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羅整庵少宰書
關燈
小
中
大
「172」某頓首啟:昨承教及《大學》,撥舟匆匆,未能奉答。
曉來江行稍暇,複取手教而讀之。
恐至贛後人事複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
道誠未易明,而學诙不可不講:恐未可安于所見而遂以為極則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斮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講明之耳。
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是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複曉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同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
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詀,即皆自以為知學,不複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複有所謂明道之事也。
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
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哽,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着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173」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複,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
”非敢然也。
學豈有内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慱舊本耳。
朱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
失在于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慱也。
失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千載矣,今讀其文詞,郥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人: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補?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于背朱而輕于叛孔已乎? 「174」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内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于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惰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緻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隻是一事,此斫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
夫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
講習、讨論,未嘗非内也;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于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内省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
故日:“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緻知”、“挌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挌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狻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猣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緻”,就意而言謂之“誠”,就
曉來江行稍暇,複取手教而讀之。
恐至贛後人事複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
道誠未易明,而學诙不可不講:恐未可安于所見而遂以為極則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斮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講明之耳。
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是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複曉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同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
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詀,即皆自以為知學,不複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複有所謂明道之事也。
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
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哽,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着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173」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複,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
”非敢然也。
學豈有内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慱舊本耳。
朱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
失在于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慱也。
失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千載矣,今讀其文詞,郥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人: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補?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于背朱而輕于叛孔已乎? 「174」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内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于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惰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緻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隻是一事,此斫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
夫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
講習、讨論,未嘗非内也;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
夫謂學必資于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内省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内外也。
故日:“精義入神,以緻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此可以知“格物”之學矣。
“格物”者,《大學》之實下手處,徹首徹尾,自始學至聖人,隻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門之際有此一段也。
夫“正心”、“誠意”、“緻知”、“挌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見之地。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挌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緻知”者,緻其物之知也。
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狻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猣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緻”,就意而言謂之“誠”,就