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
關燈
小
中
大
2006年7月的一天,我來到了現在的合肥市瑤海區磨店鄉祠堂郢村。
來這個地方,是因為我想了解一個人的來龍去脈,感受一個地方的氣韻和脈搏,并以此來推斷一個人依稀的靈魂。
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離市區并不遠的地方竟是如此破敗荒涼。
從合肥市中心向東,小車一直在坑坑窪窪的路上行駛,公路的兩邊,都是破舊的屋舍。
雖然這一帶離市區隻有十幾公裡,但恍惚間,仿佛相差好幾個世紀。
我們來之前,剛剛下了一場雨,村級公路更顯泥濘不堪。
車子在這樣的地方行駛,我們的心情一下變得沉重起來。
這是夏天,烈日灼人。
滿目望去,陽光下一片蔥茏。
風熱烘烘,知了在高高的楊樹幹上不停地鳴叫,空氣中一直彌漫着泥土的腥味和牛糞的臊味。
我們一直問着路尋覓而去。
令我們感到奇怪的是,竟有許多人不知道李鴻章。
他們對我們的問話頻頻搖着頭,他們根本不知道李鴻章的老家究竟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與100多年前那個大人物的關系。
一個老者在聽到我們的問詢後,竟然反問道:李鴻章我怎麼不知道,是那個财主吧?讓我們哭笑不得。
當年,這個名字曾經如雷貫耳,然而在歲月懵懵懂懂地向前挨過100多年之後,卻一下子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人類最以為是的榮光和功名,是經不起時間的腐蝕的,時間能将一切都濯洗得幹幹淨淨,就像海水沖刷沙灘,能将所有的一切蕩滌抹平。
快到磨店鄉政府的時候,我們終于從一個騎摩托車的年輕人那裡得知了李家祠堂的确切方位。
我們順着他所指的方向來到了一個村莊。
這個名叫于灣的村落同樣荒涼而破落,村子裡的房屋七零八落,一點秩序都沒有。
剛進村口,就可以看到散落在地表的破損的旗杆石、石鼓等。
我一邊用相機拍攝,一邊想像當年村落的格局。
問及村裡人這裡有什麼與李鴻章有關的遺迹時,村裡人說,當年李鴻章的父母曾合葬在這裡,但現在墓已不在了。
他們還說,以前這裡有一個李家祠堂,很大,後來全拆了,現在改建成小學。
在學校裡,還有幾株李鴻章種下的樹。
因為是暑假時間,于灣小學的大門已鎖上了。
我們找到了保管鑰匙的人家,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婦人見我們想看李家祠堂的遺址,便帶着她的兒子為我們開門。
一進大門,便見到操場的右邊有兩株茁壯的樹。
據介紹,它們正是當年李家祠堂門口的衆多樹中的兩株。
在學校的後院,我們還見到了一株老樹,這株老樹葉子翠綠,樹幹粗壯挺拔,非常漂亮。
這種樹叫望春樹,來自日本,一般都是種在神社當中的。
據說,這株樹是李鴻章70歲那一年,夫人趙小蓮死後,時任清國駐日大使的李經方回故裡守孝,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特意送李氏父子4株名貴的望春樹,以示哀悼。
這4株名貴的望春樹,兩株種在大興集的趙小蓮墓地,兩株種在李家大祠堂中。
李家大祠堂中的兩株望春樹,後來死了一株,現在隻剩一株了。
由于時間久遠,這株幸存的望春樹,樹幹的一部分已經朽爛,隻好用水泥糊上。
在離望春樹不遠,還有兩株異常茂盛的臘梅樹,樹葉密不透風,綠得發亮,像長瘋了似的。
這兩株樹都有100多年了,這麼長時間的臘梅樹,居然如此蔥茏,這着實是一件奇妙之事。
據介紹,李鴻章母親逝世後,李鴻章陪伴着靈柩回歸到故裡,在将母親安葬在于灣附近之後,李鴻章曾經在這裡守孝3個月,有一段時間,就住在李家祠堂。
那段時間,李鴻章無事時就來到這兩株臘梅前,靜靜地凝視着這兩株樹,若有所思。
大約,李鴻章是想起1860年去世的侍妾冬梅了吧。
1860年左右,正是李鴻章生命中最嚴峻的時刻,在不長的時間裡,李鴻章接連失去了自己的侍妾和夫人周氏。
國運不明,前途不順,自己又屢失親人,那段時間,李鴻章進入了他的人生低谷,心情灰涼無比。
現在,這兩株臘梅仍郁郁蔥蔥,每到冬天,樹上總結滿梅花,香氣撲鼻。
與人相比,樹的生命力似乎更強,人已乘鶴西去,地方物是人非,但樹卻如此的茂盛蔥茏,這個地方的精靈之氣,大約躲藏在樹中了吧。
李家祠堂舊址上的兩棵樹 輾轉一番之後,我們來到了離于灣村數公裡的祠堂郢村。
這裡,算是李鴻章的出生地。
李鴻章位居直隸總督之後,曾有一個在當時極負盛名的風水先生來此地勘察,當他步行到離祠堂郢村5裡路左右的“少荃湖”一帶,向祠堂郢村那邊一看,當時就說不出話來——隻見不遠處一脈長長的山丘,看過去一條完整的龍脈清晰可見,而祠堂郢村,正好在龍頭,一個山坡的左邊,像一個張開的龍爪。
風水先生一下驚呆了。
後來,他逢人便說,難怪李鴻章成為國家的重臣,成為皇帝和太後的左膀右臂,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祠堂郢村比于灣略大,有50多戶人家,大多已不是李姓了。
但他們對李家當年的情景,卻代代相傳,知道不少。
一個當地居民聽說我們是來看李鴻章故裡的,熱心地趕過來給我們介紹:這裡是當年李家祠堂所在地,這裡是當年李家的書屋……據說,前幾年,還有一個老人知道李鴻章出生時胎盤埋的确切位置……與于灣一樣,現在的祠堂郢村也是破落不堪,李家當年的老宅所在地一片荒蕪,祠堂前的放生池,也成為了雜草叢生的野塘。
同樣遍布村落裡的,是當年屋舍的斷壁殘垣。
當年,這裡一片繁華堂皇:村裡不僅有着李家老宅、池塘,還有大片的土地和祖墳地。
現在,一切都消失了,仿佛一切都沒有存在過,就像曾經的一個夢一樣。
李鴻章和他龐大的家族從這一塊土地上獲取的東西太多了,也正是由于這樣的透支太多,似乎自李家發迹的那一天起,這塊土地就耗盡了它的所有,變得窮困而麻木了。
當年有着“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鴻章的老家了。
也許,對于這塊土地,李鴻章的确負債累累。
不隻是過去,還包括現在和将來。
在村落正中,我們看到了那口非常著名的古井。
這口井在明清時的《合肥縣志》以及後來的李氏家族的碑刻文獻中,都有明确的記載。
有許多文章在寫到李家時,都提及這口井給李家帶來的好運。
這口井始于明朝,是一個姓熊的官員組織挖鑿的,所以一直稱為熊磚井。
據說,正是這口井給李家帶來了鴻運——從李鴻章的家世來看,先世本姓許
來這個地方,是因為我想了解一個人的來龍去脈,感受一個地方的氣韻和脈搏,并以此來推斷一個人依稀的靈魂。
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離市區并不遠的地方竟是如此破敗荒涼。
從合肥市中心向東,小車一直在坑坑窪窪的路上行駛,公路的兩邊,都是破舊的屋舍。
雖然這一帶離市區隻有十幾公裡,但恍惚間,仿佛相差好幾個世紀。
我們來之前,剛剛下了一場雨,村級公路更顯泥濘不堪。
車子在這樣的地方行駛,我們的心情一下變得沉重起來。
這是夏天,烈日灼人。
滿目望去,陽光下一片蔥茏。
風熱烘烘,知了在高高的楊樹幹上不停地鳴叫,空氣中一直彌漫着泥土的腥味和牛糞的臊味。
我們一直問着路尋覓而去。
令我們感到奇怪的是,竟有許多人不知道李鴻章。
他們對我們的問話頻頻搖着頭,他們根本不知道李鴻章的老家究竟在哪裡,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與100多年前那個大人物的關系。
一個老者在聽到我們的問詢後,竟然反問道:李鴻章我怎麼不知道,是那個财主吧?讓我們哭笑不得。
當年,這個名字曾經如雷貫耳,然而在歲月懵懵懂懂地向前挨過100多年之後,卻一下子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人類最以為是的榮光和功名,是經不起時間的腐蝕的,時間能将一切都濯洗得幹幹淨淨,就像海水沖刷沙灘,能将所有的一切蕩滌抹平。
快到磨店鄉政府的時候,我們終于從一個騎摩托車的年輕人那裡得知了李家祠堂的确切方位。
我們順着他所指的方向來到了一個村莊。
這個名叫于灣的村落同樣荒涼而破落,村子裡的房屋七零八落,一點秩序都沒有。
剛進村口,就可以看到散落在地表的破損的旗杆石、石鼓等。
我一邊用相機拍攝,一邊想像當年村落的格局。
問及村裡人這裡有什麼與李鴻章有關的遺迹時,村裡人說,當年李鴻章的父母曾合葬在這裡,但現在墓已不在了。
他們還說,以前這裡有一個李家祠堂,很大,後來全拆了,現在改建成小學。
在學校裡,還有幾株李鴻章種下的樹。
因為是暑假時間,于灣小學的大門已鎖上了。
我們找到了保管鑰匙的人家,一個風燭殘年的老婦人見我們想看李家祠堂的遺址,便帶着她的兒子為我們開門。
一進大門,便見到操場的右邊有兩株茁壯的樹。
據介紹,它們正是當年李家祠堂門口的衆多樹中的兩株。
在學校的後院,我們還見到了一株老樹,這株老樹葉子翠綠,樹幹粗壯挺拔,非常漂亮。
這種樹叫望春樹,來自日本,一般都是種在神社當中的。
據說,這株樹是李鴻章70歲那一年,夫人趙小蓮死後,時任清國駐日大使的李經方回故裡守孝,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特意送李氏父子4株名貴的望春樹,以示哀悼。
這4株名貴的望春樹,兩株種在大興集的趙小蓮墓地,兩株種在李家大祠堂中。
李家大祠堂中的兩株望春樹,後來死了一株,現在隻剩一株了。
由于時間久遠,這株幸存的望春樹,樹幹的一部分已經朽爛,隻好用水泥糊上。
在離望春樹不遠,還有兩株異常茂盛的臘梅樹,樹葉密不透風,綠得發亮,像長瘋了似的。
這兩株樹都有100多年了,這麼長時間的臘梅樹,居然如此蔥茏,這着實是一件奇妙之事。
據介紹,李鴻章母親逝世後,李鴻章陪伴着靈柩回歸到故裡,在将母親安葬在于灣附近之後,李鴻章曾經在這裡守孝3個月,有一段時間,就住在李家祠堂。
那段時間,李鴻章無事時就來到這兩株臘梅前,靜靜地凝視着這兩株樹,若有所思。
大約,李鴻章是想起1860年去世的侍妾冬梅了吧。
1860年左右,正是李鴻章生命中最嚴峻的時刻,在不長的時間裡,李鴻章接連失去了自己的侍妾和夫人周氏。
國運不明,前途不順,自己又屢失親人,那段時間,李鴻章進入了他的人生低谷,心情灰涼無比。
現在,這兩株臘梅仍郁郁蔥蔥,每到冬天,樹上總結滿梅花,香氣撲鼻。
與人相比,樹的生命力似乎更強,人已乘鶴西去,地方物是人非,但樹卻如此的茂盛蔥茏,這個地方的精靈之氣,大約躲藏在樹中了吧。
李家祠堂舊址上的兩棵樹 輾轉一番之後,我們來到了離于灣村數公裡的祠堂郢村。
這裡,算是李鴻章的出生地。
李鴻章位居直隸總督之後,曾有一個在當時極負盛名的風水先生來此地勘察,當他步行到離祠堂郢村5裡路左右的“少荃湖”一帶,向祠堂郢村那邊一看,當時就說不出話來——隻見不遠處一脈長長的山丘,看過去一條完整的龍脈清晰可見,而祠堂郢村,正好在龍頭,一個山坡的左邊,像一個張開的龍爪。
風水先生一下驚呆了。
後來,他逢人便說,難怪李鴻章成為國家的重臣,成為皇帝和太後的左膀右臂,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祠堂郢村比于灣略大,有50多戶人家,大多已不是李姓了。
但他們對李家當年的情景,卻代代相傳,知道不少。
一個當地居民聽說我們是來看李鴻章故裡的,熱心地趕過來給我們介紹:這裡是當年李家祠堂所在地,這裡是當年李家的書屋……據說,前幾年,還有一個老人知道李鴻章出生時胎盤埋的确切位置……與于灣一樣,現在的祠堂郢村也是破落不堪,李家當年的老宅所在地一片荒蕪,祠堂前的放生池,也成為了雜草叢生的野塘。
同樣遍布村落裡的,是當年屋舍的斷壁殘垣。
當年,這裡一片繁華堂皇:村裡不僅有着李家老宅、池塘,還有大片的土地和祖墳地。
現在,一切都消失了,仿佛一切都沒有存在過,就像曾經的一個夢一樣。
李鴻章和他龐大的家族從這一塊土地上獲取的東西太多了,也正是由于這樣的透支太多,似乎自李家發迹的那一天起,這塊土地就耗盡了它的所有,變得窮困而麻木了。
當年有着“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鴻章的老家了。
也許,對于這塊土地,李鴻章的确負債累累。
不隻是過去,還包括現在和将來。
在村落正中,我們看到了那口非常著名的古井。
這口井在明清時的《合肥縣志》以及後來的李氏家族的碑刻文獻中,都有明确的記載。
有許多文章在寫到李家時,都提及這口井給李家帶來的好運。
這口井始于明朝,是一個姓熊的官員組織挖鑿的,所以一直稱為熊磚井。
據說,正是這口井給李家帶來了鴻運——從李鴻章的家世來看,先世本姓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