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漺丸川錄
關燈
小
中
大
「201」正德乙亥,九川初見先生于龍江。
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
甘泉持舊說。
先生日;“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為外,是自小其心也。
”九川甚喜舊說之是。
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
後家居,複以“格物”遺質。
先生答雲:“但能賈地用功,入當自釋。
”山閑方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為物,物字未明。
巳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于洪都。
先生兵務倥偬,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隻是‘誠意’。
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緻’工夫?後又體驗,覺得意之誠撝必先知覺乃可,以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為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工夫。
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隻是物欲蔽了:須格去物欲,始能如顔子未嘗不知耳。
又自疑功夫颠倒,與‘誠意’不成片段。
後問希顔。
希顔曰:‘先生謂挌物緻知是誠意功夫,極好。
’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二希顔令再思體看。
九川終不悟,請問。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舉顔子事便是了。
隻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
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
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着處謂之物,隻是一件。
意未有懸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誠意,則随意所在某事而挌之,去其人欲而歸于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緻矣。
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九川乃釋然破數年之疑。
又問:“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隻是随處醴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
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隻還他一物字便是。
”後有人問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曰:《中庸》曰:‘不誠無物。
’程子曰:‘物來順應’又如‘物各付物氣胸中無物’之類皆古人常用字也。
”他日先生亦雲然。
「202」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隻是要正。
”曰:“當自有無念時否?”先生曰:“實無無念時。
”曰:“如此卻如何言靜?”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
戌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而主靜?’”曰:“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郥是私念。
” 「203」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聲、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
”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
隻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靜坐,其子隔壁讀書,不知其勤惰。
程子稱其甚敬。
何如?”曰:“伊川恐亦是譏地。
” 「204」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歛;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
心何嘗有内外?即如惟僣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内照管?這聽講說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
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歛,而實放溺也。
”後在洪都,複與于中國裳論内外之說,渠皆雲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閑耳,以篔先生。
曰:“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内外:隻為後來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體了,如今正要講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體功夫:”是日俱有省。
「205」又問:“陸子之學何加?”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後,還是象山:隻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論學,篇篇說出骨髓,句句似針膏肓,卻不見他粗。
”先生曰:“然尥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摹依仿、求之文義自不同,但細看有粗扈。
用功久,當見之。
” 「206」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惱,然難尋個穩當快樂扈。
”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
此閑有個訣竅。
”曰:“請問如何?”曰:“隻是緻知。
”曰:“如何緻知。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
爾意念着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地一些不得。
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
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
甘泉持舊說。
先生日;“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為外,是自小其心也。
”九川甚喜舊說之是。
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
後家居,複以“格物”遺質。
先生答雲:“但能賈地用功,入當自釋。
”山閑方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為物,物字未明。
巳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于洪都。
先生兵務倥偬,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隻是‘誠意’。
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緻’工夫?後又體驗,覺得意之誠撝必先知覺乃可,以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為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工夫。
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隻是物欲蔽了:須格去物欲,始能如顔子未嘗不知耳。
又自疑功夫颠倒,與‘誠意’不成片段。
後問希顔。
希顔曰:‘先生謂挌物緻知是誠意功夫,極好。
’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二希顔令再思體看。
九川終不悟,請問。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舉顔子事便是了。
隻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
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
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着處謂之物,隻是一件。
意未有懸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誠意,則随意所在某事而挌之,去其人欲而歸于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緻矣。
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九川乃釋然破數年之疑。
又問:“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隻是随處醴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
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隻還他一物字便是。
”後有人問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曰:《中庸》曰:‘不誠無物。
’程子曰:‘物來順應’又如‘物各付物氣胸中無物’之類皆古人常用字也。
”他日先生亦雲然。
「202」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隻是要正。
”曰:“當自有無念時否?”先生曰:“實無無念時。
”曰:“如此卻如何言靜?”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
戌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而主靜?’”曰:“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郥是私念。
” 「203」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聲、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
”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
隻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曰:“昔有人靜坐,其子隔壁讀書,不知其勤惰。
程子稱其甚敬。
何如?”曰:“伊川恐亦是譏地。
” 「204」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歛;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
心何嘗有内外?即如惟僣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内照管?這聽講說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
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歛,而實放溺也。
”後在洪都,複與于中國裳論内外之說,渠皆雲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閑耳,以篔先生。
曰:“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内外:隻為後來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先其本體了,如今正要講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體功夫:”是日俱有省。
「205」又問:“陸子之學何加?”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後,還是象山:隻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論學,篇篇說出骨髓,句句似針膏肓,卻不見他粗。
”先生曰:“然尥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摹依仿、求之文義自不同,但細看有粗扈。
用功久,當見之。
” 「206」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惱,然難尋個穩當快樂扈。
”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
此閑有個訣竅。
”曰:“請問如何?”曰:“隻是緻知。
”曰:“如何緻知。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
爾意念着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地一些不得。
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