的井欄已殘敗不堪了,這麼多年村民們一直扯着繩子從裡面汲水,井欄上已明顯镌出了幾十道深深的痕印,而且明顯地缺了一塊,遠遠看去,就像一件破敗的玉器。
據說,李鴻章發迹後,有一位廬州知府為了沾上李家的“官氣”,偷偷地鑿下了井欄上的一塊石頭,回去雕刻成官印。
現在,井的周圍,居住着的都是與當年的李家毫不相幹的農民,年輕人平時在城裡打工,村裡的婦孺老少,則仍在這裡種田,養着雞鴨魚豚,說着同樣口音的合肥話。
不遠處,有一片樹林。
據說,當年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就葬在熊磚井以北的那片樹林裡。
但現在,當年的墳墓已蹤迹全無了。
今天的祠堂郢村 相傳神奇的熊磚井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李家發迹過程中一個關鍵性的人物。
李家到了李鴻章誕生那一年,在當地,已是富庶人家了。
李文安在中年之後中舉,這在當地來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了。
李文安共有六子,分别為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
這個舊式的知識分子雖然資質平平,但卻有着相當好的大局觀,而且在教育子女上有着獨到之處。
長子李瀚章一直跟随曾國藩,李鴻章發迹之後,李瀚章也曾官至兩廣總督;李鳳章棄官從商後,生意做得非常之大,在全國各地,有無數地産和财産;至于鶴章和昭慶,後來的人生道路也是一個從商,一個從官,也算是好的結果。
李文安雖然沒有等到這一天,但他在地下有知,對這一切,也該是釋懷于胸了吧。
少年的李鴻章就一直生活在祠堂郢村,間或,他也會到附近的于灣等地走走親戚。
李鴻章從小就天資過人,志向高遠,内心也極為敏銳。
他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基礎。
與此同時,少年的鄉野生活也給李鴻章的成長積累了非常好的草根經驗,積蓄了李鴻章出人頭地的願望,也使李鴻章在本質上成了一個實際而不迂腐的書生。
這種草根經驗為李鴻章後來在亂世之中崛起提供了寶貴的财富。
李鴻章成年之後,身材颀長,一表人才,極具方巾之氣,擁有宏大的抱負和志向。
這可以從李鴻章20歲時所寫的一首詩中看出: 丈夫事業最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李鴻章《二十自述》 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李文安從北京來函,叫李鴻章入都,準備來年的順天府鄉試。
收到父親的來信後,李鴻章興奮異常,他意識到自己報效國家,實現抱負的機會終于來到了。
從祠堂郢村老家出發,包括在去京城的路上,李鴻章一共提筆寫了10首《入都》詩。
這一組詩,一直為後人所傳誦。
丈夫隻手把吳鈎,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裡外覓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閑情逐水鷗!笑指泸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頻年伏枥困紅塵,悔煞駒光二十春;馬足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為抑郁老吾身! 黃河泰岱勢連天,俯看中流一點煙;此地盡能開眼界,遠行不為好山川。
陸機入洛才名振,蘇轼來遊壯志堅;多謝咿唔窮達士,殘年兀坐守遺編。
回頭往事竟成塵,我是東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夢,青山淪落十年人。
窮通有命無須蔔,富貴何時乃濟貧;角逐名場今已久,依然一幅舊儒巾。
局促真如虱處裈,思乘春浪到龍門;許多同輩矜科第,已過年華付水源。
兩字功名添熱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壯懷枨觸聞雞夜,記取秋風拭淚痕。
桑于河上白雲橫,惟冀雙親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課讀,負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節,千裡家書促遠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間烏鳥慰私情。
一枕邯鄲夢醒遲,蓬瀛雖遠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詩酒未除名士習,公卿須稱少年時;碧雞金馬尋常事,總要生來福命宜。
一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
故人共贈王祥劍,荊女同持陸賈裝;自愧長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骊歌緩緩度離筵,正與親朋話别天;此去但教磨鐵硯,再來唯望插金蓮。
即今館閣需才日,是我文章報國年;覽鏡蒼蒼猶未改,不應身世久迍邅。
一入都門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廳謬赴明經選,桂苑猶虛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劍,人情冷暖驗籠紗;倘無驷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裡車。
李鴻章這10首詩雖然有一些矯情的成分,但在這樣的詩中,明顯地能看出一個人郁積于胸的大志。
這10首詩在總體上有着相當才華,也是一代讀書人的心聲。
一個行裝寒碜、氣宇軒昂的弱冠書生,懷着報效天下的強烈願望,千裡迢迢跋山涉水去尋夢,其心境,其經曆,都頗能引起那些皓首窮經夢想顯達的士子們的共鳴。
這也難怪李鴻章的這10首《入都》詩後來被人們廣為傳誦。
曾國藩曾對李鴻章有一句半真半假的評價“隻顧拼命做官”。
這也算是從本質上一語中的。
李鴻章的确是一個有着宏大志向、異常執著于功名的人。
嘉慶年間的合肥縣城區圖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李鴻章的這10首《入都》詩中,還隐藏着
到了李鴻章八世祖許迎溪這一代,許迎溪與同莊李心莊既是姻親,又是好友。
李心莊無子,便請求收養許迎溪的次子慎所為嗣。
由此,許慎所便改姓李了。
直到現在,當地民俗仍有“許李不通婚”的規矩,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家人。
李鴻章的祖先們一直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即使到了第六代也即李鴻章祖父李殿華時,家境依然窮困。
到了年終,上門讨債的人如過江之鲫。
從第七代李文安開始,李家開始發迹,三代中竟有四人考取了進士,還有很多人考上了舉人、拔貢、秀才……據說,這是因從李文安開始,李家搬到了熊磚井邊,天天喝着這口井裡的水,沾染了井的神奇。
現在,這口井仍然在用,從井口往下看,井中的水似乎很深,也很清。
但大理石的井欄已殘敗不堪了,這麼多年村民們一直扯着繩子從裡面汲水,井欄上已明顯镌出了幾十道深深的痕印,而且明顯地缺了一塊,遠遠看去,就像一件破敗的玉器。
據說,李鴻章發迹後,有一位廬州知府為了沾上李家的“官氣”,偷偷地鑿下了井欄上的一塊石頭,回去雕刻成官印。
現在,井的周圍,居住着的都是與當年的李家毫不相幹的農民,年輕人平時在城裡打工,村裡的婦孺老少,則仍在這裡種田,養着雞鴨魚豚,說着同樣口音的合肥話。
不遠處,有一片樹林。
據說,當年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就葬在熊磚井以北的那片樹林裡。
但現在,當年的墳墓已蹤迹全無了。
今天的祠堂郢村 相傳神奇的熊磚井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李家發迹過程中一個關鍵性的人物。
李家到了李鴻章誕生那一年,在當地,已是富庶人家了。
李文安在中年之後中舉,這在當地來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了。
李文安共有六子,分别為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
這個舊式的知識分子雖然資質平平,但卻有着相當好的大局觀,而且在教育子女上有着獨到之處。
長子李瀚章一直跟随曾國藩,李鴻章發迹之後,李瀚章也曾官至兩廣總督;李鳳章棄官從商後,生意做得非常之大,在全國各地,有無數地産和财産;至于鶴章和昭慶,後來的人生道路也是一個從商,一個從官,也算是好的結果。
李文安雖然沒有等到這一天,但他在地下有知,對這一切,也該是釋懷于胸了吧。
少年的李鴻章就一直生活在祠堂郢村,間或,他也會到附近的于灣等地走走親戚。
李鴻章從小就天資過人,志向高遠,内心也極為敏銳。
他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基礎。
與此同時,少年的鄉野生活也給李鴻章的成長積累了非常好的草根經驗,積蓄了李鴻章出人頭地的願望,也使李鴻章在本質上成了一個實際而不迂腐的書生。
這種草根經驗為李鴻章後來在亂世之中崛起提供了寶貴的财富。
李鴻章成年之後,身材颀長,一表人才,極具方巾之氣,擁有宏大的抱負和志向。
這可以從李鴻章20歲時所寫的一首詩中看出: 丈夫事業最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李鴻章《二十自述》 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李文安從北京來函,叫李鴻章入都,準備來年的順天府鄉試。
收到父親的來信後,李鴻章興奮異常,他意識到自己報效國家,實現抱負的機會終于來到了。
從祠堂郢村老家出發,包括在去京城的路上,李鴻章一共提筆寫了10首《入都》詩。
這一組詩,一直為後人所傳誦。
丈夫隻手把吳鈎,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裡外覓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閑情逐水鷗!笑指泸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頻年伏枥困紅塵,悔煞駒光二十春;馬足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為抑郁老吾身! 黃河泰岱勢連天,俯看中流一點煙;此地盡能開眼界,遠行不為好山川。
陸機入洛才名振,蘇轼來遊壯志堅;多謝咿唔窮達士,殘年兀坐守遺編。
回頭往事竟成塵,我是東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夢,青山淪落十年人。
窮通有命無須蔔,富貴何時乃濟貧;角逐名場今已久,依然一幅舊儒巾。
局促真如虱處裈,思乘春浪到龍門;許多同輩矜科第,已過年華付水源。
兩字功名添熱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壯懷枨觸聞雞夜,記取秋風拭淚痕。
桑于河上白雲橫,惟冀雙親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課讀,負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節,千裡家書促遠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間烏鳥慰私情。
一枕邯鄲夢醒遲,蓬瀛雖遠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詩酒未除名士習,公卿須稱少年時;碧雞金馬尋常事,總要生來福命宜。
一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
故人共贈王祥劍,荊女同持陸賈裝;自愧長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骊歌緩緩度離筵,正與親朋話别天;此去但教磨鐵硯,再來唯望插金蓮。
即今館閣需才日,是我文章報國年;覽鏡蒼蒼猶未改,不應身世久迍邅。
一入都門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廳謬赴明經選,桂苑猶虛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劍,人情冷暖驗籠紗;倘無驷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裡車。
李鴻章這10首詩雖然有一些矯情的成分,但在這樣的詩中,明顯地能看出一個人郁積于胸的大志。
這10首詩在總體上有着相當才華,也是一代讀書人的心聲。
一個行裝寒碜、氣宇軒昂的弱冠書生,懷着報效天下的強烈願望,千裡迢迢跋山涉水去尋夢,其心境,其經曆,都頗能引起那些皓首窮經夢想顯達的士子們的共鳴。
這也難怪李鴻章的這10首《入都》詩後來被人們廣為傳誦。
曾國藩曾對李鴻章有一句半真半假的評價“隻顧拼命做官”。
這也算是從本質上一語中的。
李鴻章的确是一個有着宏大志向、異常執著于功名的人。
嘉慶年間的合肥縣城區圖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李鴻章的這10首《入都》詩中,還隐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