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

關燈
由于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對于物質生活的淡泊,包括自我封閉的文化,使得他們始終對于世界那邊的國家引不起興趣。

    那些處在明處的東方官僚們,漫不經心地,甚至漠視西方勢力的潛伏,他們的注意力仍然在自己的遊戲方式中,沒有因沿海的喧嘩而絲毫改變。

    他們一直懶得睜大眼睛去注視煙波浩渺之外的地方,自始至終表現得懵懵懂懂、心不在焉,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喧嘩與騷動于事無補,因為時間和生命方式的無法改變,人類所處的狀态同樣無需改變。

     1793年,在西方與中國的交往中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個龐大的使團從英國來到中國,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這個東方古國。

    使團由馬戛爾尼勳爵率領,随團成員中,還有英王的表兄弟、前任駐俄大使馬德拉斯總督。

    這個大規模的代表團一行竟有100多人,包括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和翻譯等,他們還帶着大量的辎重行李,在這些行李當中,有大量的禮品,代表着不列颠最先進的科技:望遠鏡、鍍銅榴彈炮、地球儀、自鳴鐘、樂器、兩駕馬車、一個熱氣球,甚至還配備了一名熱氣球駕駛員。

    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引起中國人對于英國産品的注意。

    到達中國後,代表團強烈要求拜見乾隆皇帝。

    谒見乾隆的目的,是想得到乾隆的允許,在各地開設通商口岸。

    9月14日,乾隆在熱河避暑山莊一頂馬毛氈搭成的帳篷中漫不經心地接見了他們。

    來自英國的使者在說明自己的來意之前,就遇到了一個跪拜的問題。

    在清國看來,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夷人”并不是代表一個主權國家向另一個主權國家饋贈禮物,而是來向“中央文明”或者“中央帝國”來朝貢的,既是來朝貢的,自然得向皇上行大禮。

    大禮是複雜的,它包括鞠躬、下跪、伏地等一整套程序。

    馬戛爾尼團長起先同意了,但是,作為當時地球上最驕傲、也最強大的國家的使者,馬戛爾尼也要求皇帝的大臣向他的國王施以同樣的禮節。

    由于喬治三世不在現場,馬戛爾尼要求皇帝的大臣向他随身攜帶的一幅國王畫像施以參拜。

    馬戛爾尼的要求,自然被乾隆那些心高氣傲的大臣拒絕了。

     在這樣的情形下,馬戛爾尼收回了對乾隆行跪拜禮的初衷。

    82歲的乾隆顯然不太高興,但還是有禮貌地克制住了。

    馬戛爾尼向乾隆贈送了禮物,乾隆看起來并不是很感興趣。

    後來,這些禮物被堆在宮中的一個廁所裡。

    乾隆還與一個随馬戛爾尼來的12歲的叫喬治的小孩交談了幾句,小喬治已經會說漢語了。

    乾隆聽着這個金發小孩怪怪地說着漢語,很是開心。

    馬戛爾尼對乾隆的印象不錯,他後來說:“在接待我們的時候,乾隆非常親切有禮,我們十分滿意。

    他是一位優雅的老人,健康有力,看上去不過60歲。

    ” 乾隆皇帝很快将會見英國使團的事撂在一邊。

    這個東方皇帝對于西方的經商要求表現得很冷漠。

    這也難怪,當時清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3億,幾乎為包括俄國在内的歐洲的兩倍,同時,清國的國内市場和國内貿易也遠遠超過了歐洲。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當然懶得去搭理地球那邊的歐洲。

    在馬戛爾尼和他的使團離開中國之時,乾隆托他們帶給了大英國國王一封生硬的信,這封信絲毫沒表現出外交上的委婉和禮貌,一個成熟自足的帝國的自信和頑固展露無疑:“我們的方式毫無共同之處,你們的公使也無此能力掌握這些禮節,并将其帶到你們的蠻夷之地。

    那些奇異且昂貴的禮物并不能打動我。

    你的大使也看到了,我們應有盡有。

    我認為這些怪誕或精巧的物品毫無價值,你們國家的産品對我來說毫無用處。

    ” 東西方霸主的這一次碰撞就這樣不歡而散。

    馬戛爾尼從這次與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會見中洞察到這個文明古國的心思,感覺到他們對于商業知識與理念的匮乏和淺薄。

    回國後不久,馬戛爾尼撰寫了一份關于中國的考察報告,他在報告中說:中國人根本沒有準備與歐洲列強打仗,因為它到處充斥着貧窮,文人對于物質進步興趣索然;士兵還在使用弓箭……西方看到了這個東方大國的虛弱,他們意識到龐大的中國不足以對他們形成危脅,對于商業觀念落後的中國,開始觊觎了。

     思想和觀念在溝通上的不順,當然會帶來實際運作上的磕磕絆絆。

    在最初雙方的貿易中,西方對于這個物質需求和欲望并不強烈的東方大國總覺得有點無可奈何,在這個古老的國度裡,似乎人人都有着一種“士”的精神,他們顯得高貴而迂腐,人們普遍不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和奢侈,更注重于精神和面子。

    尤其是對于技術層面的東西,往往表現得不屑一顧。

    由于對于西方物質的漠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