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黃直錄

關燈
「222」黃以方問:“先生格緻之說,随時恪物以緻其知,則知是一節之知,非全體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地位?”先生曰:“人心是天,淵。

    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隻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

    如今念念緻真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見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見天,也隻是眧眧之天。

    隻為許多房子牆壁遮蔽,便不見天之全體,若撤去房子牆壁,總是一個天矣。

    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

    于此便見一節之知郥全體之知,全體之知郥一節之知,總是一個本體。

    ” 「223」先生曰:“聖賢非無功業氣節:但其循着這天理則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氣節名矣。

    ” 「224」“‘發憤忘食’是聖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

    ‘樂以忘憂’是聖人之道如此,真無有戚時。

    恐不必雲得不得也。

    ” 「225」先生曰﹕“我輩知,隻是名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隻随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晨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與人論學,亦須随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隻把這些水去灌慨,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壤他了。

    ” 「226」問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言宗旨今人學問,隻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猣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虛,便即是行了;猣動虛有不善,就将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上上言宗旨。

    ” 「227」“聖人無所不知,隻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隻是能個天理。

    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不是本體明後,卻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

    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煩,聖人須是本體明了,亦何緣能盡知得。

    但不必知的,聖人自不消求知,其所當知的,聖人自能閑人:如‘子入太廟,序事間’之類。

    先儒謂‘雖知亦問,敬謹之至’;此說不可通。

    聖人于禮樂名物,不必盡知,然他知得一個天理,便自有許多節文度數出來,不知能問,亦即是天理節文所在。

    ” 「228」問:“先生嘗謂善、惡隻是一物。

    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如同謂隻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

    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

    故善、惡隻是一物。

    ”直因聞先生之說,則知程子所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又曰:“善、惡皆天理。

    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閑耳。

    ”其說皆無可疑。

    「229」先生嘗謂“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直初聞之,覺甚易,後禮驗得來,此個功夫着實是難。

    如一念雖知好善、惡惡,然不知不覺,又夾雜去了。

    才有夾雜,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的心。

    善能實實的好,是無一念不善矣: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

    如同不是聖人?故聖人之學,隻是一誠而已。

     「230」問“修道說”言﹁率性之謂道”屬聖人分上事,“修道之謂教”屬賢人分上事。

    先生日︰﹁衆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聖人分上較多,故﹃率性之謂道﹄屬聖人事;聖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賢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謂教﹄屬賢人事。

    ”又日︰“︿中庸﹀一書,大抵皆是說修道的事︰放後面凡說君子,說顔淵,說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說小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