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聶文蔚

關燈
之真诙恻怛以從兄健是弟,緻此真知之真诙恻怛以事君便是忠,隻是一個真知,一個真诙恻怛。

    若是從兄的良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即是事親的真知不能緻其真诙恻怛矣:事君的真知不能緻其真诐恻怛,郥是從兄的真知不能緻其真誠恻怛矣。

    故緻得事君的真知,便是緻卻從兄的真知,緻得從兄的真知,便是緻卻事親的良知。

    不是事君的真知不能緻,卻須又從事親的良知上去擴充将來。

    如此,又是脫卻本原,着在支節上求了。

    真知隻是一個,随他發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

    然其發見流行啑,卻自有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者,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

    雖則輕重厚薄,毫發不容增減,而原又隻是一個:雖則隻是一個,而其間輕重厚薄,又毫發不容增減:若可得增減,若須假借,即已非其真誠恻坦之本體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無力體,無窮盡,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者也。

     「190」孟氏“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發見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處提省人,于人于事君、處友、仁民、愛物、與凡動靜語默閑,皆隻是緻他那一念事親、從兄真誠恻怛的良知,即自然無不是道。

    蓋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至于不可窮诘,而但惟緻此事親,從兄一念真誠恻怛之良知以應之,則更無有遺缺滲漏者,正謂其隻有此一個良知故也。

    事親、從兄一念良知之外,更無有良知可緻得者。

    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此所以為“惟精惟一”之學,放之四海而皆準,“施諧後世而無朝夕”者也。

    文蔚雲:“欲于事親、從兄之閑,而求所謂良知之學。

    ”就自己用功得力處如此說,亦無不可:若日緻其良知之?誠恻怛以求盡夫事親,從兄之道焉,亦無不可也。

    明道雲:“行仁自孝、弟始。

    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其說是矣。

     「191」“億、逆、先覺”之說,文蘭謂“誠則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閑有攙搭處,則前已言之矣。

    惟浚之言,亦未為不是。

    在文蔚須有取于惟浚之言而後盡,在惟浚又須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後明:不然,則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

    舜察迩言而詢刍堯,非是以迩言當察,刍堯當詢,而後如此,乃良知之發見流行,光明圓瑩,更無罣礙遮隔處,此所以謂之大知;才有執着意必,其知便小矣。

    講學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實用工夫,卻須如此方是。

      「192」“盡心”三節,區區曾有“生知、學知、困知”之說,頗已明白,無可疑者。

    蓋盡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說存心、養性,事天不必說殀壽不貳、修身以俟,而存心、養悾與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存心、養性、事天者,雖未到得盡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裡做個求到盡心、知天的工夫,更不必說殀壽不貳,修身以俟,而殀壽不貳,修身己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譬之行路,盡心、知天者,如年力壯健之人,既能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間者也:存心、事天者,如童樨之年,使之學習步趨于庭除之間者也。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便之扶穑傍壁,而慚學起立移步者也。

    既已能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間者,則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間而學步趨,而步趨于矽除之間,自無弗能矣。

    既已能步趨于庭除之間,則不必更使之扶牆傍壁而學起立移步,而起立栘步自無弗能矣。

    然學起立移步,便是學步趨庭除之始,學步趨啀除,便是學奔走往來于數千裡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工夫之難易則相去懸絕矣。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故及其知之成功則一。

    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階級,不可躐等而能也。

    細觀文蘭之論,其意以恐盡心、知天者,廢卻存心、修身之功,而反為盡心、知天之病:是蓋為聖人憂工夫之或間斷,而不知為自己憂工夬之未真切也。

    吾跻用工,卻須專心緻志,在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上做,隻此便是做盡心、知天工夫之始:正如學期起立移步,便是學奔走千裡之始。

    吾方自慮其不能起立移步,而豈遽其不能奔走千裡,又況為奔走千裡者而慮其或遺忘于赸立移步之習哉?文蔚識見本自超絕邁往,而所論雲然者,亦是未能脫去舊時解說文羕之習,是為此三段書分疏比台,以求融會貫通,而自添許多薏見纏繞,反使用功不專一也;近時懸空去做勿忘、勿助者,其意見正有此病,最能擔誤人,不可不滌除耳。

     「193」所謂“兼德性而道問學”一節至當歸一,更無可疑。

    此便是文蔚曾着實用功,然後能為此言。

    此本不是險僻難見的道理,人或意見不同者,還是良知尚有纖翳潛伏,若除去此纖翳,即自無不洞然矣。

     「194」已作書後,移卧薝閑,偶遇無事,遂複答此文蔚之學既已得其大者,此等處久當釋然自解,本不必屑屑如此分疏:但承相愛之厚,千裡差人遠及,諄諄下問,而竟虛來意,又自不能已于言也。

    然直憨煩縷已甚,恃在信愛,當不為罪,惟浚處及謙之崇一處,各得轉錄一通寄視之,尤承一體之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