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類的經驗和曆史不斷地告訴我們,追求最優選擇的初衷,最後往往會帶來最壞的結果,通往地獄的道路總是看起來在走向天堂。

     這個世界充滿着太多的聰明的“智者”,他們用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蠱惑着人們,讓我們日益膚淺與獨斷。

    亞裡士多德在《論智者的謬誤》中為“智者”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智者的技藝貌似智慧其實不是智慧,所謂智者就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賺錢的人。

     我很害怕自己成為這樣的“智者”。

    我隻想和各位一起追尋智慧。

    這種智慧更多是一種否定性的智慧,那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接受理性的有限,在各種悖論中尋找到似非而是的真理。

     我一直将自己定位為一個法學殿堂的門童,邀請各位的光臨。

    相信大家在這個殿堂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大師。

    如果有人因為我的視頻體悟到法治的觀念,因為我的課程開始追逐更高的法治理想,因為我的話語更加堅信了法治的力量,我由衷地高興與感激,這對我也是一種鼓勵,讓我在大家身上看到了中國法治的希望,讓我感到法治所倡導的公平和正義依然是大家心中最深的渴望。

    作為門童,我所做的事情很小,能起到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我隻想邀請大家與人類偉大的先賢對話,感受人類群星的璀璨,超越我們日常生活的庸碌,思考法治真正的要義。

     法律在不斷進步,法治的細節在不斷完善,這種進步與完善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與民衆共同實現的。

     在追逐法治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有灰心和失望,也許還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當你灰心的時候,希望能夠有一種力量幫你擦去掉落在心中的灰塵,讓法治的熱情在心中重新燃燒。

    當你失望的時候,也許正是因為你對法治太過盼望而沮喪。

    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用去相信。

    在可見的視野中,我們經常看到不公平和不正義,這讓我們對看不見的公平和正義更加充滿向往。

    人總要對焦于某種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習以為常的平庸與膚淺。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失望看成“矢望”——“矢志不渝”的“盼望”。

    因為這種對法治“矢志不渝”的“盼望”,我們可以忍受路途中暫時的灰心和失望。

    并不是所有的懷疑都會導緻虛無,很多懷疑是為了更加地确信。

     作為老師,有一種極大的喜悅,就是在學生身上看到自己想去追求而沒能達到的希望。

    讓我重新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我理想中的成就,就是做一個好的老師,教好法律,傳播法治理念,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内心幽暗的成分需要被封鎖。

     過去的一年,大家将諸多榮光投射到我身上,這是我所不配的。

    今後的每一天,我希望法治的光芒能夠照亮每個人的内心與前行的道路。

     讓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完善法治的細節。

     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