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漺丸川錄
關燈
小
中
大
,‘緻知’的實功。
若不靠着這些真饑,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隻依尥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阙。
” 「207」在虔與于中謙之同侍。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顧于中曰:“爾胸中原是聖人。
”于中起不敢當。
先生曰:“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衆人皆有之,況在于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又論“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尥怍娀,地還忸怩;”于中曰:“隻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會失,如雲自蔽日,口何嘗矢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聰明,地人見不及此。
” 「208」先生曰:“這些子看得透徹,随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僞,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台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
” 「209」先生曰:“人若知章良心訣竅,随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 「210」崇一曰:“先生‘緻知’之旨發盡精缢,看來這裡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上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
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
” 「211」先生問:“九川于‘緻知’之說體驗如何?”九川曰:“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個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
”先生曰:“可知是體來與聽講不同。
我初與講時,知爾隻是忽易,未有滋味;隻這個要妙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是無窮盡的。
”又曰:“此‘緻知’二字,真是個千古聖傳之秘,見到一逼裡,‘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 「212」九川問曰:“伊川說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處,門人已說是洩天穖:先生‘緻知’之說,莫亦洩天撥太甚否?”先生曰:“聖人已指以示人,隻為後人揜匿,我發明耳,何故說洩?此是人人自有的,覺來甚不打緊一般,然與不用實功人說,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無實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 「213」又曰:“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淪埋。
” 「214」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後又戒九川雲:“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 「215」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雲:“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對曰:“功夫甚難。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 「216」九川問:“自省念慮,或涉邪妄,或預料理天下事,思到極處,井井有味,便缱绻難屏,覺得早則易覺遲則難,用力克治,愈覺扞格,惟稍遷念他事,則随兩忘。
如此廓清,亦似無害。
”先生曰:“何須如此,隻要在良知上着功夫。
”九川曰:“正謂那一時不知。
”先生曰:“我這裹自有功夫,何緣得他來:隻為爾功夫斷了,便蔽其知。
既斷了,則纆續舊功便是,何必如此?”九川曰:“直是難鏖,雖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賈。
” 「217」九川問:“此功夫卻于心上禮驗明白,隻解書不通。
”先生曰:“隻要解心。
心明白,書自然融會。
若心上不通,隻要書上文義通,卻自生意見。
” 「218」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隻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纔是真格物。
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随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谮毀羅織,随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隻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緻知。
簿書訟獄之閑,無非實學。
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着空。
” 「219」虔州将歸,有詩别先生雲:“良知何事系多聞,妙合當時已種恨,好惡從之為聖學,将迎無處是幹元”。
先生曰:“若未來講此學,不知說好惡從之從個甚麼?”敷英在座曰:“誠然。
嘗讀先生大學古本序,不知所說何事。
及來聽講許時,乃稍知大意。
” 「220」于中國裳輩同侍食,先生曰︰“凡飲食隻是要養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橫在肚裡,便成痞了,加何長得肌官?後世擘者博聞多識,留滞胸中,皆傷食之病也。
” 「221」先生日﹕“聖人亦是‘學知’,衆人亦是‘生知’。
”問曰︰“何如?”曰︰“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隻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疊疊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隻是生的分敷多,所謂之‘生知、安行’;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隻是障蔽多,然本髓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克冶,也隻憑他,隻是學的分敷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
若不靠着這些真饑,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隻依尥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阙。
” 「207」在虔與于中謙之同侍。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顧于中曰:“爾胸中原是聖人。
”于中起不敢當。
先生曰:“此是爾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衆人皆有之,況在于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又論“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尥怍娀,地還忸怩;”于中曰:“隻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會失,如雲自蔽日,口何嘗矢了;”先生曰:“于中如此聰明,地人見不及此。
” 「208」先生曰:“這些子看得透徹,随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僞,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台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
” 「209」先生曰:“人若知章良心訣竅,随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 「210」崇一曰:“先生‘緻知’之旨發盡精缢,看來這裡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上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
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
” 「211」先生問:“九川于‘緻知’之說體驗如何?”九川曰:“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個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
”先生曰:“可知是體來與聽講不同。
我初與講時,知爾隻是忽易,未有滋味;隻這個要妙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是無窮盡的。
”又曰:“此‘緻知’二字,真是個千古聖傳之秘,見到一逼裡,‘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 「212」九川問曰:“伊川說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處,門人已說是洩天穖:先生‘緻知’之說,莫亦洩天撥太甚否?”先生曰:“聖人已指以示人,隻為後人揜匿,我發明耳,何故說洩?此是人人自有的,覺來甚不打緊一般,然與不用實功人說,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無實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 「213」又曰:“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淪埋。
” 「214」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後又戒九川雲:“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 「215」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雲:“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對曰:“功夫甚難。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 「216」九川問:“自省念慮,或涉邪妄,或預料理天下事,思到極處,井井有味,便缱绻難屏,覺得早則易覺遲則難,用力克治,愈覺扞格,惟稍遷念他事,則随兩忘。
如此廓清,亦似無害。
”先生曰:“何須如此,隻要在良知上着功夫。
”九川曰:“正謂那一時不知。
”先生曰:“我這裹自有功夫,何緣得他來:隻為爾功夫斷了,便蔽其知。
既斷了,則纆續舊功便是,何必如此?”九川曰:“直是難鏖,雖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賈。
” 「217」九川問:“此功夫卻于心上禮驗明白,隻解書不通。
”先生曰:“隻要解心。
心明白,書自然融會。
若心上不通,隻要書上文義通,卻自生意見。
” 「218」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隻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纔是真格物。
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随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谮毀羅織,随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隻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緻知。
簿書訟獄之閑,無非實學。
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着空。
” 「219」虔州将歸,有詩别先生雲:“良知何事系多聞,妙合當時已種恨,好惡從之為聖學,将迎無處是幹元”。
先生曰:“若未來講此學,不知說好惡從之從個甚麼?”敷英在座曰:“誠然。
嘗讀先生大學古本序,不知所說何事。
及來聽講許時,乃稍知大意。
” 「220」于中國裳輩同侍食,先生曰︰“凡飲食隻是要養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橫在肚裡,便成痞了,加何長得肌官?後世擘者博聞多識,留滞胸中,皆傷食之病也。
” 「221」先生日﹕“聖人亦是‘學知’,衆人亦是‘生知’。
”問曰︰“何如?”曰︰“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隻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疊疊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隻是生的分敷多,所謂之‘生知、安行’;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隻是障蔽多,然本髓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克冶,也隻憑他,隻是學的分敷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