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黃省曾錄
關燈
小
中
大
。
” 「279」一友問:“欲于靜坐時,将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着。
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怍壞我的力子!”是友愧謝。
少閑曰:“此量非你事,必吾們稍知意思者為此說以誤汝。
”在坐者皆悚然。
「280」一友問功夫不切。
先生曰:“學問功夫,我已曾一句道盡,如何今日轉說轉遠,都不着根!”對曰:“緻良知蓋聞教矣,然亦須講明。
”先生曰:“既知緻良知,又何可講明?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隻在語一言上轉說轉楜塗。
”曰:“正求講明緻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須你自家求,我亦無别法可道。
昔有禅師,人來問法,隻把塵尾提起。
一日,其徒将其塵尾藏過,試他如何設法。
禅師尋塵尾不見,又隻空手提起。
我這個良知就是設法的塵尾,舍了這個,有何可提得?”少閑,又一友請問功夫切要。
先生旁顧曰:“我塵尾安在?”一時在坐着皆躍然。
「281」或問至誠前知。
先生曰:“誠是實理,隻是一個良知。
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動處就是幾。
诙神幾曰聖人。
聖人不貴前知;禍福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聖人隻是知幾,遇變而通耳。
良知無前後,隻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
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
邵子必于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扈。
” 「282」先生曰:“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
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隻是信不及耳。
” 「283」先生曰:“‘惟天下之聖,為能聰明睿知’,舊看何等玄妙,今看來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聰,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聖人隻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
衆人不能,隻是個不緻知。
何等明白簡易!” 「284」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日,與将迎不同何如?”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隻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互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郥是良知,千思萬慮,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應去,真知便粗了。
若隻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毀譽、得喪、人欲,攙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隻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見得時其氣象與将迎自别。
” 「285」問:“‘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朱子作效驗說,如何?”先生曰:“聖賢隻是為己之學,重功不重效驗。
仁者以萬物為體:不能一體,隻是己私未忘。
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
如‘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亦隻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無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 「286」問:“孟子‘巧力、聖智’之說,朱子雲:‘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
’何如?”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實非兩事,巧亦隻在用力處,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馬箭,一能遠箭,他射得到俱謂之力,中虛俱可謂之巧;但步不能馬,馬不能遠,各有斫長,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處。
孔子則三者皆長。
然孔子之和隻到得柳下惠而極,清隻到得伯夷而極,任隻到得伊尹而極,何曾加得些子。
若謂‘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則其力反過孔子了。
‘巧、力’隻是發明‘聖、知’之義,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 「287」先生曰:“‘先天而天弗違’,天郥真知也。
‘後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也。
” 「288」“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 「289」“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因學功夫,亦隻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
” 「290」問:“知譬日,欲譬雲,雲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台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谞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台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斫,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雖雲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不可以雲能蔽日,教天不要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目,不可分别善惡;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
然纔有着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複其體矣。
此處能勘得破,力是簡易透徹功夫。
” 「291」問:“聖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淺深難易之殊耳。
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
如欲孝親生知,安行的隻是依此真知落實盡孝而已,學知、利行者隻是時時省覺,務要依此真知盡孝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雖要依此良知去孝,又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須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真知以盡其孝。
聖人雖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困知、勉行的卻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292」問:“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先生曰
” 「279」一友問:“欲于靜坐時,将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着。
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怍壞我的力子!”是友愧謝。
少閑曰:“此量非你事,必吾們稍知意思者為此說以誤汝。
”在坐者皆悚然。
「280」一友問功夫不切。
先生曰:“學問功夫,我已曾一句道盡,如何今日轉說轉遠,都不着根!”對曰:“緻良知蓋聞教矣,然亦須講明。
”先生曰:“既知緻良知,又何可講明?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隻在語一言上轉說轉楜塗。
”曰:“正求講明緻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須你自家求,我亦無别法可道。
昔有禅師,人來問法,隻把塵尾提起。
一日,其徒将其塵尾藏過,試他如何設法。
禅師尋塵尾不見,又隻空手提起。
我這個良知就是設法的塵尾,舍了這個,有何可提得?”少閑,又一友請問功夫切要。
先生旁顧曰:“我塵尾安在?”一時在坐着皆躍然。
「281」或問至誠前知。
先生曰:“誠是實理,隻是一個良知。
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動處就是幾。
诙神幾曰聖人。
聖人不貴前知;禍福之來,雖聖人有所不免,聖人隻是知幾,遇變而通耳。
良知無前後,隻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
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趨避利害的意。
邵子必于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扈。
” 「282」先生曰:“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
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
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隻是信不及耳。
” 「283」先生曰:“‘惟天下之聖,為能聰明睿知’,舊看何等玄妙,今看來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聰,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知,聖人隻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
衆人不能,隻是個不緻知。
何等明白簡易!” 「284」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日,與将迎不同何如?”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隻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互古亘今,無有終始。
天理郥是良知,千思萬慮,隻是要緻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應去,真知便粗了。
若隻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毀譽、得喪、人欲,攙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隻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見得時其氣象與将迎自别。
” 「285」問:“‘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朱子作效驗說,如何?”先生曰:“聖賢隻是為己之學,重功不重效驗。
仁者以萬物為體:不能一體,隻是己私未忘。
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
如‘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亦隻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無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
” 「286」問:“孟子‘巧力、聖智’之說,朱子雲:‘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
’何如?”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實非兩事,巧亦隻在用力處,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馬箭,一能遠箭,他射得到俱謂之力,中虛俱可謂之巧;但步不能馬,馬不能遠,各有斫長,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處。
孔子則三者皆長。
然孔子之和隻到得柳下惠而極,清隻到得伯夷而極,任隻到得伊尹而極,何曾加得些子。
若謂‘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則其力反過孔子了。
‘巧、力’隻是發明‘聖、知’之義,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 「287」先生曰:“‘先天而天弗違’,天郥真知也。
‘後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也。
” 「288」“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又曰:“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巧處則存乎其人。
” 「289」“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
因學功夫,亦隻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
” 「290」問:“知譬日,欲譬雲,雲雖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氣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台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懼、愛、惡、欲,谞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台有的:但要認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斫,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雖雲霧四塞:太虛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滅處:不可以雲能蔽日,教天不要生雲。
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目,不可分别善惡;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謂之欲,俱為良知之蔽。
然纔有着時,良知亦自會覺,覺即蔽去,複其體矣。
此處能勘得破,力是簡易透徹功夫。
” 「291」問:“聖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淺深難易之殊耳。
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
如欲孝親生知,安行的隻是依此真知落實盡孝而已,學知、利行者隻是時時省覺,務要依此真知盡孝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雖要依此良知去孝,又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須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真知以盡其孝。
聖人雖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困知、勉行的卻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292」問:“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先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