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聶文蔚
關燈
小
中
大
區,深林長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無時不宜,安居飽食,塵嚣無擾,良朋四集,道蓑日新,懮哉遊哉,天地之閑甯複有樂于是者?孔子雲:“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仆與二三同志力将請事斯語,奚暇外慕?燭其切膚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辄複雲雲爾。
咳疾暑毒,書劄絕懶,盛使遠來,遲留經月,臨歧執筆,又不覺累紙,蓋于相知之深,雖已縷縷至此,殊覺有所未能盡也。
「185」得書,見近來所學之驟進,喜慰不可言。
谛視數過,其間雖亦有一二未瑩徹處,卻是緻良知之功尚未純熟,到純熟時自無此矣:譬之驅車,既已由于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末調,銜勒不齊之故,然已隻在康莊大道中,決不賺入旁蹊曲徑矣一近時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末多見,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琖軀舊有咳嗽畏熱之病,近入炎方,辄複大作。
主上聖明洞察,責付甚重,不敢遽辭:地力軍務冗沓,皆輿疾從事。
今卻幸已平定,已具本乞回養病,得在林下稍就清涼,或可廖耳。
人還,伏枕草草,不盡傾企外惟曆一簡幸達緻之。
「186」來書所詢,草草奉複一二:近歲來山中講學者,往往多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
問之,則雲才着意便是助,才不着意便是忘,所以甚難。
區區因問之雲“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其人默然無對,始請問。
區區因與說,我此閑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隻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二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郥須“勿助”。
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隻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是工夫原不間斷,郥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須更說“勿助”。
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簡易!何等俪脫自在!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懸空守着一個“勿忘、勿助”,此正如燒鍋煮飯,鍋内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不知畢竟煮出個甚麼物來!吾恐火候未及調停,而鍋已先破裂矣。
近日,種專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終日懸空去做個“勿忘”,又懸空去做個“勿助”,奔奔蕩蕩,全無實落下手虛,究一竟工夫,隻做得個沈空守寂,學成一個癡騃漢,才遇些子事來,即便牽滞紛擾,不複能經綸宰制。
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勞苫纏縛,擔擱一生,皆由學術誤人之故,甚可憫矣! 「187」夫“必有事焉”隻是“集義”,“集義”隻是“緻良知”。
說“集義”則一時末見頭惱,說“緻良知”即當下便有實地步可用功;故區區專說“緻良知”。
随時就事上緻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實去緻良知,便是“誠意”,着實緻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着實緻真知,則自無忘之病:無一毫意必固我,則自無助之病。
故說“格、緻、诙、正”,則不必更說個“忘、助”。
孟子說“忘、助”,亦就告子得病處立力。
告子強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專說助長之害。
告子助長,亦是他以義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義”,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
若時時刻刻就自心上“集義”,則良知之體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纖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弊乎?孟子“集義”、“養氣”之說,固大有功于後學,然亦是因病立方,說得大段,不若《大學》“格、緻、誠、正”之功,尤極精一簡易,為徹上徹下,萬世無弊者也。
「188」聖賢論學,多是随時就事,雖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頭腦,若合符節。
緣天地之閑,原隻有此性,隻有此理,隻有此良知,隻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論學虛說工夫,更不必攙和兼搭而說,自然無不朏合貫通者,才須攙和兼搭而說,即是自己工夫未明徹也。
近時有謂“集義”之功,必須兼搭個“緻良知”而後備者,則是“集義”之功尚未了徹也:“集養”之功尚未了徹,适足以為“緻良知”之累而已矣。
謂“緻真知”之功,必須兼搭一個“勿忘、勿助”而後明者,則是“緻良知”之功尚未了徹也;“緻良知”之功尚未了徹也,适足以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
若此者,皆是就文義上解釋牽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實工夫上體驗,是以論之愈精,而去之愈遠。
文蔚之論,其于大本達道既已沛然無疑,至于“緻知”、“窮理”及“忘、助”等說,時亦有攙和兼搭處,卻是區區所謂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到得工夫熟後,自将澤然矣。
「189」文蔚謂“緻知”之說,求之事親、從兄之閑,挭覺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見近來真切笃實之功。
但以此自為不妨,自有得力處,以此遂為定說教人,卻未免又有因藥發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講也。
蓋良知隻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隻是一個真誠恻怛,便是他本體。
故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事親便是孝,緻此真知
”仆與二三同志力将請事斯語,奚暇外慕?燭其切膚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辄複雲雲爾。
咳疾暑毒,書劄絕懶,盛使遠來,遲留經月,臨歧執筆,又不覺累紙,蓋于相知之深,雖已縷縷至此,殊覺有所未能盡也。
「185」得書,見近來所學之驟進,喜慰不可言。
谛視數過,其間雖亦有一二未瑩徹處,卻是緻良知之功尚未純熟,到純熟時自無此矣:譬之驅車,既已由于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末調,銜勒不齊之故,然已隻在康莊大道中,決不賺入旁蹊曲徑矣一近時海内同志,到此地位者曾末多見,喜慰不可言,斯道之幸也!琖軀舊有咳嗽畏熱之病,近入炎方,辄複大作。
主上聖明洞察,責付甚重,不敢遽辭:地力軍務冗沓,皆輿疾從事。
今卻幸已平定,已具本乞回養病,得在林下稍就清涼,或可廖耳。
人還,伏枕草草,不盡傾企外惟曆一簡幸達緻之。
「186」來書所詢,草草奉複一二:近歲來山中講學者,往往多說“勿忘、勿助”工夫甚難。
問之,則雲才着意便是助,才不着意便是忘,所以甚難。
區區因問之雲“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其人默然無對,始請問。
區區因與說,我此閑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隻是時時去“集義”。
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二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郥須“勿助”。
其工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隻就其間提撕警覺而已。
若是工夫原不間斷,郥不須更說“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須更說“勿助”。
此其工夫何等明白簡易!何等俪脫自在!今卻不去“必有事”上用工,而乃懸空守着一個“勿忘、勿助”,此正如燒鍋煮飯,鍋内不曾漬水下米,而乃專去添柴放火,不知畢竟煮出個甚麼物來!吾恐火候未及調停,而鍋已先破裂矣。
近日,種專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終日懸空去做個“勿忘”,又懸空去做個“勿助”,奔奔蕩蕩,全無實落下手虛,究一竟工夫,隻做得個沈空守寂,學成一個癡騃漢,才遇些子事來,即便牽滞紛擾,不複能經綸宰制。
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勞苫纏縛,擔擱一生,皆由學術誤人之故,甚可憫矣! 「187」夫“必有事焉”隻是“集義”,“集義”隻是“緻良知”。
說“集義”則一時末見頭惱,說“緻良知”即當下便有實地步可用功;故區區專說“緻良知”。
随時就事上緻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實去緻良知,便是“誠意”,着實緻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着實緻真知,則自無忘之病:無一毫意必固我,則自無助之病。
故說“格、緻、诙、正”,則不必更說個“忘、助”。
孟子說“忘、助”,亦就告子得病處立力。
告子強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專說助長之害。
告子助長,亦是他以義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義”,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
若時時刻刻就自心上“集義”,則良知之體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纖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弊乎?孟子“集義”、“養氣”之說,固大有功于後學,然亦是因病立方,說得大段,不若《大學》“格、緻、誠、正”之功,尤極精一簡易,為徹上徹下,萬世無弊者也。
「188」聖賢論學,多是随時就事,雖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頭腦,若合符節。
緣天地之閑,原隻有此性,隻有此理,隻有此良知,隻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論學虛說工夫,更不必攙和兼搭而說,自然無不朏合貫通者,才須攙和兼搭而說,即是自己工夫未明徹也。
近時有謂“集義”之功,必須兼搭個“緻良知”而後備者,則是“集義”之功尚未了徹也:“集養”之功尚未了徹,适足以為“緻良知”之累而已矣。
謂“緻真知”之功,必須兼搭一個“勿忘、勿助”而後明者,則是“緻良知”之功尚未了徹也;“緻良知”之功尚未了徹也,适足以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
若此者,皆是就文義上解釋牽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實工夫上體驗,是以論之愈精,而去之愈遠。
文蔚之論,其于大本達道既已沛然無疑,至于“緻知”、“窮理”及“忘、助”等說,時亦有攙和兼搭處,卻是區區所謂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到得工夫熟後,自将澤然矣。
「189」文蔚謂“緻知”之說,求之事親、從兄之閑,挭覺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見近來真切笃實之功。
但以此自為不妨,自有得力處,以此遂為定說教人,卻未免又有因藥發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講也。
蓋良知隻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隻是一個真誠恻怛,便是他本體。
故緻此良知之真誠恻怛以事親便是孝,緻此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