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

關燈
最初西方與中國的貿易中,西方一直出現逆差。

    在18世紀之前的所有交往中,西方對于中國絲綢與瓷器的需求量很大,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發展起了對于茶葉的新需求。

    在整個18世紀中,以英國為例,它對茶葉的需要幾乎是呈幾何級增長,從1684年的5箱增至1720年的40萬箱,到1800年則又增長50倍,這樣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直接的結果就是流入中國的白銀從18世紀60年代的每年300萬兩,增至18世紀80年代的每年1600萬兩。

     貿易的大規模逆差讓西方開始緊張。

    他們加大了對這個東方大國的研究和評估,讓他們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這個文明古國的人要如此克制自己的欲望,有着如此多的與人性相悖的東西。

    當他們慢慢地深入了解這個國度之後,西方人對于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評估逐漸降低。

    與最初傳教士以及伏爾泰們對于中國的贊美和歌頌相比,他們了解之後的報告無疑顯得具有理性和真實性。

    大多數報告都表明中國是一個不富庶的、隻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國度,他們一直處于長長的、蒙昧的中世紀;除了官僚和商人階層之外,大多數人都比較貧窮;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近代化尚未啟動。

    在這樣大量而清晰的調研報告面前,西方形成了對于中國的相對比較清晰的看法,那就是,中國并不是一個可怕的國家,它的文明,包括物質生活狀态以及對于自然與社會的理解與掌握的狀态尚落後于西方。

    在中國,由于在世界觀上的普遍模糊,在主體意識上并沒有明确的自由與進步的标準。

    同時,他們的弱點還在于,缺少一種最隐秘的思想,隻是有着一些框框似的道德體系,這種道德體系更多的是為了内心的安甯以及社會的穩定而設立的一些框框。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西方智者對于中國都持有這樣的觀點。

    這當中也包括孟德斯鸠、盧梭、黑格爾等。

    正是基于認識和思想上的優勢,當時的西方對于他們突破中國還是抱有很大信心的。

    他們形成的一緻看法是:古老的農業經濟——官僚政治的中華帝國,遠遠不是正在進行擴張的、推行國際貿易和炮艦政策的英帝國和其他帝國的對手。

    西方列強在擴張中唯一所需要的,就是尋找一個突破點。

    就像尋找一個蘋果一樣,使得東方就範。

     西方很快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工具,那就是鴉片。

    鴉片的出現,可以說是集中暴露了中國人的軟肋,那種看起來已成為一種堅強習慣的道德操守和淡泊民風,在這黑黑的藥丸面前,不堪一擊。

    最初,鴉片主要是作為一種鎮痛劑在醫療上使用,吸食鴉片,容易導緻便秘,這樣能夠治療因痢疾所産生的腹瀉。

    而在中國南方,痢疾非常普遍。

    但很快,吸食鴉片的中國人開始對鴉片産生了一種依賴,他們抵禦不了鴉片的誘惑,開始大規模地吸食。

    這種可以舒緩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和緊張、使乏味而繁重的體力勞動可以變得比較輕松的藥物,使古老的國度原形畢露。

    這樣的狀态正好說明,這個龐大的王朝雖然在道德和世界觀體系上看似緊密,但仍存在明顯縫隙。

    鴉片在清國的興起,不僅僅給西方列強帶來貿易和經濟上的好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找到了這個東方大國的軟肋,讓他們信心爆棚。

    一個難以抵禦鴉片的民族,最起碼在思想上與意志上是有着很多不成熟之處的。

     在鴉片得到中國人的普遍歡迎并且銷售量節節上升之後,英國人終于把鴉片視為取得他們與中國貿易平衡的一種手段了。

    英國人在征服了印度之後,就在印度大量地生産鴉片并形成對于中國的出口之勢。

    1729年中國進口的鴉片隻有200箱,但到了1767年已經超過了1000箱,1800年則超過了4500箱。

    鴉片似乎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有效地對應起來了。

    19世紀20年代,每年有200萬兩白銀流出中國,而到19世紀30年代初,這個數字上升到每年900萬兩。

     接下來的事情便是衆人皆知了。

    因鴉片引起的貿易戰發展為軍事上的戰争。

    這場戰争最大的表現,在于反映了東西方在很多方面的差異:比如說對商業的認識,對軍事的認識,對外交的認識,對民衆的認識……而這場戰争算是徹底暴露了這個看起來很強大的東方帝國的虛弱。

    在整個戰争過程中,大清帝國表現得幾乎不堪一擊,“天朝”的威嚴頓時坍塌。

    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在總結這場戰争時得出的結論是:這場戰争從本質上來說是實力對比的結果,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經濟實力、組織方式、制度方式以及認識和思維方式的失敗。

    最重要的,還是組織上的重負以及文化傳統本身的脆弱。

    當時的中國是由無數農村組成的一個大集團,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