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黃直錄

關燈
賢知、愚不肖,說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它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誠至聖之類,則又聖人之自能修道者也。

    ” 「231」問︰“儒者到三更時分,掃蕩胸中思慮,空空靜靜,與釋氏之靜隻一般,兩下皆不用,此時何所分别?﹂先生日︰“動、靜隻是一個。

    那三更詩分,空空靜靜的,隻是存天理,即是如今應事接物的心,如今應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理,便是那三更時分空空靜靜的心。

    故動、靜隻是一個,分别不得。

    知得動、靜合一,釋氏毫厘差處亦自莫掩矣。

    ” 「232」門人在座,有動止甚矜持者。

    先生曰︰“人若矜持太過,終是有弊。

    ”日﹕“衿得太過,如何有弊?”日︰“人隻有許多精神,若專茌容貌上用功,刖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講此學,卻外面全不檢束,又分心與事為二矣。

    ” 「233」門人作文送友行,問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費思,作了後又一二日常記茌懷。

    ”曰︰“文字思索亦無害;但作了常記在懷,則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則未可也。

    ”又作詩送人。

    先生看詩畢,謂日︰“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說得太過了,亦非修辭立誠矣。

    ” 「234」“文公‘格物’之說,隻是少頭腦。

    如所謂‘察之于念慮之微’,此一句不該與‘求之文字之中,驗之于事為之着,索之講論之際’混作一例看,是無輕重也。

    ”  「235」問有所忿懥一條。

    先生曰:“忿懥畿件,人心怎能無得,隻是不可‘有所’耳。

    幾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

    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隻是個物來順應,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且如出外見人相鬫,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

    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纔是正。

    ” 「236」先生嘗言:“佛氏不着相,其實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實不着相。

    ”請問。

    曰:“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着了相,便須逃避。

    如吾懦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尥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婦的相?以下門人黃修易錄  「237」黃勉叔問:“心無惡念時,此心空空蕩蕩的,不知亦須存個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惡念,便是善念,便複心之本體矣:譬如日光被雲來遮蔽,雲去光已複矣。

    若惡念既去,又要存個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燈。

     「238」問﹕“近來用功,亦頗覺妄念不生,但腔子裡黑窸窸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裡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濁水,繞聍在缸裡,初然雖定,也隻是昏濁的;須矣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複得清來。

    汝隻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入,黑窸窸自能光明也。

    今便要責效,卻是助長,不成工夫。

    ” 「239」先生曰﹕“吾教人‘緻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日長貂一日,愈久愈覺精明。

    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讨,卻是無根本的學問;方其莊時,雖暫能外面飾,不見有過,老則精神衰邁,終須放倒;譬如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

    ” 「240」問“志于道”一章。

    先生曰﹕“隻‘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數句功夫,自住不得。

    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擇地鸠材,經營成個區宅;‘據德’卻是經畫已成,有付據矣;‘依仁’卻是常常住在區宅内,更不離去;‘遊藝’卻是加些畫采,美此區宅。

    藝者義也,理之所宜者也。

    如誦詩、讀書、彈琴、習射之類,皆所以調習此心,使之熟于道也。

    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