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羅整庵少宰書
關燈
小
中
大
心而言謂之“正”。
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緻者,緻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
學之不明,皆由世之懦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義外”之說,孟子蓋嘗辟之,力至襲陷其内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175」凡執事所以緻疑于“格物”之說者,必謂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謂其專事于反觀、内省之為,而遺棄其講習讨論之功也,必謂其一意于綱領、本原之約,而脫略于支條、節目之詳也,必謂其沈溺于枯槁、虛寂之偏,而不盡于物理、人事之變也。
審如是,豈但獲罪于聖門,獲罪于朱子,是邪說誣民,叛道亂正,人得而誅之也:而況于執事之正直哉?審如是,世之稍明訓诂,聞先哲之緒論者,皆知其非也:而況執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謂“挌物”,其于朱子九條之說,皆包羅統括于其中:但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謂毫厘之差耳。
無毫厘之差,而千裡之缪,實起于此,不可不辨。
「176」孟子辟揚、墨,至于“無父、無君”。
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貿;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此其為說亦豈誠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則比于禽獸、夷狄,所谞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
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獸何如也。
孟子雲;“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楊、墨之道塞天下。
孟子之時,天下之拿信楊、墨,當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之說: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于其閑,噫,可哀矣!韓氏雲:“佛、老之害甚于楊、墨。
”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後,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衆力嘻嘻之中,而猶出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其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
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
然大意在委曲調停,以明此學為重。
平生于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日一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
“知我者谞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蓋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
執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言。
之而非,雖同于己,适損于己也。
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損于己者,己必惡之;然則某今日之論,雖或于朱子異,未必非其所喜也。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其更七人皆仰之:而小人之過也必文。
某雖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177」執事所以教,反複數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說;若鄙說一明,則此數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說而釋然無滞,故今不敢縷縷,以滋瑣屑之洹,然鄙脫非面陳囗析,斷亦未能了了于紙筆閑也。
嗟乎!執事所以開導啟迪于我者,可謂懇到詳切矣,人之愛我,甯有如執事者乎!仆雖甚愚下,甯不知所感刻佩服: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誠然而姑以聽受雲者,正不敢有負于深愛,亦思有以報之耳。
秋盡東還,必求一面,以卒所請,千萬終教!
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緻者,緻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
學之不明,皆由世之懦者認理為外,認物為外,而不知“義外”之說,孟子蓋嘗辟之,力至襲陷其内而不覺,豈非亦有似是而難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175」凡執事所以緻疑于“格物”之說者,必謂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謂其專事于反觀、内省之為,而遺棄其講習讨論之功也,必謂其一意于綱領、本原之約,而脫略于支條、節目之詳也,必謂其沈溺于枯槁、虛寂之偏,而不盡于物理、人事之變也。
審如是,豈但獲罪于聖門,獲罪于朱子,是邪說誣民,叛道亂正,人得而誅之也:而況于執事之正直哉?審如是,世之稍明訓诂,聞先哲之緒論者,皆知其非也:而況執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謂“挌物”,其于朱子九條之說,皆包羅統括于其中:但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謂毫厘之差耳。
無毫厘之差,而千裡之缪,實起于此,不可不辨。
「176」孟子辟揚、墨,至于“無父、無君”。
二子亦當時之賢者,使與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為貿;墨子兼愛,行仁而過耳,,楊子為我,行義而過耳,此其為說亦豈誠滅理亂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則比于禽獸、夷狄,所谞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也。
今世學術之弊,其謂之學仁而過者乎?謂之學義而過者乎?抑謂之學不仁、不義而過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獸何如也。
孟子雲;“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楊、墨之道塞天下。
孟子之時,天下之拿信楊、墨,當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之說:而孟子獨以一人呶呶于其閑,噫,可哀矣!韓氏雲:“佛、老之害甚于楊、墨。
”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壞之先,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後,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
嗚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衆力嘻嘻之中,而猶出涕嗟若,舉世恬然以趨,而獨疾首蹙額以為憂,此其非病狂喪心,殆必誠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其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
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
然大意在委曲調停,以明此學為重。
平生于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日一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
“知我者谞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蓋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
執事所謂“決與朱子異”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言。
之而非,雖同于己,适損于己也。
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損于己者,己必惡之;然則某今日之論,雖或于朱子異,未必非其所喜也。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其更七人皆仰之:而小人之過也必文。
某雖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177」執事所以教,反複數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說;若鄙說一明,則此數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說而釋然無滞,故今不敢縷縷,以滋瑣屑之洹,然鄙脫非面陳囗析,斷亦未能了了于紙筆閑也。
嗟乎!執事所以開導啟迪于我者,可謂懇到詳切矣,人之愛我,甯有如執事者乎!仆雖甚愚下,甯不知所感刻佩服: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誠然而姑以聽受雲者,正不敢有負于深愛,亦思有以報之耳。
秋盡東還,必求一面,以卒所請,千萬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