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黃直錄
關燈
小
中
大
知道而遊藝,卻如無狀小子,不先去置造區宅,隻管要去買畫挂做門面。
不知将挂在何處?” 「241」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不可缺的。
但讀之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同以免此?”先主曰:“隻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榮,不為心累,雖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隻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
任他讀書,亦隻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雖蒙開示,奈負質庸下,實難免累: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為聲利牽纖,甘心為此,徙自苫耳。
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其實隻是無志。
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隻是一事。
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歎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擔擱了幾多英雄漢!” 「242」問:“‘生之謂性’,告子亦說得是,孟子如何非之?”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認得一邊去了,不曉得頭腦;若曉得頭腦,如此說亦是。
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這也是指氣說。
”又曰﹕“凡人信口說,任意行,皆說此是依我心性出來,此是所謂生之謂性;然卻要有過差。
若曉得頭腦,依吾良知上說出來,行将去,便自是停當。
然良知亦隻是這口說,這身行,岩能外得氣,别有個去行去說:故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氣亦性也,性亦氣也,但須認得頭腦是當。
” 「243」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
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
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
此非小過。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諸君隻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是這緻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又曰“人若着實用功随人毀謗,随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隻是魔也,終被累倒。
” 「244」先生一日出遊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同時,又如此長了!”範兆期茌旁曰:“此隻是有根。
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
”先生曰:“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恨戕賊蔽寒,不得發生耳。
” 「245」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已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瑕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隻是不見象的不是。
若舜隻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同感化得他?”是友感悔。
曰:“你今後隻不要去論人之是非,“當責辨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 「246」先生曰:“凡朋友問難,縱有淺近粗疏,或露才揚己,皆是病發。
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不可便懷鄙薄之心,非君子與人為善之心矣。
” 「247」問:“《易》,朱子主蔔筮,程《傳》主理,何如?”先生曰:“蔔筮是理,理亦是蔔筮。
天下之理孰有大于蔔筮者乎?隻為後世将蔔筮專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蔔筮似小藝。
不知今之“師友問答,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之類,皆是蔔筮。
蔔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吾心而已。
《易》是間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謂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僞耳。
”
不知将挂在何處?” 「241」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不可缺的。
但讀之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同以免此?”先主曰:“隻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榮,不為心累,雖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
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隻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
任他讀書,亦隻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雖蒙開示,奈負質庸下,實難免累: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為聲利牽纖,甘心為此,徙自苫耳。
欲屏棄之,又制于親,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歸辭于親者多矣;其實隻是無志。
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隻是一事。
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歎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擔擱了幾多英雄漢!” 「242」問:“‘生之謂性’,告子亦說得是,孟子如何非之?”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認得一邊去了,不曉得頭腦;若曉得頭腦,如此說亦是。
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這也是指氣說。
”又曰﹕“凡人信口說,任意行,皆說此是依我心性出來,此是所謂生之謂性;然卻要有過差。
若曉得頭腦,依吾良知上說出來,行将去,便自是停當。
然良知亦隻是這口說,這身行,岩能外得氣,别有個去行去說:故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氣亦性也,性亦氣也,但須認得頭腦是當。
” 「243」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
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
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
此非小過。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諸君隻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是這緻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又曰“人若着實用功随人毀謗,随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隻是魔也,終被累倒。
” 「244」先生一日出遊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同時,又如此長了!”範兆期茌旁曰:“此隻是有根。
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
”先生曰:“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恨戕賊蔽寒,不得發生耳。
” 「245」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已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瑕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隻是不見象的不是。
若舜隻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同感化得他?”是友感悔。
曰:“你今後隻不要去論人之是非,“當責辨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 「246」先生曰:“凡朋友問難,縱有淺近粗疏,或露才揚己,皆是病發。
當因其病而藥之可也,不可便懷鄙薄之心,非君子與人為善之心矣。
” 「247」問:“《易》,朱子主蔔筮,程《傳》主理,何如?”先生曰:“蔔筮是理,理亦是蔔筮。
天下之理孰有大于蔔筮者乎?隻為後世将蔔筮專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蔔筮似小藝。
不知今之“師友問答,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之類,皆是蔔筮。
蔔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吾心而已。
《易》是間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謂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僞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